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弗洛伊德:是科学家还是说书人?
【英国《卫报》6月22日文章】题:是科学家还是说书人? (作者 A·C·格雷林)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一位揭示了人类心理重大真相的伟大科学家?又或者他只是个天才的艺术家,其理论经不起仔细推敲?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基础不牢 大厦安固?
精神分析理论最初曾经遭遇医学界的强烈反对,但后来成为一种时髦,很快演化成了一种正统学说。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精神分析理论再次受到质疑。最激烈的批评群体之一就是女性主义者们。他们反对弗洛伊德学说中厌恶女性和父权主义的观点。
科学界和哲学界的批评对该学说的基础表示怀疑。卡尔·波普尔、弗雷德里克·克鲁斯和阿道夫·格林鲍姆是发动这场批评的中心人物。他们指责说,精神分析的经验主义基础不够充分,其中心概念经不起推敲,其宗旨(阐述人类天性的完整理论)过于野心勃勃。他们认为,精神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其基础是猜测和主观理解,而不是客观分析。精神分析只是对单一个案加以概括,其推理的依据是类比、主观联想、真实或臆想的记忆、双关语、错误和巧合。一批哲学家(包括维特根施坦)提到,弗洛伊德还混淆了行为的起因和导致该行为的原因这两个概念。
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是一种看似荒谬的观点:婴儿对父母当中异性的一方怀有性渴求,所以敌视同性的一方;由于这种渴求和敌视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压抑在“无意识”(又称“潜意识”)当中,从而造成了内心冲突———这种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天性的关键内容。
“无意识”这个概念并不是弗洛伊德的发明。他的前辈曾经借助催眠的方法了解“无意识”,而弗洛伊德采取的是“谈话疗法”。他通过“自由联想”获取患者抑制在“无意识”中的经历,目的是帮助患者摆脱精神性神经症。令弗洛伊德感到震惊的是,大多数患者有着真实或想象出来的性苦恼。当他发现他们不愿向他讲述早期的性经历时,他诊断出了“阻抗”心理。
在对这些观点加以冷静评估之后,我们就会对弗洛伊德所谓的“无意识”提出质疑。当今的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一致认为,许多信息以人类不自觉的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接受处理,而后天的常规活动也可以在人类不自知的状态下进行。这两种现象都不需要用“无意识”来解释。
除了质疑弗洛伊德的方法(自由联想、对主观性的依赖、暗示的危险性)是否可靠之外,还要质疑他推理的典型方式。比如他对梦的分析,以及所谓能“凭直觉”了解某件事物的“真正含义”的说法。例如,他说,在一次自我分析当中,他记起自己童年时曾经从一个女孩的手中抢过一朵花。他说:“从女孩手中拿过一朵花表明想要夺去她的童贞。”即使女孩手持的不是花束,年幼的弗洛伊德难道不会抢走她手里别的东西吗?如果女孩拿的是棍子或者冰激凌呢?如果他抢走了这两样东西当中的一种,又应该如何解释?在作出解释时,为什么不重视“抢”这个动作?
患者为师 医者为徒?
如果要正确地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就必须回顾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早期弗洛伊德担任精神病科医生开始,包括他与夏尔科、布罗伊尔和弗利斯的交往,以及他用俄狄浦斯情结和释梦取代“诱惑原理”的过程(他于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那是他最伟大的著作),乃至后来形成的包括自我—本我差别在内的理论。弗洛伊德理论的进一步多样化是由他的追随者完成的。但是,直至最近,人们才加强了对弗洛伊德学术冒险的了解,其中包括他对女患者和合作者的依赖。
弗洛伊德最早的女患者有效地创造了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职业的兴起、发展和一些最具决定性的变革都要归功于那些最初是他的患者、后来成为分析师的妇女。他母亲阿玛利·内桑森和他妻子玛莎以及其他一些不同寻常的女性也以各种方式促进了精神分析的发展。
弗洛伊德说,他的同事约瑟夫·布罗伊尔接收了一名年轻漂亮的癔病患者,精神分析就此开始。这位患者是玛莎·帕彭海姆,也就是“安娜·欧”。她发明了自我治疗方法,用所谓的“谈话疗法”取代了布罗伊尔的标准催眠法。(后来的研究表明,这种疗法并没有将她治愈,她的症状也许是由一种最初误诊、后来又治疗不当的生理病症引起的。)弗洛伊德的另一名女患者安娜·冯·利本接受了六年治疗。弗洛伊德称她为自己的“老师”。她使弗洛伊德明白,有天赋的患者才能造就杰出的分析师。
巧舌如簧 一叶障目?
弗洛伊德的学说彻底征服了20世纪的西方文明。原因何在?答案包含四个因素:
首先是弗洛伊德作为作家和理念倡导者的杰出才能。他善于把医学知识、对人类天性的真实了解和丰富的想象交织在一起。他具有一流小说家的叙述技巧,能够有力地描述他所研究的心理现象。他采用了大量的类比和比喻,外加严格的医学和心理学术语,这使得其著作有了权威性。他的案例研究源于真实生活,采取了极有条理的叙事方式,让读者为之着迷。
第二,弗洛伊德向每个人揭示了关于他们自身、连他们自己都不了解的秘密。这同样令人难以抗拒。出于不安、好奇、焦虑和渴望,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放弃了自己的明智判断,宁可相信算命者的奇谈怪论。这些情绪在他的书中得到了再现。不同的是,书中的科学分析使得所有这些情绪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所以人们更愿意花钱找精神分析师,而不是占星家。
第三点就是关于人类天性的理论。许多人已经不再相信关于人类的堕落、人性介于野兽与天使之间,以及原罪的宗教理论。与此同时,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并没有说明,生物进化如何造就了今天的人。
弗洛伊德认为性冲动和挑衅的冲动是人类的根本驱动力量,并且确定了它们的成因,从而创立了一种兼容并包的哲学心理学。人类陷于对自身复杂天性的困惑之中,因此,对他们而言,弗洛伊德的学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
最后一点在于,故事的核心是性。弗洛伊德开启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但是,他对性的重视程度得当与否仍然值得商榷。饥饿的人总是渴望食物;吃饱的人则会把“吃”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事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人类天性的基本因素所致。而令人不解的是,人们没有意识到,性充其量只是远为复杂的实际情况中的一部分。
从万物有灵论到拜火教,人类了解的每种学说都拥有一定的追随者。弗洛伊德主义者也许永远存在,始终都会有人对弗洛伊德的想象力和文学才能赞叹不已。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至于弗洛伊德声称自己掌握了真理,时间的考验似乎证明并非如此。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