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地方领导留言板》10周年研讨会暨2016人民网网民留言办理工作会议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
本次会议主题为“反映社情民意、回应群众关切、推动问题解决”。包括中央有关部门领导、部分省市领导、各地留言办理工作分管领导、专家学者、网民代表在内的二百余人参加此次会议。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郭卫民,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庄荣文,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秘书长、人民网董事长王一彪,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翔,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冬梅,国家信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恩玺等出席会议。
《地方领导留言板》是人民网开辟的一个网上干群互动平台,供广大网民群众向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表达诉求、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2006年,在人民日报编委会支持下,人民网创办《地方领导留言板》栏目。创办10年来,吸引百万网民参与其中,先后有56位省委书记、省长通过人民网与网民互动,2000多位市县一把手公开回复网民留言,19个省份陆续建立起留言办理的固定回复机制。截至9月1日,栏目获得地方领导回应累计超过56万件。
在研讨会上,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代表人民日报社致辞。关于如何用好互联网,做好群众工作,李宝善强调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倾听民意、回应关切,互联网成了不可或缺的新渠道。
每一个注册账号、每一条网友留言的背后,都可能有一个乃至一群期待被倾听的城乡居民;他们每得到一次关注、每收到一条回复,都可能意味着负面情绪的化解、正能量的生长、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化。因此,网络媒体应该更多地聚焦民生问题,协助各级党政机关回应群众诉求,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在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好发挥作用。
第二件事:改进工作、服务百姓,互联网能够提供正能量。
对群众正常、合理、善意的批评和监督,不论多么尖锐,我们都欢迎,都不要不高兴,更不能压制,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听取、切实改正。对待群众意见和诉求,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第三件事:释疑解惑、凝聚共识,互联网是舆论引导的主阵地。
用好互联网,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网络舆论中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这需要做好政策解读、增信释疑工作,需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需要实现反映有渠道、回应有温度、解决问题有成效,需要在“面对面”与“键对键”的结合中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汇聚起同心干的磅礴力量。
以下为李宝善致辞全文:
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创办10周年之际,我们共聚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研讨如何使互联网进一步成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平台。借此机会,我代表人民日报社对给予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指导支持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各地领导干部,对为解决网民诉求而默默付出的留言办理人员,对直言相谏、坦诚相诉的网民朋友,表示感谢并致以敬意!
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特意通过人民网,同福建宁德市赤溪村村民视频连线,同干部们对话,向乡亲们问好,叮嘱他们保护好绿水青山,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路子。
两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如何不断提高这项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既以实际行动作出了示范,也向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即使是最偏僻的村落,只要有了互联网,就有了与现代文明“牵手”的机遇。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只有热情拥抱互联网,善于利用互联网,才能让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
能否让党的声音在互联网上更响亮、传得更远,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能否适应时代要求的“试金石”。2006年,在人民日报编委会支持下,人民网创办《地方领导留言板》栏目。“十年磨一剑”,这块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网络留言板,已成为目前唯一一家覆盖全国的互联网政务互动平台,共有56位省委书记、省长通过人民网与网民互动,2000多位市县党政一把手通过这个平台公开回复网民留言。《地方领导留言板》不仅自身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样本,也带动了很多地方媒体和地方政府网站因地制宜搭平台、建机制,为网络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开辟了新路径。
今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反映社情民意、回应群众关切、推动问题解决,互联网应该成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平台。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做法和经验应很好总结。”
刘云山同志的重要批示是对我们工作的莫大鼓励,也对做好互联网条件下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深知,在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竞相发展的今天,只有更好地贴近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才能进一步将主流媒体做大做强,更好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现在,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我们需要用好互联网,让网络时代的群众工作焕发蓬勃生机、做得有声有色。
——倾听民意、回应关切,互联网成了不可或缺的新渠道。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利益多元化、诉求多样化日益凸显,协调各方利益、关注民生发展、解决群众诉求,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任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随着网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为人们了解各方面信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手段,群众也愿意借助网络向党政机关反映自身诉求。每一个注册账号、每一条网友留言的背后,都可能有一个乃至一群期待被倾听的城乡居民;他们每得到一次关注、每收到一条回复,都可能意味着负面情绪的化解、正能量的生长、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化。因此,网络媒体应该更多地聚焦民生问题,协助各级党政机关回应群众诉求,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在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好发挥作用。
——改进工作、服务百姓,互联网能够提供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政务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新闻媒体的职责。我们国家那么大、人口那么多、情况那么复杂,在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群众通过网络提出批评意见,或者发发牢骚,也属正常。对群众正常、合理、善意的批评和监督,不论多么尖锐,我们都欢迎,都不要不高兴,更不能压制,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听取、切实改正。从大里说,网民通过网络关注国家大事,议论国计民生,发表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和建议,是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小里看,网民通过网络反映自身利益诉求,希望得到回应和解决,也体现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待群众意见和诉求,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释疑解惑、凝聚共识,互联网是舆论引导的主阵地。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用好互联网,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网络舆论中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这需要做好政策解读、增信释疑工作,需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需要实现反映有渠道、回应有温度、解决问题有成效,需要在“面对面”与“键对键”的结合中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汇聚起同心干的磅礴力量。
网络时代,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党报的职责和使命没有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我们将坚持新闻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牢记职责使命,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继续构筑各级党政机关与人民群众交流互动的新渠道、新途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相信,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矢志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必将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