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革命战争时期与执政时期党员的基础成分来源不同,增加了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脱离群众的危险;二、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年代党员的入党动机不同,必然导致党的执政危机;三、执政后党员干部地位与环境的改变,必然导致官僚作风越来越甚,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与党的感情;四、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年代对人才的遴选机制不同,必然导致官员素质的相对低下,执政能力相对下降。
这是张黎平《从长期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的变化看脱离群众的巨大危险性》一文中,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越来越脱离群众的原因分析。
笔者赞成以上四点的分析,只是还想增加一点: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年代党员干部信仰不同,今日少数党员干部工作目标完全背离了人民立场。
革命战争年代,党员领导干部要么怀着“打土豪 分田地”的念头,要么怀着“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信念,要么怀着“打过长江去 解放全中国”的决心,大家真正把工作当事业,满腔热情。
和平建设年代,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不再有这种强烈的事业心,这些人不谈事业只说职业,把工作只当成谋生的饭碗;甚至连“敬业”“职业道德”也不屑谈,把革命事业当投机生意。
在这种精致利己主义念头驱使下,其工作目标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打着人民的旗号,实际奔着自己的功名利禄;对一个地方的发展,他们“不为之计长远”,不但不理旧账,还热衷于给后任挖坑。总之,全力以赴为自己的快速升迁“轰油门”,甚至不惜踩毁地方发展的“发动机”。
因为政绩观严重扭曲,这些人不但不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心,反而排挤打击真正为民干实事的人。比如下级坚持原则动真碰硬,引发矛盾,闹到上级那里,上级不但不帮着撑腰,反而怪其“多事”添乱,破坏了治下的“和谐稳定”。
这其中有多种情况。或是“不敢管”----自己屁股本就不干净,遇到敏感事,躲闪尚且不及,哪还敢主动招惹,生怕引火烧身牵连到自己;或是“不能管”----自己没有能力,驾驭不了复杂严峻局面,所以特别害怕下级“惹事”,“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或是“不想管”-----无意下深水干事真正造福一方,只想当“游方僧人”,所以特别害怕下属给他的仕途节外生枝,只想玩点短平快的形式主义“政绩”,好尽快完成“到此一游”提拔走人。
如此一来,不仅让正直的下级“流血又流泪”,而且助长了恶人气焰,形成了“正不压邪”的恶劣社会风气。
长期以来,我们一说起皇帝的“家天下”,总感觉一无是处。事实上,“家天下”至少有一大好处,那就是皇帝真正把天下看得很重,睡觉都睁半只眼,绝不会有玩坏江山的主观故意。与其相比,“公堂漏,公马瘦,公老奶奶好咳嗽”,正是因为“天下为公”后,人人都是天下的主人,实际上却很少有人真正负主人之责。
“上下同欲者胜”。让和平时代的党员干部与人民“上下同欲”,唯一的办法只能是理想信念重铸,让他们真正胸有家国情怀,而不是只有个人的“小九九”。
(作者:陶余来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