文 | 赵清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各位“栩然说”的朋友们。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30周年。作为全网最早开始集中学习宣传毛主席的自媒体,也是大家比较认可最擅长写主席的公众号平台,我们决定组织“栩然说”全部创作者,来一场大献礼。从2023.9.12开始,我们按照10个专题,集中创作关于毛主席的相关深度原创文章,每周预计一般发布2~3篇,一直到2023.12.26。这些都是我们专为纪念主席诞辰130周年精心原创的深度好文。下面,是我们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系列主题文章的第13篇。二战之后,国际社会形成了美国和苏联的“两极格局”。
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自此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数十年的竞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中国在一片战火中建立了起来,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际局势,将迎来重大挑战!
其中,“中苏关系”始终是一个重大话题。建国后,毛主席先后经历了三位苏联领导人,中苏双方的关系历程正应了《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那么,新中国与苏联“合合分分”的过程是怎样的?
推动大国关系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毛主席又该如何应对局势的变化?
1
当历史步入到1949年时,关于“中国未来将由哪个党执政”的问题,已没有了一丝悬念!毛主席在元旦这天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贺词:
“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此刻,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紧密关注着中国局势:既然共产党即将在中国建立新政权,那么苏联该如何应对这个新变化呢?
显然,如果此时向中国共产党抛出橄榄枝,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那无疑会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这是事关苏联切身利益的大事!
斯大林敏锐的觉察到时机已到,立即派遣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访问中国。
1月31日,米高扬来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驻地,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就在苏联行动之时,中共高层同样在规划中国未来的外交布局。
此时的中国经历了几十年战火,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破坏,是一个不好管的烂摊子,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封锁,经济发展陷入到了困境中。
无论是国内搞建设还是国外反封锁,我们都要寻找一个强大的同盟者获取支持,而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则是不二选择。
毛主席、周总理审时度势,为国家外交政策制定了三大基本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其中的“一边倒”,便是在冷战的局势下,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在那个历史时期,建立良好的外交联盟,是中苏两国共同的需求。
10月2日,就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政府就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12月16日,毛主席应邀来到了苏联首都莫斯科,并在随后几十天里与斯大林展开了实质性谈判。
当然,此次谈判并不顺利,中苏双方诉求不同,在一些合作细节方面存在很多争议。
当然,在经过了一波三折的过程之后,谈判的结果还是不错的,毛主席如愿达成了“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目的。
1950年2月14日,签字仪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隆重举行,新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代表中方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协定上签了字。
在这里,咱们着重说一下中苏双方在谈判时,产生争议较多的地方——旅顺港口。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旅顺港口都被日本占领。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三省消灭了日本关东军,解放了旅顺港口。与此同时,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约定将旅顺港口设为中苏共享海军基地。
这个条约其实是不平等的,旅顺港口明明在中国的领域,为什么要中苏共享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执政党明明是共产党,凭什么遵守国民党签订的条约呢?
所以,这一次中苏双方签订了新条约,它与之前的条约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内容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
新条约与《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港口及大连的协定》一起约定,苏联军队从旅顺港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以后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1955年5月31日,苏军全部从旅顺港口撤离,该港完全归属中国海军管辖。
为什么中苏双方在“旅顺港口归属权”方面反复争议呢?
因为它有着重大的军事战略意义,关系到了两个国家的切身利益。
在此先埋个伏笔,未来发生的事会解释它的重要性到底在哪儿,旅顺港口会继续成为中苏关系的焦点。
毕竟,这方面的争议影响不了大局,两个国家在这一时期的战略大方向是一致的。
从“中苏建交”起的近十年内,两国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苏联在经济方面给予了中国大量援助,帮助中国奠定了工业基础;同时,中国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有色金属资源。
可以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中苏都是最亲密的朋友,是最团结的战友,是最真诚的兄弟。
基于两国的良好关系,中国人民亲切的将苏联称为“老大哥”。
自此,中苏进入到了同盟的“蜜月期”。
2
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正是在赫鲁晓夫这一任时,中苏关系逐渐从“合”走向了“分”。
1954年9——10月,赫鲁晓夫初次访华,这一次与毛主席的洽谈虽然有些分歧,但总体气氛尚且和谐、融洽。
可到了1958年7月赫鲁晓夫再度访华时,连他自己都没预料到会触怒毛主席。
这一次,赫鲁晓夫向毛主席提出了“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的建议,却直接引得毛主席勃然大怒。接下来,毛主席直接抛出了三连问:
“什么叫共同舰队?”
“你说说,什么叫共同舰队?”
“告诉我,什么叫共同舰队?”
毛主席激烈的情绪反应并不是毫无来由,赫鲁晓夫的建议直接暴露出了苏联的野心——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
这涉及到了中国领海上的一个战略要地——旅顺港口!
是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毛主席曾与斯大林反复谈判、反复争议的旅顺港口!
从军事角度看,苏联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但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海岸线都在北极圈以内,长期被冰封,不适合作为港口。在远东地区,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是个有先天性缺陷的港口,不适合作为战略据点。
那么,哪个港口最适合成为控制远东地区的战略据点呢?
苏联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旅顺港口!它位于中国海域,是兵家必争之地。谁拥有旅顺港口,谁就会在广阔的海岸线上拥有主动权!
正因为如此,旅顺港口才会成为近代史上日本、苏联和中国反复争夺、谈判的战略要地。电视剧《亮剑》中,丁伟曾在毕业论文中设想过旅顺港口一旦被苏联驻军,接下来的结果:
“旅顺港的失守,将使对方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战略支撑点,他们的舰队可以沿我国的海岸线巡航。
我国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将全部被封锁!而对方却可以在漫长的海岸线任何一点进行两栖登陆。
同志们,这绝非是耸人听闻!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在将来的某一天,很可能要发生的事情!这潜在的巨大威胁是实实在在的。”
此时,赫鲁晓夫提出“共同舰队”,显然是个幌子!
中国海军刚刚起步,基础远不如苏联。一旦共同舰队成立,中国人很难掌握主动权,届时中国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将被苏联封锁!
至于“长波电台”,那就更加恐怖!
对苏联来讲,它可以实现大洋通讯,苏联核潜艇能巡弋东海、南海,在太平洋上与美军交锋;但对中国来讲,广阔的国土将在苏联核潜艇打击范围之内!
赫鲁晓夫提出如此无礼的要求,中国人怎么可能答应?国家主权问题是底线,没有任何谈判空间!
这下子,你该明白为什么毛主席会勃然大怒了吧?赫鲁晓夫的提议,遭到毛主席的严词拒绝:
“你们不就是想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吗?”
“我们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赫鲁晓夫的“小算盘”没有得逞,这一次双方会谈闹得很不愉快,成为了中苏关系恶化的转折点,也为下一次中苏之间更大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1959年,在新中国建国10周年庆典的时候,赫鲁晓夫又一次访华,这一次冲突更加激烈!
10月2日,双方领导人进行会谈,赫鲁晓夫在“金门炮战”、“中印边境冲突”等方面提出异议,但毛主席等领导人认为这些都是中国内政,不需要其他国家参与。
中国人的事情,中国人自己解决!赫鲁晓夫你一个外国元首,手也伸得太长了吧?凭什么干涉中国内政?
这一次会谈,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争论,自此两国的分歧达到了公开化、扩大化、决裂化。
与曾经如此亲密的“老大哥”分裂,这实在不是中国人民所愿。但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必须面对!
3
那么问题来了:
中苏关系恶化,仅仅是因为赫鲁晓夫提出了一些无礼要求吗?当然不是,这些只是表面原因。
如果深入去分析,尤其是参考苏联处理国际关系的一贯做法,你就会发现中苏关系发展到如此境地,这并不是偶然,而是苏联搞“大国沙文主义”的必然结果。
在“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下,苏联为了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占得先机,就不断加大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强行干涉他国内政,使得“小兄弟们”的独立自主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不仅如此对待中国,苏联还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控制,一旦出现反抗甚至动用武力进行镇压。
比如南斯拉夫,其在二战时期战胜纳粹法西斯的斗争中,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在南斯拉夫全境解放后,铁托还前往莫斯科拜会了斯大林,二人就如同多年不见的战友一样亲密拥抱......
曾几何时,全世界都认为南斯拉夫与苏联是世界上关系最亲密的两个国家。
只是,后来苏联加强了对南斯拉夫的控制。斯大林为了加强掌控,甚至在南斯拉夫首府贝尔格莱德组建了情报局,公然招募间谍。
这就让同样铁腕的铁托非常恼怒,他坚称自己走的是一条独立自主的共产主义道路,反对苏联实施的封锁政策,使得两国的关系迅速恶化,争议尖锐化、矛盾白热化。
甚至,国际社会上一度出现了“斯大林派人暗杀铁托”的传言。斯大林去世后,人们还在其私人物品中找到了一封来自铁托的信:
“不要派人来杀我了,我们已经抓了五百个人了。如果你还是派人来杀我,那我也派个人去莫斯科,我肯定不会送第二个。”
赫鲁晓夫掌权后,苏联依然不断加强对他国的控制。
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1956年发生的“波匈事件”。波兰和匈牙利先后爆发了要求改革的示威游行和大规模骚乱。赫鲁晓夫拳头一挥,苏军的装甲师分别将两国首都围得水泄不通,强行进行武力镇压。
赫鲁晓夫下台后,继任者勃列日涅夫依然在加强苏联对他国的控制。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认为“苏联模式”使自身管理体制落后,提倡要建立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模式”,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响应 ,西方称之为“布拉格之春”。
为了镇压这种脱离控制的倾向,苏军直接包围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把坦克开进了首都布拉格,致使这场改革运动很快就夭折了!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勃列日涅夫,苏联领导人在更迭,但“大国沙文主义”底色从未改变!
一桩桩事件的发生,使得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为远在东方的中国敲响了警钟——万一“老大哥”对我们动手,该怎么办?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洞悉天下,他敏锐的察觉到了苏联对中国存在着巨大威胁!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就反复强调“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共产党虽然与国民党一致打击日本侵略者,但绝不能把主动权交出去,需要随时提防国民党的反扑。
如今,中国虽然与苏联都属于国际上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我们同样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随时应对苏联产生的威胁。
在苏军镇压“布拉格之春”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分别发表讲话,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认为这是赤裸裸的侵略!那段时间,全国还公映过一部叫做《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不会屈服》的纪录片,旗帜鲜明的表明了中国的立场。
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老大哥”给我们的强大威胁已经形成,那么中国该怎么应对呢?
毛主席给出了三个答案。
4
答案一:加强军事实力,掌握话语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军事强国自恃手上拥有核武器,在其他国家面前耀武扬威,动不动就爱搞个什么“核讹诈”、“核威胁”。
中国要想解除威胁,唯一的方法就是尽早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早在“中苏蜜月期”的时候,毛主席就想过在苏联的帮助下拥有核武器。
1954年10月3日,在赫鲁晓夫首次访华时,毛主席就提及过此事。只是,赫鲁晓夫以“太费钱”、“我当你的保护伞”为由,搪塞了过去。
所谓的“核保护伞”看起来挺有道理,但主动权不在我们手上啊!若苏联有一天“把伞撤了”,挨淋的不就是中国人吗?
1956年,“波匈事件”使赫鲁晓夫在苏联国内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争取中国的支持,赫鲁晓夫破例同意帮中国制造原子弹。
只是,赫鲁晓夫出尔反尔,他后来两次访华期间与毛主席等领导人产生了严重冲突,回苏后又改变了决定。
1960年7月16日,苏联片面撕毁了同我国签订的合同,单方面撤走了所有专家,并停止了对各类设备和材料的供应,其中就包括研制原子弹相关的技术、设备和专家。
对于赫鲁晓夫的反复无常,毛主席早就有了备选方案。就算没有任何外界的支持,中国人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核武器!
1964年10月和1967年6月,中国自行研造的原子弹和氢弹分别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后来的历史证明,中国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苏联的对华政策。
1969年的珍宝岛战役之后,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恼羞成怒,居然命令苏联国防部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在得知消息后,毛主席与周总理经过了商议,积极应对。
1969年9月下旬,中国定位靠近苏联国土的大西北戈壁滩,先后进行了原子弹裂变爆炸、氢弹热核爆炸两次核试验,故意让苏联的卫星监测到,用无声的方式传递了明确的信息——
你有核武器,我也有!
经过多方面考虑,苏联最终选择了理性,开始缓和紧张对峙的局势。
想一想真是后怕,如果中国当时没有拥有核武器,那么历史又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答案二:基础建设方面的独立自主
为应对苏联带来的威胁,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建设。其中有代表性的事例,便是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
看地图就能发现,“三线地区”之所以与海域之间有一个“保护层”,就是刚才提到的,要防止苏军通过海岸线对国土造成的威胁。
同样,“三线地区”以北也要有一个“保护层”。
这里需要翻一翻历史旧账。由于苏联在解放前的干预,彼时的国民政府损害了国家主权,于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蒋介石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为啥苏联当初费了这么大力气,让外蒙古独立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西伯利亚大铁路。
这条铁路线到底有多重要呢?
举个例子,在“苏德战争”中,纳粹德军曾于1941年9月像尖刀一样插入了莫斯科,苏联首都已经损失惨重、命悬一线。在形势极其危急的时刻,苏军从远东地区抽调了18个师25万军队迅速前来增援,才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胜利。
通过什么途径输送如此庞大的兵力呢?正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对于苏联来说,它简直就是给大失血病人搭建的一条输血管道!
同时,西伯利亚大铁路是苏联唯一贯通东西的大动脉,一旦被切断,则东西线将失去联系,远东地区不保。
如果不把外蒙古从中国国土上分离出去,那么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中段就在中国国境边上。一旦中苏发生战争,来自外蒙古的中国军队就可以直接切断这条大动脉,这对苏联来说简直是致命的!
正是有这个因素,所以在《亮剑》丁伟的毕业论文中,曾设想过假如两国开战,我们要形成一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把战场摆入敌方境内,切断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使敌军突击集团失去后勤保障,攻击势头必然受挫......
回归真实历史,当时苏联把外蒙古独立出去,就相当于形成了一个“保护层”,这样不仅可以消除隐患,还可以将主动权反转,在我国的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边境地区产生强大威胁。
当时我国绝大部分基础工业、重工业、国防工业分布于东北、华东、华北一带,一旦被破坏就会极其被动。
当来自苏联的威胁已经形成后,为防患于未然,毛主席进行了宏大的工业战略布局,把国家的基础建设进行了大规模迁移,到远离苏联国土的“三线地区”搞建设。
当然,建国后并未爆发大规模的中苏战争(珍宝岛战役规模有限),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苏联看到中国做足了准备,才不会像“波匈事件”、“布拉格之春”那样,以武力的方式对待中国,否则真的后果不堪设想。
答案三:外交政策!
当时间进入上世纪70年代时,中苏关系已经降到了“冰点”,中国需要寻找外交方面的支持,以对抗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这里需要埋下一个伏笔,毕竟国际关系是一个整体的动态平衡,中苏关系会受到中美关系、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制约。
至于毛主席如何在外交方面牵制苏联,接下来的“美国篇”、“第三世界篇”中专门讲解,敬请期待。
—— END ——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