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题字
芜湖在清代康熙年间,有铁匠名汤鹏,字天池。自幼聪颖好学,铁匠手艺很好。除了和师傅们打铁,也喜爱字画,经常一人在家,休息之余,拿起毛笔写写画画。他的街坊邻居有秀才名萧云从(字尺木),是新安画派一支姑熟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很有才气。汤天池经常在墙外窗口偷看他写字作画。时间久了,被这个老秀才发现,便将其赶跑。天池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天,他突发奇想,既然他能用毛笔写字作画,我何不能锤作笔,铁为墨,打制一副铁画呢?于是便用毛笔作一画稿,反复研究终于打制出一幅铁画,汤天池不计前嫌,并将这副铁画送到肖尺木,向他请教,肖老秀才看到这铁画,大吃一惊,连声称奇。并为汤天池执著精神所感动,其后两人成忘年之交,肖作画稿汤锻画,并常在一起研究,由此便诞生了芜湖铁画。
其后,芜湖文人粱应达(字在邦)在红炉锻画的基础上,将铁锻成铁皮再冷锤之,采用剪、叠、钻、锉等新法,同时用锡焊(如今锡焊因焊点不牢而淘汰,现代人采用点焊机锻火焊接,即为“锻焊”)使其作品更具有独特的文人画风格。芜湖铁画传至清乾隆年间,由时任朝庭礼部尚书的芜湖人黄钺引入宫中,深爱乾隆、嘉庆两朝天子赏识,曾作为国礼赠予外国使节,现藏于英国博物馆的“梅、兰、竹、菊”为史证。现藏于省博物馆的一副铁字楹联“晴窗流竹露,夜雨长兰芽”,落款为“丁卯年汤天池”为证,它也是讫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芜湖铁画。
刘海粟题字
芜湖铁画绝技传至光绪年间被芜湖“沈义兴”铁匠铺老板沈国华(外号沈大胖子)所继承,其制作的铁画多被在芜的教会洋人所购,沈国华技不外传,将其绝技传其子沈德金,而沈德金却在解放不久(1952年)便因病而瘁,芜湖铁画已面临失传。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老铁匠储炎庆将解放前在沈家学徒时偷学的铁画绝技传承了下来,并培养了张良华、储春旺、严昌贵、杨光辉、吴智祥、张德才等六大弟子以及其后培养了储金霞、张家康等艺人。这不能不说是铁画的一大兴事,也是铁画史上的一段传奇。因此,储炎庆大师曾两次受到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储炎庆大师成为芜湖铁画传承发展史上贡献巨大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传奇人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省委领导以及芜湖市委书记郑家琪都十分关心并重视芜湖铁画的传承发展,安排安师大美术系的王石岑、宋肖虎两位画家与铁画人共同生活,在创作画稿的同时还教授铁画师傅的美术知识,研究铁画的表现力。铁画经典巨作人民大会堂迎宾厅的《迎客松》就是那时创作的,该松座屏高3.65米、长6.2米,光锻画用的铁料重达四百余斤,总重达800斤。作品是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的贺礼,有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赖少其严格把关审核,画稿是由王石岑创作,由储炎庆老艺人主锤亲帅众弟子完成。人民大会堂的“迎客松”是在周总理的建议下从安徽厅移放到正厅“迎宾厅”的,从此,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迎接外宾并与外宾合影留念的重要背景,而铁画迎客松恰如其份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同时又喻意着东方大国的宽广胸怀和热情友好。
1964年5月郭沫若先生来芜参观铁画后连称“奇迹”,并欣然提笔留下了经典赞词“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1980年秋85岁高龄的刘海粟先生九上黄山回程路过芜湖,参观芜湖工艺美术厂的铁画后激动地为芜湖铁画题词“精神万古,气节千载”。
陈列在人民大会堂里的迎客松铁画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按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安徽省委省政府订制了一幅大型铁画“霞蔚千秋”赠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再次让世界瞩目。该作品是有芜湖籍著名画家耿明主笔集体创作,由工艺美术厂铁画大师张家康主锤集体锻制完成。铁画“霞蔚千秋”长3.5米高1.7米,画面中的12棵表松代表中国12亿人民,其中主体“迎客松”更象祖国母亲,伸出温暖的双臂,迎接游子的归来。此画是继人民大会堂的“迎客松”之后,又一载入史册的铁画巨作。
铁画的故事还很多,有传说、有神话、有传奇也有沧桑,而芜湖铁画有着更多的是历史的辉煌。它是属于芜湖人民的,它更属于伟大的中华民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