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台湾《科学与技术》六月六日出版的这一期刊登一篇题为《科技发展与都市建筑》的文章,摘要如下:科技是都市发展的原动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明,直接影响都市的发展。在交通方面,最初人们都靠步行,都市的活动空间仅限于一日步行往返的距离。渐渐地,人们开始懂得利用兽力及马车代步,因此,都市的活动范围随之扩大。
    十九世纪后期,工业突飞猛进,炼铁方法大有改进。一八七○年左右,钢架构造开始应用在建筑工程上,可说为今日最高层建筑铺路。一八七七年电话问世,使人与人本来应面对面的传统方式改观,两人可以相隔数里之外立即交谈,这对都市发展结构是一大突破。一八七九年电灯的发明,使都市大放光明。一八八○年电车问世,使都市急速地沿轨道两旁作章鱼须状的发展。一八八六年在伦敦完成的第一条地下轨道,使都市由平面进入立体的发展,亦为交通建设迈进一大步。一八八九年在纽约安装第一部电梯,促使都市建筑往空中作垂直式的发展。
    从钢架的使用至电梯的出现,前后不过四十年,但在这期间由于科技的进步,带给都市的发展,已远超过前几世纪的变化。尤其是二十世纪初期,一九○七年汽车出现后,汽车变成人们的宠物,都市发展亦随之产生激烈的震荡。由上面科技的进步,我们说,它是都市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化与都市化科技化与都市化几为全世界各国都市发展的两大特征。两者相伴而来,且彼此相互影响。科技化增进都市经济的繁荣与人们生活的水准,转而促进都市化;都市化又促进资本、技术、组织与资讯等科技化所需要素的累积集中,转而推动科技化。因此,我们可以说都市化是为科技化的结果,同时亦为科技化的条件。但在另一方面,都市化带来很多的都市问题。而都市问题又将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并终极影响全国国民的福祉。都市化与都市建筑问题(一)都市化趋势影响人口剧烈都市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有二:第一是都市地区本身人口的自然增加;第二是自农村移入都市地区的社会增加。因都市人口自然增加率与农村人口自然增加率极为接近,所以,影响都市人口的成长全由于社会增加的因素。大体来说,平均所得低的或就业机会少的农村地区,移向平均所得高的或就业机会多的都市地区。
    (二)都市建筑问题由人口移动以至人口集中,带来很多的都市问题,如交通的混乱,公共设施的不敷、住宅的缺乏、环境卫生的不良等。
    1、建筑物停车的问题——商业区的高层建筑物都做为百货公司或办公场所。每天吸引很多的交通量,所以应设有停车场。
    2、建筑物邻栋间隔的问题——由于建筑物毗邻紧密,缺乏适当的邻栋间隔,因此无法获得充足的日照、通风、采光与私密性。此外,对于防火也是一大威胁。
    3、建筑物型态的问题——都市内相邻建筑物的兴建或改建,都属于个别申请办理,彼此间在建筑型态缺乏协调配合,造成建筑型态过于呆板,都市景观显得非常单调,毫无生气。
    4、建筑物使用的问题——建筑物住商混合使用是都市发展的特色。这种使用方式,好处是没有上下班交通往返的旅次,经营买卖的时间较长,而且容易照顾;但是坏处也不少,尤其是不相容的使用,如住宅与汽车修理厂混合时,则将影响居住环境品质,与影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5、住宅环境品质的问题——住宅环境可分住宅内部与住宅外部的环境。都市住宅内部环境,如住宅内房间数或房间面积不够,造成居住挤迫的感觉;或住宅设备中缺乏浴室、厕所、厨房及自来水等,由于内部的环境不良,影响住民基本生理上与基本心理上的健康甚巨。住宅外部环境,如缺乏市场、学校、及公园等设施,或缺乏从住区到工作、购物地点的交通设施,因此带来住区居民的不方便及不经济。
    6、住宅数量不足的问题——都市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加,住宅需要量亦愈来愈多。倘再加上逾令需拆除,或损坏需重建的住宅,则总数将更多。结语(一)推动房屋工业化就产业的观点来说,房屋应属于一种产品,我们希望房屋盖得价廉物美,就必须积极推动房屋工业化。现阶段的主要工作如订定合理的模矩设计尺寸,及主要建筑材料规格化、标准化等。(二)施工管理科学化营建单位对工地现场的工程控制,举凡人工、材料、机械设备等的调配,以及进度的计划等,应讲求科学管理。如计划评核术与要径法等理论早在十余年前便已引进国内,但实际运用仍成效不彰。以致悉凭监工或工地主持者个人的经验,便力感不殆,造成人力、材料及时间上的浪费。(三)住宅社区规划整体化住宅社区的发展应鼓励联合数块土地,或联合几个街廓,做较大面积的整体规划发展。在这种发展型态之下,开发者可享受较宽的优惠条件,改变基地内街路的型式、建筑物的配置及每块建筑基地的密度等,同时基地内亦可多留出空地作为公园、绿地、游戏场及停车场等,创造更佳的邻闾环境,并提高土地的价值。(四)建立住宅资料库住宅有关的资料如设备、户量、建造年代及面积等,应经过有系统的整理,并建立资料库,借以随时可以显示每一个地区的住宅情况,做为今后住宅规划、住宅设计或研拟住宅政策的依据。同时,对于目前不合理的资料纪录应加预改正。如历年来的户口普查或抽样调查里,户口资料的“户”与住宅数量单位的“居住单位”没有分开,因此无法从这些资料获知究竟有多少住宅存量,亦无法显示住宅缺乏的现象。(五)适时修改建筑法规随着科技的发展,有的建筑法规已不适宜目前的需要;同样地,有些腐旧的建筑法规,亦碍窒建筑技术的进步,回馈影响的结果,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吸收更多的新知识,配合科技发展,修改现行的建筑法规。
    【本刊讯】苏联《在国外》第十四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开怀大笑吧!》,摘要如下:
    (原编者按:大家知道,精神饱满、乐观、良好情绪以及因之而产生的笑话和笑声对我们的自我感觉极有裨益。然而,从下面刊载的文章可以看出,自然而轻松的笑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为治疗某些严重疾病的手段。对下文的各种观点我们未敢完全赞同,不过,此文提供了若干很有趣味的情况)
    有一对夫妇得知他们十六岁的儿子吸毒成瘾已届年余,是在这个少年情况危急被从学校送到医院以后。此后的几周内这对夫妇就如同在噩梦中度过,孩子的脑子损害到了什么程度?作父母的心里没底。
    就这样慢慢熬过了几个月,但彻底痊愈并且恢复劳动能力的希望却非常渺茫。谁知有一天晚上治病的医生上门来了。他说:“只不过几天以前,我还认为彼得决不会成为和好人一个样了。但是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危机已经过去。今天白天我到了医院,我头一回把彼得逗乐了。”
    医生的这席话远不止是对自己病人的脑功能部分恢复而产生的一般轻松感。笑对重大器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笑——那种与健康的幽默感联想起来的笑——是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标志,而且,更有甚者,它甚至是一种治疗手段。在这方面的研究为时尚不长,不过,在某些情况下这类研究却具有相当神奇的性质。
    有过这么一件事情。几年以前,伦敦的一位医生把一个患小儿麻痹的十三岁男孩带到音乐喜剧院去,为的是要在这个小患者身上试验一种非同寻常的治疗方法。在这之前一年内,病孩主要是靠一种特制的金属背心来呼吸,这件金属背心强迫患者的胸膛一起一伏。带病孩去看戏是一种试验,目的是要证明一下舞台上那种使人叹为观止的技艺能否通过笑声帮助这个少年恢复正常呼吸。
    整个观剧过程少年患者都一直套在铁制呼吸器中间,可是幕布拉开之后,他对喜剧演员的滑稽表演就不能漠然相向了。他笑得前仰后合
    。
    每笑一声,他的胸膛就把呼吸器的电流给切断了。但他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大笑使他的胸肌重新行使职能,二十分钟以内他一直完全靠自己呼吸。此后,在另一次的喜剧演出中,少年的自主呼吸保持了四十分钟之久,这使得医生终于宣布:“这是通向恢复正常呼吸的起步。”
    那些专门研究笑对人体作用的学者们宣称,笑不仅对肺部有明显的作用,对其它重要器官同样如此。在一份学术报告中曾这样写道:“笑能消除对健康有害的紧张感,使肌肉放松,同时使特别重要的器官行使功能。笑对于我们无论是在心理方面,还是在生理方面,都产生良好影响。”
    笑——这几乎是人类独有的器官功能。不过,有的人类学家确认,某些其它动物也有类似笑的生理表现。如人类学家古多尔在观察黑猩猩的过程中,有根有据地证明了灵长类也有笑,而且还报道了猴子通过笑表现自己的情绪特佳。
    人类的发自内心而又轻松的笑是机体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这种笑具有下列功能:1,对肺部起良好作用;2,清除呼吸道;3,抒发健康的感情;4,消除神经紧张感;5,有助于散发多余的精力;6,驱散愁闷;7,减轻“社会束缚感”;8,有助于克服羞怯情绪、困窘感觉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生愁苦;9,犹如时间能使人们对往日的不幸变得淡漠、希望能美化未来那样,笑能帮助人们装饰现实。
    心理学家格尔曼博士在一次讲习班上说过,当人们置身于非同寻常而且绝无幽默可言的环境下,笑声和诙谐就变得尤其重要。举例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的指挥官意识到,不论泥泞、疲劳、死亡和危险,只要一朝他们麾下的士卒还能有所谓的笑,那就意味着局势还控制在他们手中。
    纽约大学医学科学中心的罗斯
    ·柯塞尔教授认为,对于那些远离家庭、置身于朋友圈外而一心以为自己朝不保夕的住院病人,笑却起着一种“保险阀”的作用。柯塞尔博士说,在这种情况下,笑声起着一种特别重要的社会作用,它不仅可以散发心中的积郁,还可为病人和他的病友之间交往创造新的条件。
    好在要引人发笑也非难事:既不需要冥思苦想各种笑料,也无需把职业幽默大师请来。柯塞尔博士描写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女病人。这位病人自己承认:“我非常焦虑不安,我害怕得要命,我不知道后运如何。”这位女病人的情绪好转是她个人认为成功地开了一次玩笑以后。笑是衡量人是否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尺度笑是最能说明一个人的心灵健康和个性的了。耶鲁医学院学者不久前在完成一系列研究后宣称,“快乐反应”试验可以用来非常准确的测定,一个人是否对周围环境缺乏适应能力或者他心理受到直接破坏。心理学教授杰·列文认为:“会不会笑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对周围环境适应的尺度。”对能引起大多数其它人发笑的事,而对于有的人却无正面反应能力,这本身就非吉兆。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身上哪儿不带劲了,就是因为你听见什么笑话不觉得好笑。标准是要看你对大多数笑话、漫画或好笑的事有没有综合反应。
    那些能从报刊杂志幽默和讽刺栏得到乐趣的人们一般来说有健全的心灵健康。那些避开幽默——不论是漫画、笑话或其它形式的诙谐——的人们,可能也有健康的心灵,只不过是慑于有失尊严或不能自制的后果罢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