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价值转形
价值转形是价值向价格的转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重要内容。简单的说,价值转形就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存在平均利润率规律,整个社会按照资本的权重进行剩余价值的分配。20世纪初,鲍特凯维茨首先根据价值转形的数学关系,建立了价值向价格转化的数学方程。全世界围绕马克思提出的“总价格等于总价值,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判断,展开了百年争论,却始终无法得到两大总量相等的结论,这给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价值转形要从劳动价值论说起。劳动分为两种,一种是物化劳动,一种是活劳动。物化劳动是创造生产能力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因为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所以从事物化劳动的人,不能养活自己,必须要靠活劳动养活。活劳动要在自己创造的价值中,为物化劳动留出二个部分,一部分是折旧,一部分是剩余价值,为简单起见,我们将两者都看成是剩余价值。这样,所有的商品价值都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是剩余价值。
三、为什么要有价值转形
当我们看到一件商品的时候,我们知道它包含的劳动力的价值(工资),我们也知道属于这个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根据总剩余价值推算),但是却发现一个问题:这个剩余价值和这个商品实际获得的剩余价值(利润)是完全不相等的。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个别企业的剩余价值是按照该企业的资本在总资本的权重所分配的总剩余价值,然后我们再把这个剩余价值分配到每一件商品的身上,就可以得到这个商品的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价值转形就是解决个别商品中两个剩余价值不相等问题的。
四、平均利润率是什么
平均利润率,指资本的平均收益(利润和总资本之比)。活劳动的价值(国民总收入)是已知的,活劳动的劳动力价值(工资)是已知的,所以活劳动的剩余价值也是已知的。同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每个人所能贡献的剩余价值是一样的。假设商品、劳动力、资本都是自由流动的,那么所有的剩余价值将被集中起来重新分配,以满足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结果,说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的报酬。不使用资本的劳动,不能分配到剩余价值,但是不代表这样的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只不过是它的剩余价值被统筹了。
五、平均利润率是怎么来的
同等的资本,从投入到产出,要经过不同的等待时间。工厂规模越小,资本的等待时间越少,资本的效率越高,资本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当不同效率的资本同时存在的时候,必然再一次发生价值转形。我们最终所看到的资本利润率,只是价值转形之后的利润率,它是原本各种高低效率不同的资本效率的加权平均。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厂的规模最小,资本的效率最高,经济增长的速度也最高,是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则与之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开始转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资本效率不断降低。资本效率低,经济增长一定慢,但是资本利润率却不一定低,因为扩大再生产,既可以是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也可以是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后者可能只是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提高国民总收入。
六、案例:一个流生产
资本利润率不一定能代表资本的效率,但是提高资本的效率,一定有利于提高资本利润率。在制造业,丰田生产方式创造了一个管理奇迹,被称为精益生产方式,直译就是瘦的(省钱)生产方式。丰田的工程师把这样的管理方式概括成了消除七大浪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浪费就是等待的浪费。制造业之所以流动资金占用量很大,就是因为很多原材料及半成品长时间处于等待状态中。为了消除这样的等待浪费,丰田提出了“一个流”思想,让所有的成品或者半成品一个一个的流动,理想状态就是不要库存,最大程度的减少等待时间。基于同样的原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国家,明明做得很好,但是经济却增长不快?
七、两大总量不能相等的原因
从鲍特凯维茨开始,温特捏茨、米克等等,不断的重复着同样的错误,长期寻找两大总量不能相等的答案。错误的原因其实很滑稽,因为这些人建立的数学模型,是投入产出模型。这个模型,把所有的投入理解成资源的消耗:设备的投入就是设备的折旧,劳动的投入就是劳动力的工资,然后把这些已经消耗掉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索取资本的报酬。如果我们投入的是价值,那么这个价值也会索取高于原有价值的价值,这样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总价格。这个时候,他们居然天真的以为总价格和总价值还能相等。当我们引入平均利润率时,说明这个联立方程组中所有要素的价格必然要大于要素的价值,所以总要素的价格也必然大于总要素的价值,这样必然和总价格等于总价值矛盾。也就是说这个投入产出模型,在现实中的数量关系是不存在的,我们得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价格。当代西方经济学,试图用数学表达自身的严谨,却完全没有意识到逻辑的严重错误。
八、两大总量的相等的证明
破除了这个迷雾,两大总量相等就很简单了!什么是价值转形?其实就是剩余价值在不同的商品之间的转移,目的是平衡不同资本之间的效率。任何两件商品,其中有一件增加多少剩余价值,另一件就会减少多少剩余价值,直到生产两件商品的厂家,资本利润率完全一致。这个过程不断的持续下去,直至达成平均利润率。劳动力的价值是直接进入成本的,原则上不形成资本,否则这个世界所有的剩余价值将全部归于劳动力资本,固定资产投入为零。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价格,不存在价值转形。剩余价值在不同商品之间的转移,不影响剩余价值的总量,所以总利润恒等于总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不发生变化,总劳动力价值自然也不发生变化;总剩余价值和总劳动力价值都不发生变化,总价值也不会发生变化,所以总价格恒等于总价值。马克思在价值转形中提出的两大总量相等是成立的。
九、资本主义的致命伤
资本主义制度下,两大总量的相等,只能在两大部类的内部实现;两大部类之间,无法实现两大总量的相等。第一部类通常属于重工业,资本效率较低;第二部类通常属于轻工业,资本效率较高。第二部类应该向第一部类大量转移剩余价值,降低自身的资本利润率,以提高第一部类的资本利润率,这是价值转形的基本要求。第二部类利润降低,意味着第二部类剩余价值减少,所以第二部类为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用品更少,无法满足第一部类劳动力的生存需要,不可能支持第一部类提高资本效率。两大部类之间的生产平衡和平均利润率是一对矛盾,两者不可能同时实现。也就是说,平均利润率规律下,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生产的平衡,一定存在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利用扩大公共开支,消化过剩产品,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只不过是掩盖经济危机的现象而已。
十、总结
价值转形,是发生剩余价值转移的商品之间的反向运动。它在同级关系中是成立的,在上下级关系中是不成立的。上下级关系中,任何价值的变化,都是同方向的变化,不可能发生价值转形。如果第二部类发展的非常好,本来应该为第一部类提供更多的支持,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逻辑关系。它宁可用政府消费的方式把钱花了,也不愿意接受非市场经济行为给予给第一部类的支持。第一部类,以重工业为主,从事的是物化劳动,是整个国家生产能力的生产能力。没有第一部类的健康发展,国家的积累不足,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要想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快、更好、更强,这样的重任,总有一天会落到社会主义的头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