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谋略》5.1 政治上两点间最短的距离往往不是直线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其谋略智慧集中体现在他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中。他曾说,中国共产党拥有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而统一战线就是其中的第一大法宝。什么是统一战线,说白了,就是一种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高超技巧。毛泽东并不讳言这一点,他在论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曾说道:“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来对付革命队伍,共产党也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对付反革命队伍。他们能够拉了我们队伍中的坏分子跑出去,我们当然也能够拉了他们队伍中的‘坏分子’(对于我们是好分子)跑过来。”①
统一战线之所以必要,是基于敌强我弱这一基本事实。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革命势力小于敌对势力。因此,要战胜强敌,就必须尽可能多地争取同盟军。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把敌人营垒中被裹胁的人们,都从敌人营垒中拉过来。假如我们能够从他们队伍中多拉一些人出来,那敌人的队伍就减少了,我们的队伍就扩大了。②
因此毛泽东认定: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才是弱中求强,以弱胜强,由弱变强的唯一法宝。
与统一战线策略相反的另一种策略,毛泽东称作“关门主义的策略”。他对关门主义展开了凌厉的攻势,几乎使尽了政治语言中所有的攻击性的词汇。
“关门主义的策略是孤家寡人的策略”,是”革命队伍中的幼稚病”。他们幻想革命的力量应当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应当笔直又笔直。
毛泽东辛辣地讽刺道:“照他们看来,民族资产阶级是全部永世反革命了。对于富农,是一步也退让不得,对于黄色工会,只有同它拚命。如果同蔡廷锴握手的活,那必须在握手的瞬间骂他一句反革命。知识分子只有三天的革命性,招收他们是危险。因此,只能单枪匹马和强大的敌人硬打硬拚,而不应该广招人马把敌人包围起来加以消灭。”③
毛泽东一针见血:关门主义的这种“纯粹”和“笔直”的想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向之掌嘴,而革命的敌人则向之嘉奖的东西。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会博得敌人的喝采,实际上帮助了敌人,而使革命陷入困境,走上失败的道路。
关门主义的可笑之处在于他们不懂得:“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革命和反革命的阵线也可能变动,也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可能变动一样。”④
策略或谋略,说到底就是要善于处理这种“直”与“曲”的关系。所谓“以屈求伸”、“以迂为直”、“以退为进”,“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等等谋略智慧,都是围绕“曲”、“直”二字做文章。
毛泽东比关门主义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他深深懂得,在政治上两点间最短的距离往往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他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强硬,什么时候需要妥协,暂时的妥协不过是为了将来的强硬。
毛泽东对待敌人一点也不比“左”倾机会主义者手软。暂时拉拢一些非主要敌人,是为了更好地战胜当前的主要敌人,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消灭所有的敌人。
毛泽东正是因为懂得政治韬略中“以迂为直”的要旨,所以他不仅在抗日战争中主张把“过去是敌人而今可能做友军的人们”统统从敌人的战线上拉过来,而且对于1939 年国际舞台上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能心领神会;当许多人都担心苏联可能因此而成为希特勒在战争中的盟国时,毛泽东一语道破了天机:苏德和好是斯大林先发制人,阻止英德建立反苏联盟。
①②《毛泽东选集》144 页。③④《毛泽东选集》141 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