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9年3月14日参考消息第1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9-03-1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刊专稿《重新发现爱因斯坦》 '...

    【本刊讯】美国《时代》周刊二月十九日一期发表题为《重新发现爱因斯坦》的封面专稿,封内标题为《爱因斯坦年》,副题为《对一个以其思想改变了对宇宙的概念的人掀起了百岁纪念的热潮》,全文译载如下:
    他是一个现代的梅林(欧洲中世纪关于亚瑟王传说中的预言家和幻术家——本刊注),引进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新概念,永远不断地改变着人类对宇宙和对自己的看法。他是相对论之父,并且以他那著名的公式E=mc的平方迎来了原子时代。但是他那赫赫声名从来没有损害他那纯朴的人性。他勇敢地大声疾呼,反对一切社会不正义的现象。在他的晚年,穿着一身肥大的衣衫,飘着一头牧羊狗似的蓬乱的银发,帮助孩子们做几何作业,仍然喜爱驶帆,用小提琴拉莫扎特的曲子,在纸上涂打油诗。虽然他已死了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却很少人不知道他爱因斯坦的名字,也很少人认不出他的面容。
    科学家也同声赞颂,因为爱因斯坦是本世纪内最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在有些人眼里看来,还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得过诺贝尔奖金的拉比说:“当代物理学中几乎没有什么概念不是导源于他的著作的。”马州理工学院的夏庇罗说:“他使我以能自称为物理学家而自豪。”
    爱因斯坦在1879年三月十四日出生在德国的乌耳姆,今年是他的百岁大庆,全世界似乎都要庆祝这个日子。在美国和欧洲,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甚至在一度把爱因斯坦的理论视为异端邪说的苏联,各学术机关都争先恐后地向他表示敬意。
    最盛大的纪念活动将在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后二十二年的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院举行,也将在他协助创办的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举行。“这是一种连锁反应”,曾同爱因斯坦合作过的柏格曼说,“每个人都想分享一点他的光荣。”剑桥大学的里斯说:“爱因斯坦是唯一成为一个崇拜对象的科学家,甚至科学家都崇拜他。”
    但是这种热潮远远超出学院的范围之外,美国、西德和其他许多国家都发行了爱因斯坦纪念邮票。世界上还出了一大批关于爱因斯坦的书,其中包括中国出版的他的两卷著作。象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和巴黎的蓬皮杜中心这样的博物馆,都要举行关于爱因斯坦的展览。美国物理学会正在收集有关爱因斯坦的纪念品,准备举行巡回展览。东德人正在修整柏林附近卡普特地方爱因斯坦住过的夏令别墅。日本的爱因斯坦迷计划要到欧洲那些爱因斯坦去过的地方去朝圣。电视也专门准备了节目,向爱因斯坦致敬。如英国广播公司就要广播两小时的《爱因斯坦的宇宙》,由乌斯蒂诺夫扮演眼睛瞪得大大的学相对论的学生。公众广播公司也要广播一小时的纪录片,名字就叫《爱因斯坦》。超乎这一切之上的是“爱因斯坦天文台”,那是在十一月发射的一颗天文卫星,专门用来研究星球和其他放射出高能量的X射线的天体。
    爱因斯坦的有些老同事对这种大吹大擂感到吃惊。长期当他秘书的海伦·杜卡斯说:“你知道他会怎么说吗?他会说:‘看他们还在剥我的皮哩!’”她现在仍然在保管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资料,定时到梅塞街爱因斯坦住宅的书房里去放鲜花。正在协助筹备在南伊利诺斯大学举行的爱因斯坦百年大庆学术讨论会的哲学家希尔普承认,爱因斯坦“一定会讨厌这种大吵大嚷”。
    使爱戴爱因斯坦的人特别不满的是美国科学院要在四月份揭幕的一座铜像,这座像有十二英尺高,座落在华盛顿的宪法大街上。批评者们攻击雕塑家罗伯特·伯克斯采用了“泡泡糖似的”风格,基座上布满了星星,带有星相学的味道,而且价格昂贵(至少要花一百六十万美元)。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对爱因斯坦来说,无论树什么像都是不合适的。他自己极度反对死后哀荣,在遗嘱里定下把骨灰撒到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他还因为摄影师、画家和雕塑家经常找他留像,而自称他的职业是“艺术家们的模特儿”。
    对爱因斯坦最有意义的纪念也许是完全非人为的,那就是对他的科学著作兴起了新的兴趣。爱因斯坦在1955年去世(七十六岁)以前,曾说自己是已进了“博物馆的一件陈列品”,是一块早已离开了物理学的主流的化石。事实上,他最伟大的作品——广义相对论已经在学术上无人理会而湮没无闻。得克萨斯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解释说:“在广义相对论问世后的五十年间,它是理论家的乐园,可是是实验者的地狱,没有任何别的理论比它更难验证了。于是物理学家转向别的概念,大多是关于原子结构的,这些概念比较容易验证,也比较容易应用。”(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现在这种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西德物理学家魏兹萨克说:“爱因斯坦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虽然他死后发生了不少突破,他的学说至今仍然有效。”事实上,正是这些突破中的许多突破,使得人们对爱因斯坦的兴趣再次高涨。
    自从六十年代初期以来,天文学家凭借爱因斯坦时代只能仿佛梦想的技术条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宇宙。他们利用了能“看”到太空中迄今无人知晓的能源,能扫描远远超出于红尘之上的轨道卫星和精确到差误一个月只有十亿之一秒的原子钟。
    这个料想不到的世界也包括夸萨(类星体)。它们放射出极大的量的能,因此虽然可能是宇宙中最遥远的物体,但是在地球上仍然可以看得见。还发现了普尔萨(脉冲星),也叫中子星。这些密度极高的大星的遗骸由于十分准时地发出无线电信号而使人知道它们的存在。更奇怪的是实际上可以成为宇宙的漏洞的极大的星体,那就是弄不明白的黑洞,其引力场大到连光都逃不过它们的吸引。天文学家还收到了可以称之为创世的回声的信号。这些从天空的各处传来的,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根本无所从来的微波,看来是“大砰啪”的余音,也就是一百五十亿到二百亿年以来宇宙显然由以诞生的开天辟地的大爆炸的余音。
    爱因斯坦在世的时候是很难想象这样一次天文学革命的。可是要理解这种宇宙一级的现象,科学家却非依靠他的理论著作——广义相对论不可。这本书在1916年出版的时候,科学界惊讶得目瞪口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理解的。它是爱因斯坦对大自然最广泛的(奇怪的是,又是它最微弱的)力——引力的复杂而微妙的,可是又是美丽简洁的数学解释。
    由于近年来天文学上的发现以及许多新的精确的测量技术的直接后果,广义相对论终于重又兴盛起来。因此生前是当代的天才的爱因斯坦,今天也仍然是一个强大的智慧的力量。几年以前,关于广义相对论的学术论文还是寥寥可数,现在已增加到每年六七百篇。相对论的热潮卷土重来也可以被认为是全世界科学家一场激烈的竞争,许多人要争取成为第一个发现引力波的人。据爱因斯坦说,引力波是万有引力借以传递的媒介,正如光或者无线电波是电磁力的载体一样。
    科学家们还在对爱因斯坦的理论进行灵敏度越来越高的试验。马州理工学院的夏庇罗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发出擦过太阳边缘的无线电信号使它们弹射到其他行星上,以误差小于每秒钟百万分之一秒的精确性记录它们回到地球上的时间,目的是要弄明白太阳的引力是否能如爱因斯坦的预言那样降低无线电信号的速度。迄今为止,广义相对论已经通过了这样的试验和别的试验,无有例外。耶鲁大学的物理学家古尔塞说:“爱因斯坦的理论看来将随时间的流逝而愈显示其力量。”
    爱因斯坦幼年的时候看不出明显的天才的迹象。到三周岁还不会说话。在慕尼黑的吕特波尔德高中读书的时候,他对老师们那种教学生象带兵出操和要求死记硬背的教学法感到愤怒,他的造反的态度使老师们大为恼怒。其中一个说:“你永远也不会成材。”
    可是也有一些迹象暗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他五岁的时候,有人给了他一个指南针,他对那影响针尖指向的神秘的力想得出神。在成年以前,他曾有过一段笃信宗教的时期,居然指责他那自由思想的父亲离开了犹太教的正统。但是在他开始学科学、数学和哲学以后,这个时期很快就过去了。他特别喜爱几何。在十六岁的时候,他搞了一次他自己的“思想实验”。所谓“思想实验”是不能在实验室里而只能在心里做的,这些实验最后导致了他那些惊人的理论。在这次思想实验中,他想象:在一个以光速随着一个光波前进的人看来,光波该是什么样子?
    后来,他父亲制造电化学产品的生意破产了,全家搬到意大利北部另起炉灶。在此之后不到一年,爱因斯坦就离开了学校并且宣布放弃德国国籍。为了忘掉慕尼黑高中的痛苦回忆,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在亚平宁山区作徒步旅行,探亲访问,参观博物馆。他然后决定考入苏黎世著名的瑞士联邦工学院。虽然他因为植物学和动物学还有除德文以外的其他语文都不及格而没有能考上,但是在他在一所瑞士高中补习一年之后还是被录取了。
    可是爱因斯坦的造反精神依然如故。他常常不去听课,自己爱读什么就读什么,因此惹恼了老师。后来对爱因斯坦的新物理学作了有价值的贡献的数学家明科夫斯基称他为“一条懒狗”。幸亏靠了同班同学格罗斯曼的笔记,爱因斯坦才得以靠临时死记通过了两次主要的考试,在1900年毕业。
    爱因斯坦因为得罪了教授而没有能在大学里得到一个教职。他给一个天文学家做计算工作,做家庭教师、代课教师以此勉强糊口。
    在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在伯尔尼的瑞士专利局得到了一个审核员的职位,名义是三等技师,收入是年薪三千五百法郎,当时相当于六百七十五美元。
    可是爱因斯坦还是说,这个职位总算救了我的命。他因此而得以同一个也是学物理的同学、塞尔维亚的米勒娃·玛丽奇结了婚。他在审查专利申请书的时候,学会了抓住问题的中心,迅速决定申请人的设想能否成立。这样就使他能有时间来思考物理学上的问题。
    要想的问题太多了。两百多年以来,牛顿所发现的关于运动和引力的基本定律已经通行无阻。它们在应用到行星运动、气体运动和其他日常物理学现象上的时候毫无窒碍。但是到十九世纪末年,牛顿体系发生了严重的毛病。举一个例子来说吧,牛顿认为光是一串粒子之流。可是实验早已证明光像波。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和苏格兰人麦克斯威尔已经表明电磁,包括光在内,形成了一系列的现象,为牛顿体系所难于解释。
    可是,如果光是由波组成的话,它又是怎么传播的呢?科学家们认识到太空大部分是空虚的,没有普通概念里的所谓物质。他们设想有一种微妙的、看不见的叫做以太的东西存在。为了发现以太的存在,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和莫莱在1887年做了一个聪明的实验。既然地球以每秒三十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阳运动,那么它就一定会产生一阵阵的“以太风”,正如在一个无风的天气骑自行车的人会感到微风扑面一样。因此,当光随以太风一起前进的时候会比逆以太风而行的时候速度快一些。为了试验这个以太学说,迈克尔逊和莫莱造了一个由光源和镜子组成的旋转仪器。出乎他们意外的是,不论光向哪一个方向照射,光速都是可恶地保持不变。是不是以太压根儿不存在呢?
    为了要维护以太的存在,爱尔兰物理学家费兹吉拉德提出了一个新奇的概念:也许一个物体在以太中行进的时候会在前进的方向稍微收缩。照他的论点,收缩的程度将刚好补足光由于以太风而减少的速度。这样以太风自然也就测不出来了。荷兰物理学家罗伦卡在把这一理论以数学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又补充了一个概念:由于以太弥漫于一切物质结构之中,它也会使在以太中运动的时钟速度变慢——事实上,其程度刚好使光速看起来永远恒等。
    即使对今天的科学家来说,这种理论也象是东拼西凑,它们要对付的问题是棘手的,但是方式是人为的,不自然的。可是它们包含着真理的种子。科学为寻求以太这个难题的答案和摆脱牛顿物理学的限制而摸索着前进。即使没有爱因斯坦,最后也会有人解开这个谜。
    可是,这种本能的思想之火花并没有发生在当代任何一个科学伟人的身上,而是发生在这个仅仅处在物理学边缘上的二十六岁的专利审核员身上。他的卓见表现在发表在1905年的德国科学杂志《物理学年报》上的两篇论文中。第一篇论文的题目叫做《运动中的物体的电动力学》,它当时还没有表现出后来的重要性。后来它被称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大胆地不理睬以太的概念。然后他提出两个假设:(1)实验只能发现相对的运动,也就是说,一个观察者相对于另一个观察者的运动。(2)不论光源的运动如何,光在空虚的空间永远以不变的速度前进(这看起来是违反常识的,常识认为从一个运动着的太空飞船上发射出来的光,就象从一架飞机上发射出来的子弹一样,速度应当等于本身的速度加上太空飞船的速度)。
    爱因斯坦从这两个假设出发,利用思想实验和简单的数学推导,得出了动摇牛顿物理学的核心概念的推论。
    爱因斯坦摧毁了牛顿的基本假设,即:时间是绝对的,它到处都是一样的,它不断地从过去流向将来。他用的思想实验是:一个站在铁道旁边的观察者,看到两道闪电同时下击轨道,因此得出结论说,两道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一道在东方很远的地方,另一道在西方同样远的地方。就在闪电下击的时候,有第二个观察者乘在一列由东向西以高速度行进的火车上,正好经过第一个观察者的对面。
    对于第二个观察者来说,两道闪电看来并不是同时下击的。理由是:因为他是在离开在他东方的闪电,这道电光到达他眼里的时间要略为长一点。同样,因为他是在行近在他西方的闪电,这道电光到达他眼里的时间要早一点。因此,在静止的观察者看来是同时发生的电击,在运动中的观察者看来是西方先亮,接着东方再亮。反之,如果两道闪电下击的时间不同,那末在运动中的观察者看来却可能是同时发生的,而在铁道旁的静止的观察者会认为他们不是同时发生的。
    在任何情况下,问题仍然是:这两种观察中那一个是错的?爱因斯坦的答案是:两者都不错。对时间的测量取决于选择什么参考系。就这个问题而论,就看你是在铁道边还是在火车上
    。
    运用同样的推理,爱因斯坦还说明牛顿对绝对长度的概念也已经过时了。用爱因斯坦新的相对论的语言来说,时间和空间都是同样变化不定的,要看观察者的相对运动而定。剩下来唯一绝对的东西是光速。从这种理论出发,对所谓相对论速度(即接近光速的速度)的效应产生了一些奇怪的理论。举例来说,一个从地球上观察以大约每秒二十六万公里的速度离开地球的太空飞船的人,可以看到在这艘太空飞船上的时间(假设他能看到太空船上的时钟)似乎是以只有地球上的一半的速度流逝。这艘太空飞船的质量和船上一切东西的质量同它们在地球上的质量相对而言看来都加了一倍,而从飞行方向的一切向度(维)则似乎都收缩到在地球上的向度(维)的一半。奇怪的是,在这艘飞船上的观察者眼里却看不出有任何变化。他认为是地球上的时间在放慢,而那里的质量和长度也在变化。
    这些似乎是矛盾的效应引向一个有名的绞脑汁的难题,名为双胞胎佯谬,问题是:如果一对双胞胎兄弟中有一个飞入太空的话,到两兄弟再见面的时候,哪一个要老一些?爱因斯坦说,答案是明确的,因此也就不是什么佯谬。由于离开和回到地球所造成的其他相对性效应,如果这对双胞胎兄弟中有一个作了高速度的太空飞行回来的话,他要比留在地球上的那个兄弟年轻。
    尽管这些效应看来令人惊奇,它们却已全都得到了验证。举例来说,在设计核加速器的时候,科学家必须考虑到基本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时候质量会增加。不但如此,有一种叫做介子的基本粒子在静止状态时只能生存极短的时间就要衰变为其他粒子,可是在高速状态下生存的时间要长得多。(待续) 8WR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北京三月十二日电】西哈努克亲王打破了近来保持的沉默,表示完全支持中国的军事行动,并且要求越南“尽快”撤出柬埔寨。
    亲王还含蓄地谴责了红色高棉政权,他要求恢复柬埔寨人民“过去的尊严”,并使柬埔寨人民重新获得“发表意见和享受自由(包括个人自由)的权利”。
    这次家宴也是为了正式庆祝中国政府把过去法国大使的宅邸修建成亲王的住宅而举行的。 8WR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耶路撒冷三月十二日电】卡特总统星期一(十二日)在对以色列议会发表的讲话中承认,“我们必须再次准备看到失败的悲剧”,但他对记者说,他将在星期一晚上决定是返回华盛顿还是留下,留下来是因为希望他能帮助达成以色列同埃及的和平条约。
    一位美国官员说,用耳机子听贝京在以议会上用希伯来语发表的讲话的同声传译的卡特发了脾气,但这位官员没有进一步提供细节。
    卡特在以几乎是失败的调子对以色列议会讲话时面色阴沉,他责怪以色列和埃及领导人没能抓住实现和平的机会。卡特声音低沉,几乎是用痛苦的语调说,“尽管前六个月取得了进展,但我们仍然没有达到目标……我们还没有完全接受挑战……我们必须再次准备看到失败的悲剧。”
    (以色列)国家电台在显然是被泄露出的消息中概述了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以色列要求在签订一项条约九个月之后同埃及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埃及则坚决主张只有在被占领土建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之后才能互派大使;
    ——以色列同意埃及提出的首先在加沙地带建立自治政府的要求,然而,它坚决不接受埃及在那里建立联络处的要求;
    ——以色列同意美国提出的在一年内完成关于建立自治政府问题的谈判的目标。萨达特要求在签订一项和平条约的十四到十五个月之后建立自治政府。
    【法新社耶路撒冷三月十二日电】美国总统卡特今天表示,美国愿意向以色列提供全面的政治和经济援助以维护和平。
    卡特总统对以色列议会说:“我们将以新的、强有力的和更有意义的规模向以色列提供政治和经济援助,以便使以色列不仅能得到和平,而且能维护和平。”
    卡特又说:“虽然过去半年里进展非凡,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应付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但是,他又说:“我们不会错过这一时机。”
    卡特总统追述了他所说的以色列和美国之间的独一无二的、谁也破坏不了的关系之后说:“我理解埃及和以色列的担心。”
    他又说:“你们担心刚实现和平时的影响。政府和内阁必须作出的关键性决定是不容易作出的,这需要智慧、勇气和现实主义。”
    卡特又说:“即使要冒一些风险,和平也比目前存在的那种脆弱的现状或这种势头失败后将会出现的紧张状况要好一些。”
    贝京在讲话中说,在和平谈判中仍有一些严重的问题有待解决。
    但是,将继续作出努力,直到他能把真正的和平提交议会批准为止。贝京说,有待解决的这些分歧不是一般的措辞问题,而是关系重大的问题。
    【合众国际社耶路撒冷三月十二日电】卡特总统的和平使命星期一在程序性的细节问题上遇到了困难,结果,为了防止失败,必须作一次最后的努力。看来,这位美国领导人将留在这里再过一夜,以解决遗留下来的问题。 8WR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曼谷三月十二日电】老挝今天证实它已指令大约五千名中国人迅速离开老挝。
    在曼谷收听到的老挝官方电台万象电台今天广播了老挝代理外长坎派·布法给中国外长黄华的外交照会,这样,共产党国家之间的新的争吵就公开化了。
    中老之间的公开分裂使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这个东南亚最小最穷的国家闹翻了。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三月十二日发表该报记者山田祯介的一篇述评,题为《老挝明确地进入苏联圈,要求中国专家撤退,担心发生新的争端》,摘译如下:
    处于中国、越南两个强国夹缝中的老挝,通过在国内驻留约五万越南军队,一九七七年七月缔结越老友好合作条约等,推行了亲越政策,但是过去决没有忘记照顾中国,极力回避对中国进行直接批评。然而自越南进攻柬埔寨,一部分军队从老挝境内出击柬埔寨以来,中老两国关系一直恶化下来。
    这次中国透露的老挝要求中国停止援助、撤退专家,如属事实的话,联系老挝政府六日发表的所谓“中国的威胁”的谴责中国声明,要求中国停止向老挝境内派侦察部队、进行破坏活动等情况看,显然老挝进入了越南、苏联圈。可以说,正值中越战争向结束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这次在老挝北部和中国边境地带爆发新的武装冲突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了。 8WR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