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本”古籍是1972年10月至1975年6月,按毛泽东的要求校点注释的古代历史文献,共86篇,包括史传、政论、赋、诗词、散曲等体裁。前后有三种版本形式,字体都比较大,从正文四宋、注文小四宋,发展到正文三宋或二宋、注文四宋或三宋,最后成为特制的三十六磅长宋字体(正文、注文同)。这批“大字本”当时印制的数量极少,多时不过二十几份,一般只有五至七份。当年,王守稼、吴乾兑、许道勋、董进泉和本文作者参加了“大字本”的注释,参加注释工作的还有复旦大学历史系、中文系的几位专家。这批“大字本”已于1993年5月以《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为书名,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些文献,都是毛泽东根据他当时关心和考虑的问题专门布置校点注释的,不少篇目正文前有提要,也是按毛泽东的意图写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字本”是研究晚年毛泽东读书和思考问题的重要史料。虽然这些文献是人人都能查阅到的公开材料,但当它们和一位伟大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动相联系时,其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就超出了它们的本来价值和原有意义,而具有了重要的文献价值。
前后近四年共86篇的“大字本”,按时期和内容划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72年10月至1973年7月,为历史传记借鉴期。这期间共选注了《晋书》、《旧唐书》、《三国志》、《史记》、《旧五代史》(按选注时间顺序排列)等史书的23篇传记(1974年11月还布置注释过《后汉书》中的《李固传》和《黄琼传》,不在此阶段)。另有屈原的《天问》、柳宗元的《天对》两篇古典哲学文献。
熟读中国古籍,通晓中国历史,一直是毛泽东进行思考、形成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1972年10月1日,他布置注释《晋书》中的谢安、谢玄、桓伊、刘牢之传。这四个历史人物均与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有关。淝水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东晋的胜利是和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群臣辑睦,内外同心”分不开的。当时执掌朝政的司徒谢安、广陵相谢玄、淮南太守桓伊、北府兵著名将领刘牢之等人,由于文武融洽、内部团结,虽然军事上处于劣势,却能打败南侵的苻坚大军。
1972年12月8日,毛泽东布置了《旧唐书·傅奕传》的注释,又在12月31日布置了屈原的《天问》和柳宗元的《天对》的注释。傅奕是唐初反佛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天问》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被放逐以后“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王逸注语)时,提出的有关宇宙、自然、历史的一系列问题的一篇奇文。唐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柳宗元对《天问》作了历史上唯一的回答,写出了《天对》这篇宏文。
几乎是同时,1972年12月31日,毛泽东要求高级干部好好读点书,不要只武不文。注释《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即本此意。吕蒙本是武将,因善于读书而有成:“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1973年7月布置的《晋书·刘元海载记》所说“随(何)、陆(贾)无武,绛(周勃)、灌(婴)无文”和《史记》中的陆贾、灌婴、黥布(传中提到随何)、周勃等人的传记,都是出于这个目的而标注的。以后毛泽东在接见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时曾引用了“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这句话,而且说要把“鄙”字改成“恨”字。他希望能造就出一批文武兼备的人才来。
1972年12月31日,毛泽东布置印制《史记·项羽本纪》。1973年2月7日布置印制《三国志·魏书·张辽传》、《三国志·魏书·张传》和《旧唐书·李愬传》。张辽和张 都是曹操麾下有战功的大将,但他们原来分别是吕布、袁绍手下的人,曹操对他们不咎既往,欢迎他们弃暗投明,加以重用,为成就大业找到了得力助手。李愬的例子更说明问题。在平定淮西军阀吴元济的战斗中,李愬克服重重阻力,争取了吴元济的大将吴秀琳和李祐;破蔡州城后,“ 愬不戮一人”,复吴元济部下职务“使之不疑”,攻克了长期不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1974年11月20日,毛泽东写信给江青,信中说:“可读李固给黄琼书。就思想文章而论,都是一篇好文章。你的职务就是研究国内外动态,这已经是大任务了。此事我对你说过多次,不要说没有工作。”毛泽东写信的当天,就布置了“大字本”《后汉书·李固传》和《后汉书·黄琼传》的注释任务。《黄琼传》中的“峣峣者易缺,噭噭者易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传》中的“表曲者景必邪,源溥者流必絜”,就是毛泽东借用告诫江青等人的。
(二)1973年8月5日至1974年7月为“法家著作”注释期。这期间共选注了自先秦至近代的“法家著作”26篇,包括《商君书》、《韩非子》、《荀子》、晁错、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李贽、王夫之、章炳麟等人的著作。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写了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同日就布置了《封建论》的注释任务。以后(从1973年8月至9月底)相继布置的章炳麟的《秦献记》、《秦政记》,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秦始皇》,韩愈的《石鼓歌》,柳宗元的《咏荆轲》,都是为了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
从1974年3月开始,到7月为止,按照毛泽东的意图,布置点校注释了包括东汉思想家王充所著《论衡》中的《问孔》和《刺孟》;《韩非子》中的《说难》(1974年4月4日布置)、《孤愤》(1974年4月布置)、《忠孝》和《说疑》,此外,还包括了荀子和商鞅的文章,以及柳宗元的《天说》(1974年7月布置)和刘禹锡的《天论》(时间同前)。1974年7月,毛泽东还布置印制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提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
面对当时来自北方的苏联的军事威胁,毛泽东还重视历史经验的启示,这就是1974年6月布置的西汉政治家晁错的两篇文章《募民相徙以实塞下疏》和《上书言兵事》。前文主旨是说为了抗击匈奴入侵,必须移民实边,屯戍边塞,“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确保“制边县备敌”。这样,既可节省国家开支,又能增强边防能力。后文主旨是总结汉兴以来同匈奴作战的历史经验,具体分析了汉朝与匈奴双方军队的长处与短处,认为汉朝军队在数量上超过匈奴,只要发挥自己长处,就有可能打败侵略者。
(三)1974年5月10日至1975年6月14日为辞赋诗词阅读期。这期间共校点注释了包括庾信、谢庄、谢惠连、江淹、白居易、王安石、陆游、张孝祥、陈亮、辛弃疾、张元干、蒋捷、萨都剌、洪皓、汤显祖等人的辞赋、诗词、散曲共35篇。
从1971年春天起,毛泽东的健康状况明显下降。1974年春,毛泽东又患了老年性白内障,1975年7月23日,动了手术。1974年7月,毛泽东到长沙养病,前后达10个月之久,1975年5月才回京。1974年5月10日,毛泽东布置注释的“大字本”庾信的《枯树赋》、谢庄的《月赋》、谢惠连的《雪赋》、江淹的《别赋》、《恨赋》,集中地反映了他晚年的感情和心态。
《枯树赋》的寓意十分明显,毛泽东联想到饱经风吹雨打、水火摧残、虫蛀鸟啄的老树“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的惨状,从心底里发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喟叹。《月赋》寄寓的是“悄焉疚怀,不怡中夜”的凄情,可以想象毛泽东长夜不寐、百感交集的情景。毛泽东爱雪,不论是在陕北抒发“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怀,还是在中南海不忍踩碎琼玉的清赏,都反映了他对冬日皑皑白雪的热爱与赞美。阅读《雪赋》也是一种寄托,但它是在“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时,“梁主不悦”的感伤型的寄托。《别赋》中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则抒发了“摹暂别之状,写永诀之情”的哀伤;《恨赋》中的“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则是另一种倾诉。
毛泽东一生喜爱梅花,写的诗词多次以梅花为题旨。晚年由于健康原因,诗兴衰退了,然而傲霜斗雪、高洁芬芳的梅花,仍寄托了他的理想人格和高尚情操。洪皓的《江梅引》(1975年3月21日布置)、蒋捷的《梅花引》(1975年4月11日布置),就是毛泽东寻求精神寄托的产物。
烈士暮年,志在千里。毛泽东选读了汤显祖的《邯郸记》中的“度世”(1975年3月21日)。王安石有一阕《桂枝香》(1975年4月4日布置印制),表达的意思与此相同:“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他借张孝祥的《六州歌头》抒发情怀:“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成为抚慰毛泽东壮志未酬的作品:“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水调歌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他虽在养病,还是关心国事:“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汉宫春》)但毕竟岁月不饶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以上七首词均为1975年4月4日布置)经历了无数坎坷沧桑的老人好回忆过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1975年4月11日布置)
“大字本”第三阶段最后的两篇,一篇是吴潜的《满江红》,还有一篇是吴锡麒的散曲《梧桐树》(一舸),时间是1975年6月4日。同上述两篇同时布置注释的,还有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可能是因为内容太消沉,后来又删去了。
以后,“大字本”不再注释。前后近四年的“大字本”古籍注释工作至此告终。
〔作者刘修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本文曾刊发于《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解放区文学》2007年第1期,原题为《从印制“大字本”古籍看毛泽东晚年的思想和心态》,约1.2万字。摘编成文后,经作者审阅同意〕
红色诗词
毛泽东1972年至1975年嘱印"大字本"古籍的情况
“大字本”古籍是1972年10月至1975年6月,按毛泽东的要求校点注释的古代历史文献,共86篇,包括史传、政论、赋、诗词、散曲等体裁。前后有三种版本形式,'...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