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非洲“巨人”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4-22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非洲“巨人” 非洲“巨人” 尽管它们是现存最庞大的陆地动物,除了人类之外,它们所向无敌,但 非洲象终于走到了灭绝的边缘 【西班牙《趣味》月刊文章】题:'...

非洲“巨人”


非洲“巨人”
尽管它们是现存最庞大的陆地动物,除了人类之外,它们所向无敌,但
非洲象终于走到了灭绝的边缘
【西班牙《趣味》月刊文章】题:草原巨人 (作者 阿尔弗雷多·梅里诺)
动物之最
希伯来神话说,在大洪水中逃亡的挪亚发现方舟倾斜得厉害,有翻船的危险,于是他求助于上帝,上帝告诉他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将大象挪到方舟的另一侧,因为船体倾斜是大象粪便堆积的结果。挪亚照办了,方舟重新获得了平衡。
关于大象的一切都巨大得令人肃然起敬。这个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有近4米高,体重可达6500公斤。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陆地生物中,只有几种已经灭绝的动物达到过这样的体积。
进化论将它们归于大约1600万年前中新世中期出现的包括乳齿象、猛犸象和剑齿象在内的300多种长鼻目动物的直系亲属。非洲象是大约50万年前诞生的年轻的动物。它最兴旺的时期正是另一种生物开始出现的时代,这种生物后来成为这个庞然大物濒临灭绝边缘的罪魁祸首,那就是人类。
在大千世界的漫长演变过程中,非洲象得以延绵不绝地繁衍生息,它最终生存下来要归功于其惊人的适应能力。与河马和犀牛等只能在特定环境下生存的其他大型哺乳动物不同的是,大象有着超群的适应能力。
在非洲西部贫瘠地区和大西洋沿岸,甚至在乞力马扎罗山3500米高峰上都可以看到大象的身影,它们在广袤的草原上和茂密的丛林中一样其乐融融,在沼泽和干燥的草原中也能悠然自得。
进化惊人
尽管大象现在的样子让人望而生畏,但它的祖先身材却很平庸。始祖象是一种体积像猪一样的食草动物,大约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以前的多草地带。从那以后,它的后代慢慢发现更庞大的身躯和更具防护能力的吻部是保障生存的理想方式。
作出这种分析的结果是身体上的某个器官不断发展,使身体能够感受、攫取和获得食物,并增加自卫能力。它们长出了长长的鼻子,这是动物史上最神奇的发明。
“长鼻目”的名称就是因这一器官的生成而来。无论从进化还是功能的角度来看,象鼻都比人手更先进。
象鼻由1000多块肌肉组成,它既可准确地拾起森林中最小的果实,又可作为最凶狠的武器,也可以是搭在同伴或配偶身上温柔的爱抚。它有嗅觉功能,也被用作储藏室、抽水泵和洒水器,它的容积达9升之多。除了呼吸功能之外,它还扮演着发声器的角色,这是大象之间相互联络的重要方式。
身体的运动和我们听到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并不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络的唯一方式。它们还借助于频率低于20赫兹(人耳所能察觉到的最低声波频率)的次声,声波可传达十几公里远。这些次声波的威力很强,甚至会引起地质共振,引发轻微的地震,并被其他大象接收到。
对大象此类行为所作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不久前还不为人知的这种联络方式是因为大象具有造成地动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在动物王国中可以有这样一种奇怪的感受:当一头大象在附近走过的时候,会觉得大地在轰鸣。
斯坦福生物保护中心的凯特琳·康奈尔—罗德韦尔进行的研究证明,大象拥有发达的地动信息系统,它的脚掌能让大地发抖。
厄运难逃
这在生物学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已经证明,海豹、鱼、爬行动物,甚至一些昆虫也使用这种联系方式,但大象的能力最强,最远可以传到150公里以外。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来通告某种情况出现,例如危险、问候、有水源或食物,以及恐惧和愤怒等其他情绪波动。人们怀疑这些信息是通过趾甲或象鼻来接收的,又或许是两者同时发挥作用,然后通过骨骼和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
但如此绝妙的进化方式仍然未能将大象排除在濒危种群的名单之外。虽然大象亲眼见证了从远东到地中海一切文明从辉煌走向衰败的历史,但这未能帮助大象摆脱灭亡的威胁;几千年以来一直为我们服务,从忠实的劳动者到勇敢的战将,这些辛勤的劳动也未能阻止大象走到灭绝的大门口。
包括基督教在内的许多文化和宗教都将大象奉为象征和图腾,但这些庞然大物的处境却很不妙。大象的数量一直在减少。100年前还有300万头,但由于人们几十年来捕猎贩卖象牙牟利,现在仅存60万头了。
图片说明

图1:大象是最关照子女的动物。在出生后的第一年,象宝宝一直呆在母亲身下,到9岁以前也不会离开母亲5米以外,母女浓情会延续50多年。

图2:大象是非洲唯一所向无敌的动物。只有狮子和鬣狗敢攻击幼象和生病的成年象。

图3:同一族群里的两个老伙伴用鼻子久久地拥抱对方,感受着对方熟悉的体味,诉说着浓浓的亲情。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