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有四万多个湖泊因酸雨而致死,鱼体内含毒物质增加,威胁人类健康,树木抗病虫害能力降低,林业收入逐年减少
【美联社斯德哥尔摩四月九日电】由于瑞典和挪威的四万多个湖泊因酸雨而死亡,另有一些湖泊濒于死亡,北欧的科学家们担心其他生命形式受到损害。
一项研究报告估计:在七十年代,酸雨使从瑞典林地得到的收益每年减少百分之一。瑞典出口所得的每五美元就有一美元得自林产。
科学家们推测酸雨使树木抗御病虫害的能力降低,这可能是近几年来虫害给树木造成广泛损害的原因。
瑞典环境保护局研究人员迪克森博士说,“酸化的水里含的汞和镉,也可能对人的健康有不利的影响。由于鱼的组织内积存这类重金属,也对食之者——包括人类——有害。”
迪克森说,“镉和其他重金属释出,进入食物链。在糜的肾脏里发现了密集的镉等重金属。”
“更令人不安的是,瑞典西部的地下水受了污染。在这个国家的一些地区,饮用水里发现了铝和铜,含量很高。”
虽然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一位英国研究人员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一位瑞典科学家才发现降的酸雨成为对环境的严重威胁。
斯万提·奥登在一九六八年的一项研究中证实:从西部的工厂排到大气中的酸对瑞典的溪流和湖泊有严重的影响。
斯堪的纳维亚绝大部分地区的基岩是酸性花岗岩。基岩上的土壤层很薄,不足以使酸雨中和。
而且,降水量大约一半是以雪的形式降落的,雪积下来就意味着冬季几个月里污染物在积聚。到春天,污染物随着融化的雪被冲出,使湖泊和河流里的酸度骤然猛增,而春天正值鱼类孵化和产卵。
在瑞典和挪威,公众对酸雨的反感越来越大,他们的政府在大力处理这些问题。挪威开始执行一项开支好几百万美元的研究计划,追查污染源。瑞典近几年实施了严格的新的环境保护条例。
由于实施条例,瑞典工业排出的硫化物从一九七五年的七十万吨减少到去年的五十万吨,但是环境受到同样剂量的源于外国的硫化物污染。
瑞典和挪威为挽救它们的湖泊而奋斗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金钱。用石灰处理水以使酸性中和,瑞典每年需开支四千万美元。
【香港《新晚报》四月十四日文章】题:西德松柏不再长青副题:黑森林可能名副其实发“黑”
在西德全国各地,几百年来一直欣欣向荣,茂盛地生长的硬木老树,已改披上褐黄色的衣裳,一片片针叶撒得遍地皆是。据说,西德有一百亿株树木都患上了可怕的病症,差不多占全国针叶树的一半。科学家现时担心,黑森林将难逃厄运,可能变成名副其实的“黑森林”。
这种可怕病症,是“酸雨”造成的。假如你家里的煮食燃料是用石油气或煤气的话,你也可能成为罪魁祸首,参与制造出这种酸雨。
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都异口同声表示了酸雨是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许多工厂和房屋都建造直插云霄的烟囱,作为解决大气层污染的最佳方法。那些高高的烟囱,把废气排到高空,靠强风把它吹得烟消云散,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但不幸得很,问题事实上并没有得到解决。二氧化硫和氧化氮及其他污染物体被排到天际后,竟与欧洲天气系统的一团团空气合并,一块移动;几日内便与大气层里的水蒸气产生化合作用,形成硫化酸;然后成为雨水,降落地球。
下雨降落的并非甘霖,去润泽大地万物蓬勃生长;而是降落祸水,使大地上的森林慢慢地走向死亡。雨水渗入泥土,排出铝和锰,毒死树根。树木不能吸取足够水份,躯干便腐烂,树顶枯黄。先是针叶落下来,继而整段枝丫也折下。最后一场冬季暴风把弱的树木吹倒在地上。
过去,酸雨多在加拿大和挪威等国出现,这里的湖泊河流变成欧美工业国的雨水沟渠。安大略是加拿大受影响最严重的省份,约一百四十个湖泊已变成死湖。在其他地方,那些酸雨比柠檬汁还酸许多。
西德的酸雨灾难刚刚开始,但其破坏程度已很广泛和严重,树木瘫痪的消息每个月都传出来:如巴登符滕堡已有六万四千公顷林地死亡,巴伐里亚有五万五千公顷林地危在旦夕,甚至偏远的森林也难逃厄运。去年落在西德的二氧化硫达到三百五十万吨,比一九五○年的纪录数字多一倍。在整个欧洲来说,平均每个人被淋了逾一百磅二氧化硫在头上。除大自然生态受破坏外,从科隆天主教堂到诺伊施切瓦斯汀古堡等西德每一处地方,酸雨还深深地蚕食着那些历史古迹的破落门庭。大气层污染使一些古老建筑物每年“减重”约百分之四,甚至新建筑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也要“折寿”,其寿岁可能要缩短一半。
当然,人类的肺部和喉部更容易受到酸雨的侵蚀性夹击。比方说,西德杜伊斯堡市直接受到工厂烟囱排泄的废气影响,患上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数竟比郊区数字高三倍;在鲁尔和萨尔工业区,肺癌死亡率也超过西德全国平均数字。
如何解决天降祸水,已成为难倒环境学家的一个火急问题。人类总不能因噎废食,为免制造酸雨而不燃烧石油气和煤气;但也不能袖手旁观,任由大自然受摧残。
【香港《明报》四月十四日报道】题:协助开采海底石油特技船只各具功能
随着海洋石油开采事业的发展,一些海上特技船应运而生,这里简介几种如下:
在茫茫的大海中,何处埋藏着石油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地球物理勘探船问世了。这种船的外形并无奇特之处,只是装有“顺风耳”和“透视眼”,这样它就能“听”到振动波的脚步声,又能“看”到海底下几千米深处的石油王国。它在工作时靠拖在水中的一长一短的两条尾巴,搜集有关的资料——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传到船上的电脑里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而初步分辨出哪个地层可能有油,哪个地层可能有天然气,哪个海域可望成为油田。
进行海洋石油的开采就要在海上建设钻井、采油平台等,又要在海底铺设输油管线。这些海上设备既受海水侵蚀,又受巨浪冲击,难免发生多少毛病以至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防患于未然,一种专门进行水下观察、检查、巡视的特殊潜艇问世了。这种潜船重点检查海上平台导管架水下部分的腐蚀情况,看清楚有无裂纹,以及海底管路阴极保护系统是否良好等。
海洋油田最要提防的是井喷发生火灾。当火灾发生时,钻井平台周围,变成一片火海,即使穿上救生衣跳进海里也难以逃生。为了保障海洋石油工人的生命安全,一种球形的耐火救生艇问世了,它的外型呈圆形状,便于设计封闭式的防火结构。艇体用玻璃钢制造,表面覆盖一层耐火涂料,还有喷水系统,在逃离火海航行时,即使被高达摄氏一千二百度的熊熊烈火所包围,艇内的温度却只有摄氏二十五至二十六度,坐在艇内的逃生者仍可安全无恙。
近年,人类消耗的地下资源大幅增多,许多金属矿产,近六十年来消耗量增加了几倍甚至上千倍,能源的消耗,每三十五年增加七倍。人们知道,地下矿产是有限的,而且短期内不能再生;那么照这样开采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枯竭。但有的人对资源前途却是乐观的。这里简述一些乐观的看法。
首先,岩石的品位达到一定的指标才算是矿石,目前对地下矿产藏量的估计,是按一定的品位作出来的,但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更善于利用矿产资源,对矿石品位的要求越来越低,能把品位降低,藏量的估计便有不同。如把铜矿的可采品位,从现在的百分之零点四降低到百分之零点二,全世界铜矿的藏量就增加二十五倍。
其次,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它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宝库。海底石油的藏量,相当于世界石油总储藏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到本世纪末,海底石油的产量,可能超过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一半。海洋附近的浅海,底部蕴藏着更多的矿种,有些国家已经着手开来。再则海水里溶解有五亿亿吨化学元素,一旦找到经济可能的方法以后,整个海洋就将成为一个开发不尽的“水中矿山”。
再次,现在所说的地下矿产,实际上不过是几百米或几千米深度范围内的表层矿产。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三十五公里,还不及地球半径的百分之一,更大量的金属元素还埋藏在更深的地壳底下,将来找到办法打出更深的钻孔,通到几万米的地下,把有用的矿物引出来,送到工厂里去提炼,那才可观。(原载香港《明报》)
【东德《地平线》周报第八期文章】题:大有希望的原料来源
把世界上的海洋,尤其是海底作为原料来源的可能性日渐到来。人们对海洋日益增长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探查、开发和利用海底资源上。目前,从海域获得的资源中,石油和天然气占的份额最大,达百分之九十。
在海底资源方面,有一种特殊种类的原料,这就是所谓的锰铁球。一百多年来,这种形似土豆或者菜花的矿物就以它很高的金属含量而出名了。它在世界海域的总藏量是惊人的,估计超过一万五千亿吨。专家们估计,其中经济上可以利用的有三千四百亿吨。按平均金属含量计算,应有七百一十亿吨锰、二十三亿吨镍、二十三亿吨钻和十五亿吨铜。海下矿床这么大的储量,超过已知大陆矿产地总储量的许多倍。现在,对海洋矿床的探查和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可以着手建造和试用试验设备了。然而,向工业利用的过渡却比预计的要难。一方面,同用传统方法开采这类原料相比,开采这些锰球很不经济;另一方面,消费领域的危机影响了对这些金属的需求。
尽管有以上困难和问题,国际主要原料康采恩为了及时保证它们在未来海底矿山中的利益,正大力推进在设计和建设深海矿山专门工艺方面的研究工作。由于这类项目的费用极其高昂,它们在七十年代中就建立了国际联合组织,其目的是发展海底开采系统。现在,已经提出了很有意思的技术解决办法。格外突出的有三种方案。根据这些方案,可以用刮斗或者管道运输系统和遥控潜水器来获取锰铁球。使用这种海底开采系统,主要在于尽可能减少损失,从深海海底的泥沙中“露天”开采锰球。
例如,日本的一种勘探系统就属于上边提到的开采程序。这种系统是,由两条船牵拉系有刮斗的绳索。这两条并列的船拉着沉到海底的容器行进。行进中将锰球刮入容器,然后拉上水面。
除了基于机械作用原理的成套设备以外,人们还发展和试验了各种所谓流体动力开来器械。它们的作用方式是,把压缩空气压入开采管内,这样就可以减轻锰球——水——空气混合物的重量,促使这种混合物向上流动和不断吸入新的锰球。
为了在将来能够更有目的地开采海底矿藏,最近一个时期人们已经在考虑可以完全摆脱管道和绳索的开采方案。例如,法国制造了一种利用遥控潜水器的开采系统。这种叫作“纳韦特”的器械已很有名气。潜水器从飘浮在海面上的平台上潜入大约五千到六千米深海底的指定开采地区。导向板操纵着潜水器,装满锰球后重新升上平台,自动卸货,然后装上稳定材料再次潜入海底。据说,这种器械每天能开采差不多三百六十吨锰球。
在世界普遍缺水声中,英国又想出了从海水中提炼清水的方法,以满足人口的需要。
由于英国人口增加以及现代工业的扩大,水的消费已越来越多。因此,英国一些小河流已经干涸,咸水已流入内地,清水也越来越往内地退缩。
不过,英国仍然在进行研究新的清水来源,以解决人们食水和用水的问题。
将来,英国的清水将从海水当中提炼出来。现在,世界很多地区已建立了海水提炼清水工厂。
例如,在科威特,已有五十万人要依靠从海水提炼清水的供应。西德的农民,也在干旱季节,每日提炼海水五十万加仑,来浇作物。
从海水中提炼清水,并不是新方法。早在二千年前,希腊的海员已懂得利用简陋的蒸馏器提炼清水。今日的海水提炼工厂,大多是使用蒸馏的方法,将海水煮沸,经过各个机器的蒸发,留下盐渍,流出清水。
象科威特这个国家,石油能源很丰富,海水提炼工厂成本很低。但在英国,利用这种方法,就很昂贵了。因此,科学家仍在研究其他方法取用清水。(原载香港《快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