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名副部级官员突然离职下沉到村级
原标题:更好释放“老同志下乡”的正能量(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2016年08月15日05版)
对“老同志下乡”的关注,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形成人才资源与乡村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决策者应该保持敏锐的嗅觉
一名副部级干部主动申请做驻村书记的事迹,近日受到媒体关注。这位老同志经中组部批准,下沉到村任“第一书记”,一年来尽心做事,带领群众努力脱贫,受到当地群众好评。临近或已退休的高级干部,如何到广袤乡村发光发热,在当下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新课题。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提高,60岁左右或退居“二线”的干部,很多仍然年富力强,且经过多年历练,有较宽的视野、丰富的阅历。“退而难休”的背后,除了较强的成事能力,更有已经看透沉浮、静下心做点具体事情的意愿。
另一方面,在当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中,人的问题已成为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有能耐的年轻人纷纷进城,导致一些农村“空心化”;有些乡村干部,身在农村,心和家庭却在城里,很难与乡村“同呼吸、共命运”。如果没有人才的“润泽”,将资源导入并结合实际盘活,只是简单把钱和物投到农村,很难发挥可持续的造血功效。
上述两方面的诉求汇流到一起,有理由对此赋予更多期待。实际上,中央充分认识到了离退休干部的意义。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独特优势,按照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在推进“四个全面”中作出新贡献。在此之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已有不少退休官员主动下乡出力,成为奉献乡里的“新乡贤”。
与此同时,也有老干部在媒体上反映:自己也有到乡村做事出力的愿望和热情,就是不知道人家接受不接受,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怕“开始容易、成事儿难”。由此可见,“老同志下乡”目前虽然还属于自发的特例,但这种热情有普遍意义,应该加强引导,逐步探索工作机制,以组织规范和程序引导。
离退休干部有一定特殊性,中国农村更有着复杂的特殊性,这两方面的对接,并不如纸面上说起来那么容易,既可能两相契合带来积极可喜的变化,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越是这样,越需要从一开始就要严谨、细致,边探索、边总结、边规范、边完善。对于新生事物,我们不能简单盲目地叫好,而应该鼓励尝试、完善机制、因势利导,让更多有能力、有能量、有意愿的离退休干部,到农村大地“释放激情”。如果简单寄托于个别老同志的高境界、高觉悟,而一旦出现失败案例,就又把这种现象一竿子打死,将两方面需求与热情简单扼杀掉,显然也是一种轻率。组织与群众监督机制,不胜任工作的退出机制,与现有治理机构的沟通机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决策者应该保持敏锐的嗅觉。对“老同志下乡”的关注,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形成人才资源与乡村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可以出台更多措施,鼓励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等多种类型的“告老还乡”,推动乡村发展;另一方面,也急需加强乡村的文化建设,营造开放格局避免局部封闭,以文化为底色,形成更有效的吸纳社会能量的运行模式,让见贤思齐蔚然成风,努力弥合当下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差距。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努力。
相关链接:陕西一名副部级官员突然离职下沉到村级
2016-08-12 17:59:13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反常!副部突然离职下沉到村级)
刘满堂介绍李家台村的帮扶情况
刘满堂(左一)与当地群众交谈
刘满堂在查看村民们缝制的足球
刘满堂谈起旬阳县的远景
官员辞官经商,已经不是新闻。然而,官员辞官后又当官,而且一下子“降”了好几个级别。这是不是有点反常?
今天的陕西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名为《小山村来了位“大书记”》, 讲述了全省唯一一位副部级的驻村第一书记刘满堂的事迹。
长安街知事(ID:Capitalnews)获悉,刘满堂出生于1956年,职务是中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去年9月,经中组部批准,他前往陕西省旬阳县城关镇李家台村任第一书记。当时,他没有满60岁的退休年龄。
刘满堂是一位经历十分丰富的领导干部。财政金融专业毕业的他,先后在财政部、国家审计署任职,2011年,他调至中国核建集团工作。在中国核建总部,很多员工谈及对刘满堂的印象,说得最多的就是务实、平和、没有架子。
就在一个月前,中国核建官网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收到公司董事刘满堂先生的书面辞职报告。刘满堂因工作变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二届董事会董事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
今年6月初、7月中,陕西日报两次见面要求采访,刘满堂都婉拒了。他一再说:“不要宣传我,我到这里时间不长,还没干多少事。”
不宣传他的理由,这次刘满堂最终吐露了实情,他说:“正因为我的级别高,调动资源的能力比其他的第一书记要强,所以宣传我对他们不公平。再说,作为党的中高级干部,到村里来了,做多少工作能算多吗?”
初到陕西时,刘满堂主动请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最后被安排到李家台村,实际上是有点小遗憾的。因为,他本意是想到一个更艰苦的村庄挂职。但考虑到他的年龄,组织上还是将他安排在了李家台村。
李家台村是陕西省定扶贫重点村,山大人稀,全村3891亩土地都在山上,人均耕地和林地约2亩,土地资源有限,368户村民中,贫困户有91户,占到近25%。村子里的基础设施也处于缺路、缺水、缺电的“三缺”状态。
看着这位从北京来的央企干部,就这么成为了村子里的第一书记,村民们的眼神中夹杂着怀疑。刘满堂先是谢绝了县里为他安排的住处,在村里租了一间普通的民房作为住宿和办公地,购置了些简单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便一头扎进工作中。上任后的短短三天里,他走访了几十户人家,对全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后,他与村委会一班人对91户贫困户逐户制定了详细切实的脱贫措施。
李家台村的王有林长期在广东做生意,接了一个手工缝制足球的单子,但一直为供货不及时而发愁。听到这消息,刘满堂很兴奋。他不仅做好村里、镇里妇女的组织动员和互帮互学工作,自己也拿回几套球皮,利用晚上的空闲,戴上花镜,对着电灯,在空荡荡的屋里穿针引线,细细琢磨足球的缝制技术,“慢是慢了点,但多少还是找到点门道,与大家一分享,既帮助村民提高技能,也算起到表率作用”。目前,加工的第一批足球已交货验收合格并收到了加工费。粗粗算下来,操作熟练者一个月会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
大雨夜,山上的胡仲满老两口又听到敲门声,不用询问,就知道是刘满堂书记来检查老人的房屋是否安全。到李家台村后不久,刘满堂就多次劝说老人下山居住,可老人住惯了几十年的家,不舍得离开。于是,几次逢大雨,刘满堂就打着电筒在泥泞的山坡上攀爬,来看望老人。
刘满堂用一幅攀岩的照片作自己微信的图标,并起了一个“登山者”的名字,形象地契合了他的工作生活状态。如今,他已成为李家台村368户居民大家庭中的一员,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全村人的好书记、贫困户的好亲戚”。
事实上,刘满堂来当村书记,是基于中央给的一次机会。2015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决定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帮助这些村子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当时的刘满堂,正在为集团下属财务公司的筹建事宜忙碌着。
不过,谁也没想到,担任党组成员、总会计师这一高级职务的刘满堂竟然也在申请人名单中。中国核建的领导说,在中央选派的这一批书记中,刘满堂级别之高、阅历之深、资源之广,这是全国唯一、央企唯一。
告别大都市的优越生活,来到西部农村扶贫,在世俗的眼光里总显得有些另类。面对外界的质疑,刘满堂坦言回到农村,为农民扎扎实实地做几件事情,是心底的一个愿望,“我之所以还是决定到这里,就是来还愿的。因为农村养育了我,农民的淳朴让我知道感恩,我必须要回报他们。”
当前,全国的扶贫攻坚工作正热火朝天地展开。刘满堂“反常”的选择,恰恰是不忘初心的表现,也给广大党员干部带了好头。
就李家台的实际情况而言,扶贫目标今年可以完成,比国家规定的时间提前了3年,而刘满堂并不满足于此。扶贫可以有时限,致富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后他还想在县里举办一流的教育,彻底改变全县的知识状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