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首都精英族普京故里人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2-04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首都精英族普京故里人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1月14日文章】题:大移民(作者 马林娜·奥泽罗娃) 圣彼得堡人对莫斯科的“攻城略地”达到了顶峰。重'...

首都精英族普京故里人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1月14日文章】题:大移民(作者 马林娜·奥泽罗娃)
圣彼得堡人对莫斯科的“攻城略地”达到了顶峰。重权在握的三位领导人———意气风发的总统普京、新近当选的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老骥伏枥的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皆发迹于俄罗斯的北方之都。至于在莫斯科担任要职的圣彼得堡人,更是不胜枚举。
尽管在首都身居津要,但这些圣彼得堡人都表示,他们热爱自己的故乡。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欧洲风情令他们魂牵梦绕。
然而,漫步圣彼得堡街头,随便询问一名官员、商人或是知识分子:“一旦有机会,你们会迁往莫斯科吗?”回答异口同声:“当然!”追根究底,由于“那里是另外一种氛围,工作更有意思,生活水平更高……”
历史上,圣彼得堡人一向以深邃的哲学思维著称,惯于“指点莫斯科和俄罗斯如何行事”;现在,圣彼得堡依然炙手可热。然而,许多圣彼得堡人却心事满怀。尽管一直被誉为俄罗斯的第二首都,但它终究只是个省城,本城人对首都趋之若鹜,莫斯科对该城却不屑一顾。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圣伊萨基辅大教堂
特色精英以普京为首
过去,当圣彼得堡人拥入首都时,很多人都表示欢迎:“这是好现象,他们都是具有西方思维方式、行为风格西化的人……”的确,在莫斯科人印象中,圣彼得堡人是真正的欧洲人。他们不哗众取宠,不过分宣泄情绪,不追求抢眼衣着(但并不意味着廉价衣着);他们彬彬有礼,却略显冷淡(不是俄罗斯风格),说一口最标准的俄语,令他乡人自惭形秽……
然而,这种所谓的“欧化”早已成为历史。社会学家罗曼·莫吉廖夫斯基一针见血:“本地精英的构成与西欧存在天壤之别。”在圣彼得堡最具影响力人物的排行榜上,女性凤毛鳞角,仅占10%。现任市长雅科夫列夫的夫人伊琳娜、圣彼得堡大学校长柳德米拉·韦尔比茨卡娅勉强挤进前20名。与西方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圣彼得堡的名人中间,律师只有8%,经济专家仅为区区15%,绝大多数都是理工科或是其他非人文科学出身,40%曾就读于圣彼得堡大学。
他们中间,多数人都曾经在苏联时期专职从事过行政工作,46%的人曾在苏共或是共青团工作过,年轻人里,有10%曾为形形色色的政党效力。随着内阁的频繁更迭,他们也走马灯似地更换主人。至于那些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其从政经验仍然是得自1991年以前。所以,不必期待他们会采取什么锐意革新或是民主的举措。这是俄罗斯各地领导人的通病。
当然,他们有自身特点。军官出身、担任过强力部门职务的精英所占比例比其他地区要高得多,达到35%。所以,年近五旬、膝下育有一双千金、喜好运动、当地名校毕业、曾任克格勃军官的总统普京是圣彼得堡高层人士的典型代表。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
莫斯科的圣彼得堡人
所谓“莫斯科的圣彼得堡人”,其在首都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当代曾经有过三次移民莫斯科的大浪潮。圣彼得堡市民对这批移民者的评价同样莫衷一是。在家乡,他们被称为“圣彼得堡的莫斯科人”。
第一次浪潮发端于90年代初期。一些执着于市场经济理念的年轻人纷纷前往莫斯科。直到现在,圣彼得堡知识界还认为,如果没有阿纳托利·丘拜斯、德米特里·瓦西里耶夫、安德烈·伊拉里奥诺夫,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就无从谈起。“个性鲜明”、“执着理想”……对他们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他们比莫斯科人更具活力,更有生气,所以非常迅速地融入了首都的生活。”社会学者塔季扬娜·普罗塔申科如是说。
文豪契诃夫曾经说过,一定移居莫斯科。不过,在90年代初期,大多数人并未想过这一点:在索布恰克担任市长时期,圣彼得堡是名副其实的自由经济区、改革的“试验场”。在这里足以施展才干。
第二次浪潮是在索布恰克1996年蝉联市长竞选失利后。城里对此议论纷纷:“这简直是移民。”跟随索布恰克多年的老臣无望在新官雅科夫列夫那里谋得一官半职,但又不甘沉沦,况且当时的北方之都已是危机四伏。到莫斯科寻找发展的包括弗拉基米尔·普京、阿列克谢·库德林和好几个目前身居要职的官员。一位进入总统办公厅的人士回忆往事,不胜唏嘘。一次,他因公事前去拜会莫斯科的某位重要人物。对方好奇地问道:“你也是从圣彼得堡来的?”他点头。“那你们那里的能人剩得还多吗?”
圣彼得堡人才济济,莫斯科是在第三次移民潮后才真正领教。这一最高峰发生在普京登上权力之巅后。他任命的下属多是与之共过事、忠心耿耿、值得信任的人,至于专业是否对口,经验是否丰富,都并不重要。如今,有了圣彼得堡的户籍证明,就等于有了平步青云的一大资本。
一些圣彼得堡人曾为普京的总统竞选殚精竭虑。成功后,总统回报他们的是显赫的官职。接着,普京的朋友在莫斯科越聚越多,然后是他朋友的朋友。看样子,他们尚未完全融入首都圈子,还是喜欢老朋友“扎堆”。不仅是官员,一些商人、银行家和证券商也纷纷赶往莫斯科,希望实现自己未酬的人生理想。
在圣彼得堡,问及对普京班子的评价,人们总是三缄其口,没人会说“他们向首都输送了新思想”,或是“他们是去整肃道德败坏、偷窃成风的首都”,人们普遍选择了沉默。
第三次浪潮中的大多数移民都是些“灰色人物”,这便是所谓的“影子精英”。他们总是在某人的善意或恶意的召唤下浮出水面。如“无所不能”、“颇具影响力”的谢尔盖·普加乔夫,他是国际工业银行的东家,其敛财速度令莫斯科的精英人士深感恐慌,被视为心腹大患。他也引起人们对财产及政权重新分配的恐慌。然而,在圣彼得堡,他甚至从未上过该城的重要人物排行榜。
看来,流向莫斯科的圣彼得堡人并没有统一的组织,他们的履历各不相同,道德操守也相差甚远。但他们都参加了聚拢在头号圣彼得堡人普京周围的各个集团,不放弃任何一个搞垮对手的机会,哪怕是同室操戈。一旦普京告别总统宝座,这些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将不复存在。

谢尔盖·米罗诺夫

根纳季·谢列兹尼奥夫

阿纳托利·丘拜斯
掌权者偏爱第二故乡
普京在家乡的支持率一直稳定在70%—72%之间。圣彼得堡人以为,所有前去莫斯科的人,尤其是普京,一直都记挂着家乡的利益,并竭尽所能地帮助家乡。但事实果真如此?
如今的圣彼得堡给人的印象非常奇特。古老的涅瓦大街虽然历经修复,但却缺乏昔日的生气:阴晦、肮脏,垃圾随处可见……两旁的建筑古色古香,但因日晒雨淋而驳蚀得面目全非。放眼望去,恍然有归宿难觅之感。这曾是果戈里最深爱的大街,曾是无数客居异地者思乡情结的寄托之处,如今却如同弹指间老去的红颜,韶华已逝……
现在,圣彼得堡争取资金虽然较过去容易,然而,与莫斯科每年获得的巨额预算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看来,许多“莫斯科的圣彼得堡人”已经的确更加偏爱他们的第二故乡……
明年,圣彼得堡将迎来建市300周年,然而,举办庆典所需的资金尚无着落。新年之际,由圣彼得堡人斯捷帕申领衔的审计署公布了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由另一位圣彼得堡人库德林执掌大权的财政部,原计划为圣彼得堡中心城区的修复工程拨款3亿卢布,但截至10月份,尚有一半拨款没有兑现。现在是否已经全额付清,还是个谜。
目前,国内形势一片太平,但一些外省人对圣彼得堡势力权倾朝野而心怀不满:他们的进京入仕之路因而变得如此迢迢。还有那些莫斯科本地的政客和商人也颇有怨恨,他们的对手拥有总统的荫庇,志得意满。然而,一旦形势变化,江山易主,一纸圣彼得堡的出生证明将从金字招牌变成烫手山芋,定然有不少人找上门去寻仇觅恨。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