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歌谣

特稿: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字号+作者:廖发丹、肖怡、邓冠欣 来源:中红网一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网 2024-03-20 10:09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了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基本内容与特征。川陕苏区红色歌谣记录了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想要革命的强烈愿望,具有明显的斗争性;有力地促'...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了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基本内容与特征。川陕苏区红色歌谣记录了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想要革命的强烈愿望,具有明显的斗争性;有力地促进了革命宣传,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描写了军民生活上互相帮助、战斗上团结协作,加深了军民情谊,在创作与传唱对象上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又因地理位置而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地方性。

    关键词: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政治性;斗争性

    歌谣和社会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从群众生活中产生和提炼出来并为群众所传诵的,它记录着苦难与仇恨,充满了热爱与信念。川陕苏区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却和其他苏区一样,是中国革命史册上的光辉篇章。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对于穷苦人民和红军战士来说,是鼓舞士气、瓦解敌军的宝贵精神力量,对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进行革命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川陕苏区红色歌谣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完善其研究材料;另一方面,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发挥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上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一心一意为民、克己奉公、不怕吃苦的奉献精神,在艰难中奋力前行,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一、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基本内容

    (一)苦难生活太悲惨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描绘 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体现了人民群众长期遭受地主、军阀、封建官僚的残酷统治,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军阀与地主土豪劣绅为了从人民群众身上搜刮钱财,巧立名目,大肆征税,使得人民本身就清苦的日子更加负担重重。如 《盼望救星共产党》 ,他们控诉地主、军阀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穷与苦,“要想吃干饭唦,万不能,万不能。风里滚,雨里淋,一年到头累死人;年年苦,辈辈穷,老天专整穷苦人”; 《啥时等到红军来》“年年拖账没得钱,顿顿吃饭没得盐”,唱出封建制度对他们的打压与压迫。

    (二)革命火焰燃川陕

    反动统治下的生活辛酸总是与期盼参与斗争、获得解放相联系。虽然生活辛酸,但川陕人民不是消沉无为的呻吟、悲叹、叫苦连天,而是“盼星星,盼月亮,盼着救星共产党”。他们对红军、共产党充满了期待,歌词中饱含着红军来到川陕地区的喜悦之情,他们认为共产党是冲破黑暗的太阳,是来解救他们的。如 《巴中撵到嘉陵江》“南龛坡来摆战场,红军高山打刘湘,群众擂鼓齐助威,巴中撵到嘉陵江”;《盼红军》“黄连日子啥时尽?只有红军救穷人。梦见红军打胜仗,穷人翻身有指望”。这样的歌谣对于人民群众,就像投进干柴的火种,立刻便会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照亮他们的生活道路,以及红军来了,自己也希望能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打倒地主和军阀,能翻身做自己的主人。如 《红军到川边》“一九三三年,红军到川边。建立新政府,工农掌政权。豪绅齐打倒,农民分了田,团结搞生产,日子比蜜甜”。

    (三)政治宣传拥护党

    在当时的艰苦斗争中,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是革命群众团结自己的旗帜,是打击敌人的武器,也是红军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渠道。川陕苏区的核心区域位于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区,这里山川纵横,险峰交错,路隘林深,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当地教育水平落后,交通闭塞,人民群 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红色歌谣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向人民群众解释共产党的政策和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对于革命思想和政治宣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动员更多的人参加到革命斗争中来。如《快快建立苏维埃》“要吃米,把秧栽,要过河,把船摆,穷人要想得自在,快快建立苏维埃”;《成立川陕苏维埃》“通江城里开大会,成立川陕苏维埃。农工合作掌大权,土豪劣绅倒了台”。

    (四)军民一家情谊长

    红色歌谣把最深厚的军民关系作为表现根据地人民精神面貌、心理性格的关键。比如,《送给红军尝一尝》“新打苞谷黄又黄,搓升苞谷熬麻糖。熬的麻糖甜又香,送给红军尝一尝”;《鱼水情》“河上红军助秋收,河下姑娘洗军装”。我们在革命歌谣中看到的不仅是人民从生活上照顾自己的军队,还看到人民在军事上、在红军武装斗争过程中所表现的不怕牺牲的支援、掩护与协助。人民 热爱红军、热爱革命莫过于参加红军。如 《称锤虽小压千斤》 中唱到“妈妈缝衣到深夜,叫我报名去参军。别看我的年纪小,秤锤虽小压千斤”;《送哥哥》“哥哥去当红军,全家喜气洋洋”;《硬是难遇这样的人》这首歌谣更是体现出红军对群众的体贴入微,“见了刺架他去砍,总怕我的脚划疼。见了大河他先过,不怕滩险浪不平。一路给我干粮吃,又拉家常又谈心。硬是难遇这样的人”。其中,比较经典地体现出军民鱼水情的歌谣是《十送红军》,其表达了川陕人民对红军的依依不舍,是军民情谊的有力见证,浓厚感情胜过亲人,诸如此类还有许多:《十唱红军》《红军走了还要来》,充满真情实感,让人感动不已。军民情 谊之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是把女性对红军的爱慕之情溢于 言表,表达得十分热烈,如《短短绳绳情意长》“三根麻线一般长,织根腰带送情郎;红军哥哥莫嫌短,短短绳绳情意长”。

    二、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特征

    (一)强烈的斗争性和政治性

    川陕苏区的歌谣主要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由徐 向前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入川陕时的革命斗争功勋。封建军阀、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党和红军的召 唤、革命斗争的影响,使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进行革命 斗争才是出路,因而红色歌谣具有强烈的斗争性和政治 性。由此产生了《打游击》《我给红军把路带》《扛上红军旗》《心头种下革命种》等,描写他们“踏出一个新天地,打出一个红世界”的伟大抱负,“打不倒土豪劣绅,死也不把眼睛闭!”的坚强斗志。

    一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加强革命前途教育。党组织向当地群众教唱、传唱《国际歌》《快快建立苏维埃》《成立川陕苏维埃》《天下要归苏维埃》 等红色歌曲。如“要吃米,把秧栽,要过河,把船摆,穷人要想得自在,快快建立苏维埃”,这样的歌谣表明了穷人迫切想要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新社会的强烈愿望。

    二是通过歌颂党和红军,增强党的感召力。“山鹰展翅满天飞,红军有个李政委。跨骑一匹千里马,踏遍苏区山和水。一杆红旗一杆枪,刀山火海头不回。群众见了咪咪笑,白匪一见倒了威!”这首《红军有个李政委》深刻描绘了李先念在川陕苏区英勇杀敌、冲锋陷阵、势不可挡的英雄形象,大挫敌人士气,振奋群众信心。再如四川剑阁有一首《换了人间》中唱到“红军进川,换了人间;恶人除尽,穷人喜欢”,鲜明地表达了共产党深受群众喜爱,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是通过揭发阶级仇恨,动员群众参军闹革命。《一条路》 中唱到“顶月亮,背日头,血肉劳干汗水流;四季受的牛马苦,吃的糠菜稀溜溜……不要忧,不要愁,眼前只有一条路:去当红军闹革命,推翻千年旧制度”,表现了穷苦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也表达出群众只能投身于革命才有翻身的可能。其中还有明确歌唱女性得到解放的情形:“自古女子受搓磨,吃饭端碗莫上桌,欢喜不准开口笑,伤心不准泪珠落,这号日子谁能过。打从红军进山窝,一脸愁云风吹脱,大庭广众出得过,头发剪齐后颈窝,这号日子多快活”,这首歌描绘了女子在旧社会受苦受难、毫无平等的地位,但在红军解放当地之后在形象、出行限制等方面明显发生了变化,生活变欢快了许多

    (二)语言的地方性

    川陕苏区位于秦岭、大巴山一带,有着独特的地方语言。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地方特点是它们通常反映了当时革命战争中的艰苦环境和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和热情。这些歌曲往往以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呼声,鼓舞了士气并强化了政治意识。此外,这些歌曲也经常涵盖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口号,如土地改革、抗日战争等。

    一是外地军人入川陕主动学习当地方言。由徐向前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而来,不会说川北方言,当地群众也听不懂红军的语言,在交流上存在很大的障碍。川陕苏区的宣传队伍开始 学习川北方言,入川不久,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都学习四川话,领导人在演讲中常用四川方言,以此拉近和 群众的距离。如“我领红军赶路程,和我并排人一个,口音像是外方人,三言两语就混熟”。

    二是当地群众的歌谣也多用短小精炼的句子和比喻的方式,简明扼要地直抒胸臆。如 《红军有个李政委》 “群众见了笑眯眯,白匪一见倒了威”,其中“倒了威”就是四川方言中“失神害怕”的意思; 《甩了棒棒换快枪》 中“跟着红军打豺狼,摸了一晚夜螺丝,甩了棒棒换快枪”,其中“摸夜螺丝”是指黑夜去袭击敌人; 《革命自有新一代》 “只有小弟泪汪汪:不收细娃为哪桩?”中的“细娃”指的是“小孩”;再如 《盼望救星共产党》 “四川的干人唦,太伤惨,太伤惨”中的“干人”是指“穷人”。这些方言的使用赋予了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独特的地 方性。

    三是歌谣中还多次出现“川陕谐音”,还有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四川语音语调的独特读音。如“不说不说就不说,红军哪怕杀脑壳;要叫老子不革命,石头开花马长角”,其中“壳”读作“kó”,“角”读作“gó”,从而在歌谣的上下两句形成“押韵”。

    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语言特点是简练、朴实和直白。这些歌曲往往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和短句,以便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传唱。同时,这些歌曲也常采用富有感染力和抒情情感的表现手法,旨在激发人们的革命热情和斗志。这些歌曲的旋律也多为流行的民间曲调或山歌调式,更易于记忆和传唱。

    (三)广泛的大众性

    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无论是创作的作者,还是传唱的对象,具有明显的大众性。一是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创作者来自广大群众,歌曲主题也是围绕着人民生活、农村革 命等实际问题展开。这些歌曲不像以往那样由少数上层人物编写,而是由群众普遍参与其中。因此,这些歌曲能 够更好地反映出人民的呼声和需求,具有更强的大众性。如歌颂党政军的领导人物:《李政委最爱红小鬼》 ,“行军帮助背背包,宿营帮助盖热被。教学文化手把手,个别谈心臂挨臂”,展现了李先念行军过程中照顾年纪小的红军 战士的温暖情形;《巴山来了徐司令》  《徐司令上台讲过话》 这两首歌描绘了徐司令打仗、宣传革命火种的英勇事 迹以及即使红军开拔离营之后,革命思想仍在当地群众久久留存。

    二是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传唱对象是广大受苦群众,传唱方式也非常符合大众的口味和习惯。这些歌曲采用了流行的民间曲调或山歌调式,使得它们更易于记忆和传唱。这些歌曲由群众创作也由群众传唱,艺术来源于生活实际,抒发他们心中的辛酸、委屈与不满;同时服务于生活实际,表达对参加革命、赢得解放的畅快和期盼。游击队员陈司光在敌人审判时愤怒喊出 《不说不说就不说》 这首歌,“不说不说就不说,红军哪怕杀脑壳;要叫老子不革命,石头开花马长角”,表达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于普通群众、穷苦农民而言, 《除非红军早些来》 短短27个字把人民受压迫至“上吊、跳崖、卖女、卖房”的境地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及表达出共产党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共产党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救星”一样的存在,除非红军来了才不会有上吊跳崖等此事发生;在广大青年中,涌现了非常多的人报名参军,如 《头戴红星打江山》《上山去当女红军》 ;与亲人、妻子的故事,如 《送郎当红军》 “腊梅开花十里香,送郎去把红军当,跟着红军打天下,穷人抬头有指望”等;还有与妇女相关的歌, 《打从红军进到山窝》 ,用七言的形式表达了妇女对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的辛酸苦楚,与红军来这里解放妇女之后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与儿童有关的歌谣 《站岗》《红军叔》  《有志不在年纪高》 ,歌词中反映出儿童小小年纪也有参军作战的志愿。

    三、结语

    川陕苏区红色歌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这些歌曲成了革命战争期间重要的文化工具,展现出了当时人民的信念和斗志,具有浓 郁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这些红色歌谣反映了农民、工人、士兵等各个阶层的生活和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革命意志和斗志,成为当时社会动员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川陕苏区红色歌谣也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情动人的旋律,将革命理想融入人民心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符号。因此,学习和弘扬川陕苏 区红色歌谣可以加深人们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唤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怀念和敬仰,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力量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M].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
    [2]张莹霞.川陕苏区红色歌谣体现的军民关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20.
    [3]肖小华.井冈山斗争时期和中央苏维埃时期红色歌谣的主要特征[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7(2):18-23.
    [4]黄娟.略谈川东红色歌谣的历史与现状——以巴中地区南江县、通江县为例[J].四川戏剧,2021(5):125-128.
    [5]黄娟,杨月.川东红色歌谣的起源及发展[J].黄河之声,2021(6):127-129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红色歌谣研究中心项目“川东北红色歌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与运用”研究成果(编号:HSGY2023YB07)。
    作者简介:廖发丹(199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