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自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界与政策部门以及地方政府都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充分讨论,也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实践。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包罗万向,十分重要也十分复杂。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及地方应当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笔者一直从事三农研究,在全国几乎所有省市进行调研,对乡村振兴战略也有一定的理解。在笔者看来,当前学界、政策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存在重大偏差,其中的根本问题就是乡村振兴实践中普遍存在目中无人的问题,即不知道乡村振兴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乡村振兴要为什么人服务。
二、
中国式现代化正处在关键进程中,快速城市化和深度市场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城市化首先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深度融入到市场体系中,靠自己的才智与勇气在城市市场打拼。农民进城深度融入到市场体系,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最宏伟壮丽的一幕。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36%,现在城市化率已到65%,短短23年,每年城市化率都要提高超过一个百分点。未来二十年仍然将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阶段,农民进城的历史进程仍然没有完结。
毫无疑问,农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缺少资本,背井离乡,进入城市务工经商。农民进城并非全家进城,而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而年老父母和年幼子女留在农村;年轻时进城,年龄大了可能还要返回农村;进城获得稳定就业与收入,能在城市安居,就将留守农村的父母子女接到城市,进城失败则可能返乡;经济繁荣时期,城市就业机会多就进入城市,经济不景气,城市就业机会少,就回到农村。总之,过去、当前时期甚至未来很长一个时期,进城农民一般都不会斩断与农村的联系,而将农村作为自己进城万一失败的退路与保障,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大后方。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农民进城了,中国居住地城市化率已达65%,户籍城市化率却不到46%的原因:进城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这个退路,以防万一进城失败。农民有退路,国家在出现困难日子也就有办法。
相对来讲,进城农民大都是农民中相对强势的群体,青壮年劳动力,以及经济条件好的农民家庭。留守农村的农民主要有两类人群,一是年龄比较大、缺少进城务工经商机会的老年人,他们进不了城因为就不了业,他们留在农村仍然耕种面积不大的承包地。因为农村有住房,有土地,有熟人社会,以及有村社集体,他们从农业中获得不多的收入和宝贵的就业。他们的子女进城去了,他们支持子女在城市打拼;二是不愿或不能进城的青壮年夫妇,他们通过捕获进城农民让渡出来的农村获利机会,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副业收入,可以获得甚至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又可以保持家庭生活的完整,这样的青壮年夫妻家庭就成为当前中西部农村广泛存在、数量不大却极为重要的中农,这些中农往往是农业技术最重要的传播者,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承担者,也是村级治理中的积极分子,甚至是村组干部的最佳人选,因此,他们就是村庄社会结构和村级治理中的“中坚农民”。越多农民进城就可以让渡出越多之前的农村获利机会,那些不愿进城的青壮年夫妇就越有可能通过捕获这些机会成为“中坚农民”。某种意义,当前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老人农业+中坚农民形成了一个相当稳定的结构。
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进城农民在城市的就业与收入并不稳定,他们还仍然要依托农村,包括他们的父母仍然留守农村,以及他们进城失败还可能返回农村。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有越来越多进城农民可以在城市安居,他们将之前留守农村的父母接进城去,也让渡出越来越多农村获利机会,留守农村的中农就有了持续扩大经营规模的可能,从而有可能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农业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就可以达到相当高的阶段。
不过,在目前阶段乃至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农民的两栖仍是常态,他们依据自己的家庭状况、个人资本以及生存策略,在城乡之间往返,这是他们的自由,更是他们的权利。
三、
城市有着远比农村多得多的机会。在当前时期,农民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往返,城市是向所有农民开放的,市场更是向所有农民开放的。
从上个世纪开始,有越来越多农民进城进入市场打拼,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市场经济大海中学会了游泳,成为了有能力在城市体面安居的新市民。这一部分进城农民是农民中的强势群体。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进城农民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并成为农民中的强势群体,只有少数进城农民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游泳失败。因为失败者比较少,国家财政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又比较强,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保障。
农村绝大多数有能力的农民和他们的家庭都进城了,留在农村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当前留守农村的仍然有五亿多农民,他们缺少在城市的就业与获利机会,农村对于他们无比重要了。
四、
未来二十年仍将是中国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中国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时期,也就还会有更多农民和他们的家庭进入城市,深度卷入市场体系,逐步在城市安居并最终可以不再依托农村。
这个过程中,缺少进城机会与进城能力而留守农村的仍将有数以亿计人口;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而老年父母留守农村;虽然进城了却可能无法在城市安居因此要为万一进城失败留下退路;以及年轻时进城年老可能返乡,就使得绝大多数进城农民仍然要依托农村。
当前的农村仍在为留守农村的数亿农民提供基本收入、就业和保障,为进城农民提供万一进城失败的心理安全和最后退路。
城市是中国的发展极,有着远比农村多得多的市场机会,因此,农村绝大多数有能力的农民和农户都进城去了,正是这些农民和农户进城,他们让渡出之前的农村获利机会,给了留守农村的农民以扩大经营规模的可能。
农村则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显然,农民留守农村并非是农村比城市环境更好机会更多,而只是缺少进城能力与进城机会。同样,进城农民保留返乡退路,并非因为他们不喜欢城市更多机会而是担心在城市无法安居而还有农村这条退路。
现代化是以城市化为前提的,越来越多农民进城是因为城市机会更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问题是,进城却不一定可以在城市安居,进城失败了,为免于在城市漂泊流浪的命运,返乡就不失为一种选择。
基于此,以乡村振兴统领的三农工作,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将农村建设得比城市更好,也不是非得要将农民留在农村搞建设,也不是要建设美丽乡村,甚至不是为了让农民在农村致富:农民完全可以进城去致富且实际上大多数进城农民都在城市安居下来了。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为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服务,目前这个农民数量按户籍还有8亿多。农民是中国人数最多资本最少实力最弱的弱势群体,只有这8亿多农民有出路,中国现代化才有出路。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农民也已出现了分化,大多数进城农民都已在城市安居乐业,只有少数进城农民可能进城失败而要有农村的保障与退路。留在农村的大多数农民则是能力与实力都比较弱的。
也就是说,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中还有弱势群体,这些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包括进城可能失败还要返乡的农民,和缺少进城机会与进城能力的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中能力最差实力最弱最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才是乡村振兴所统领三农工作应当关注的重点。乡村振兴不是要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势群体提供更多市场机会更好生活环境更全社会保障,而是要为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尤其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与最后退路。既然是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这个建设标准就是不高的,就是保底的,就是补短板和基础性的。
五、
相对于更加市场化更多机会也更大风险的城市,农村则是较少机会也较少风险的。按人均分的承包地,每户都有宅基地及住房,村社传统熟人社会,与土地结合起来的小农经济甚至存在部分自然经济,就使得农村生产成本远比城市低,农村自然经济成分与非市场的村社集体制度,实际上构成了农民的福利与保障,在农村不花钱就可以获得的福利要远远多于城市,比如庭院经济,熟人社会的社会支持,都是重要的福利。农村还具有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宗教性价值。
同样收入在城市可能生活艰难,到农村生活却可能还有剩余。这就是为什么进城失败农民愿意返乡的原因。
六、
以此来反观当前学界、政策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乡村振兴实践,就会发现,当前乡村振兴出现了重大偏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几乎全国每个地方政府都在投入巨资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村按照很高的标准(五星示范、五星创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这些示范村要么交通便利,要么风景秀丽,要么资源丰富,再加上地方政府巨额投入,示范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良好,甚至通过发展旅游而为本地村民提供了大量本土就业机会,看起来达到了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不过,这样靠外部资源打造的美丽乡村,或因为村庄本身有特殊资源而“强富美”的乡村,只可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绝对少数。这种“强富美”的经验无法复制,反过来,有限财政资源过多投入到示范村,真正需要建设的占中国农村绝大多数的普通农村就缺少了建设资源。
第二,推进农业现代化,片面强调扩大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而忽视了当前仍然有数亿农民仍然要依托农业获得收入与就业。包括农村老年人,他们有劳动能力时,只要他们可以与土地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仅可以获得农业收入,而且因为有农活可以干,就可以建立基于生产基础上社会交往,就会觉得自己仍然有用,就更加具有主体性。村庄中农就更加需要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农村改革,以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等政策建议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将农民保障纳入到市场中去,而不懂得社会保障是不应当市场化的。
第四,借共同富裕的话语,鼓励农民进城,市民下乡。市民下乡了,农村人均收入增加了;农民进城了,城市人均收入降低了。这样一来城乡收入差距看起来缩小了。问题是,城市市民到农村不过是多了一个看星星看月亮的地方,失去农村退路的进城农民一旦进城失败就只可能聚集形成城市贫民窟。
第五,经营县城,鼓励农民进县城买房。实际上,当前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化几乎不再可能,农民进县城买房只不过是为了获得县城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就业没有收入,农民是无法在县城生活下去的。结果就是农民将他们务工务农的所有积蓄拿到县城买房却无法安居,这就让更多农民面临更大进城失败的可能。
七、
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的乡村振兴,必须紧紧围绕服务于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尤其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这个目标。乡村振兴不是抽象地建设“强富美”的乡村,不是要将农村建设得比城市更好,不是要优先在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是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市场能力最弱、城市化有困难的农民群体提供基本保障与最后退路。因此,当前乡村振兴的重点仍然是为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尤其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就业保障。保底线、补短板和打基础性的工作,比如为小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等工作,才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与关键。
当前全国地方政府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实践严重偏离这一目标,应当迅速调整。
2023年9月5日上午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