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苏联《在国外》第十六期转载纽约《新闻周刊》一篇科学猜想文章,题目是《地球是否会变成一个大“温室”呢?》,摘要如下:
    (编者按:最近观察到的气候反常〈往往变化极大〉不由得使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气候是否会发生根本变化,如果会发生的话,那么朝哪个方向变,是变冷呢,还是变暖呢?许多专家倾向于,我们星球的气候正在变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燃料的燃烧和大片林区的采伐枯竭,大气中碳酸气增多。碳酸气使阳光畅通无阻地透过,而阻止地球热的散发,从而把我们的星球变成好似一个大“温室”。这一过程以及它的后果,在许多方面尚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即人类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这样程度,可以有意无意地影响气候,将来,人类的这种能力将大大增强。)
    由于冬季再次无情地袭击了美国,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问题:难道我们星球正在进入“小冰河时代”吗?就象一五五○——一八五○年使欧洲和北美严寒三百年那样吗?气候学家记录了几十年、几百年的天气变化情况,他们指出,最近的变化为时过短,以致于不能在此基础上得出任何深远的结论。他们说,诸如去年美国西部的干旱和东部变冷这种反常现象,只能表明我们世界进入了气候变迁时期。热量平衡被打破这种变化将把我们带往何方,目前尚不清楚。但是,越来越多的气象学家认为,地球大气并未变冷,反而变热。人大规模干涉自然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研究中心专家威廉·凯洛格说,“现在很明显,我们的工作在地球气候平衡中开始起着重大作用。”如果各地变暖,那么其原因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增加。这种无色无味的气被植物吸收,由人和动物呼出,并在石油和煤炭燃烧的地方大量“吐入”大气中。由于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许多气象学家认为,由于这种“温室效应”,空气温度也在增高。根据某些统计,如果人以目前速度继续燃烧燃料,那么到二○五○年整个大气温度将增高摄氏三度。气温这样增高孕育着地球上肥沃地带的转移,特别是使我国大面积收成减产的极其严重的威胁。这种效应不仅是碳酸气造成的。目前在气溶胶中广泛采用的氯化和氟化碳氢化合物也是妨碍地球表面放射热能的这种障碍。到本世纪末才能澄清问题工业企业喷入空气中的尘埃五年前被认为是大气变冷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这种尘埃现在也被算作转暖的潜因。以前科学家认为,尘埃微粒反射日光和热,“遮挡着”地球,但是现在查明,尘埃的反射性能常常不如积满尘埃的地表。然而,碳酸气仍然是主要的“保温帽”,大气中碳酸气的含量正在迅速增加。二十年来对空气成分进行了定期的和准确的测量,在这二十年中,空气中碳酸气的积聚由每百万分之三百一十二个微粒点增加到三百三十个微粒。据专家估计,一八六○年工业革命开始加快速度时,大气中含二氧化碳微粒是每百万分之二百八十。他们还予言,到二○○○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四百,而到二○五○年将增加一倍。
    如果这个预测也是错误的,那么该减少一些。目前大气中仍然只有一半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另一半则被世界海洋和森林所吸收。但是,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城海洋生物学实验室专家乔治·伍德维尔认为,森林在起可靠的碳酸气“排气沟”的作用可能开始丧失效用。伍德维尔断言,森林采伐使大量树木消失,而树木本来是吸收碳酸气的。此外,在燃烧碎木时有不少二氧化碳进入大气。目前观察到的气温还不能有把握地判断碳酸气浓度增高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点未必令人感到奇怪,因为自一九五八年第一次开始对空气成分进行高度准确测量以来,由于二氧化碳含量增高造成的任何温度增高,都被这一时期整个地球温度的自然波动所掩盖。专家们认为,如果“温室效应”的确对地球气温产生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最终只有到二十世纪末才能表现出来。
    既然如此,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科学家们并未掌握由于碳酸气聚合增高而造成的转暖的历史资料,不过,他们都知道,类似所予言的二○五○年的那些条件,在四千至八千年前所谓“高温”时期曾笼罩过地球。当时,在现今的许多沙漠,如撒哈拉沙漠,降水量比现在明显多。另一方面,在“高温”时期,美国和加拿大现今的“玉米地带”却是干燥的草原。
    “温室效应”对两极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使人们感到同样不安。据科学家们统计,地球平均温度总共增高摄氏四度(稍许高于对二○五○年的预测)就能使极地冰川溶化,并在一百万年中第一次使北冰洋全年可通航。但是,这将导致北半球气候条件的急剧变化。可能产生的后果之一是:降雨风北移,结果,温带出现干燥。
    【本刊讯】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二月十九日刊登该报科学编辑科图拉克的文章,题为《新的冰期?是的,但那只是大约五万年后的事》,摘要如下:
    下一次冰期已经开始,但是要把芝加哥和纽约埋在几百英尺冰下还需要五万至七万年。
    纽约州帕利塞兹的拉堂—多赫蒂地质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助理詹姆士·海斯说,“使一次冰期开始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一旦开始,看来没有任何办法使之停下来。”海斯的研究已使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是对造成冰期的那个秘密的解答。海斯在美国科学发展促进协会年会上报告,对从洋底钻取的岩心作的分析表明,冰原的大规模增长与地球轨道有联系,洋底含有过去冰期的小型化的记录。随着世界变冷,大气层中的氧的两种同位素(16和18)量增多了。这些同位素最终象一本记录册的书页那样布在洋底的沉积层里。
    海斯研究这个记录时说,大冰期是大约每隔十万年发生一次,这差不多与地球轨道发生大变化的时间间隔相同。
    地球绕太阳运行不是遵循完全的元形轨道。它的轨道是在一个元形轨道与椭元轨道之间变化。地球轨道形状的变化是由于木星的引力牵引的结果,木星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不是在一个完全的元形轨道上运行。
    目前地球处于椭元轨道,正在慢慢地恢复到元形轨道。海斯说,这个周期需要大约十万年,这和大冰期的周期正好一致。
    当地球在它的椭元轨道上时,它有时离太阳远,有时离太阳近。地球距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是我们的夏天,我们接受的热量较多。冬天积聚的冰被夏天的温暖融化了。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对地球的气候说来是不寻常的。在过去一百万年内,只有百分之十的时间象现在这样暖和。
    海斯说,随着地球轨道变得比较元,夏天就变得比较凉,因为地球不再象椭元轨道期间那样靠近太阳。冬季下的雪持时间就较长,而且开始积聚,因为夏季的炎热不足以使雪全部融化。
    极地冰原开始增大,一个新冰期开始了。但是发生了第二件事,它把扩大的冰原变成大冰期,直达到美国中西部。上次冰期发生在一万八千年前。使地球进入大冰期的是地球的轴的变度。通常,地球与太阳成二十三度角。就是由于这个倾斜度我们才有变化的季节。如果地球的轴不是倾斜的,那末地球的各个部分只有一个季节。
    他说,但是大约每四万二千年,轴的倾斜增加两度。海斯说,这使冬季在北半球更向南移。海斯说,当地轴的倾斜度增大时,地球轨道同时变元,这一现象大约每十万年发生一次,具备了一次大冰期到来的全部因素。海斯说,不仅夏季变得比较凉,而且冬季影响的面积也更大,起了使大冰期来临的连续促进作用。
    地球的温度正在开始每年下降零点几度。一次冰期只需要世界范围的年温度下降三至五度。但是那需要很长时间。海斯说,雪将在今后几千年内开始积聚,从而在大约一万至一万五千年内造成一次小冰期。
    他说,“我们肯定度过了我们的最温暖的时期,至少再过十万年地球才会再次象现在这么温暖。我们正在从一个间冰期走向一个冰期。”
    一些科学家担心,燃烧矿物燃料造成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积聚,将造成温度升高。二氧化碳使太阳光能到达地面,但是它阻挡红外波从地球散发。红外波的散发是地球通常变冷过程的一部分。海斯说,来自二氧化碳的温暖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变冷的趋势推迟,但它不能阻止目前正在形成的这次新的冰期。
    过去还没有人做过阻止冰期到来的尝试,因为上次的大冰期来临时人类文明还微不足道。
    海斯说,当地球的轴恢复到它通常的二十三度倾斜度,它的轨道变成椭元时,冰期才开始消退,使夏季比较炎热。
    【合众国际社悉尼五月八日电】两名澳大利亚科学家相信他们已发现导致发生大自然一种最具摧毁力的武器——龙卷风——的触发物。
    莫纳希大学的罗杰·史密夫教授与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科学家兰斯
    ·莱斯利教授,和在墨尔本的澳大利亚数值气象中心,提出一种相近于龙卷风在暴风云中的诞生与成长的数学模型。
    莱斯利说:“史密夫—莱斯利模型正确地酷似于龙卷风的核心型状、漩涡力量、气压、横过涡漩的减速和成长的时间。”
    这两名科学家相信这个模型是最相近于真实事物。模型的实际表现与预测的效果,极其相似于通过云雾探测雷达对真正龙卷风的观察。
    他们相信,龙卷风的触发物是传统上向上流的气流,而这种气流,通常是带着会造成风暴的浓厚的、带雨的云层。
    莱斯利说:“迅速上升的气柱从周围的云吸入更多的空气。这些空气,却不是被吸入及上升,而是在上升气流周围旋动,半径在缩小、速度在加强,就象一条绳用悬着的球围绕一根柱转动似的。在某一阶段,旋风被其转动的外抛力量所平衡,从而停止、收缩。当旋风的上部达到其稳定阶段,下部及漏斗部分继续吸入空气——假设在这区域的空气早已有些转动。”
    这样一来,漏斗部分逐渐向地面伸延,上部则稳定,下部则吸入更多空气,直至典型的“陆龙卷”从云层伸延至地面。(转载香港《大公报》)
    【本刊讯】台湾《青年战士报》五月三日译载《科学朝日》的一则报道,转载如下: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福林等人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发表讲话说,细长分支的独特闪电形状,可能与宇宙射线有关。
    闪电系因空气状态改变而贮存在雷云中的多量电荷,与地球之间的绝缘被破坏所产生的放电现象。然而,为何雷云中能够迅速贮存多量的电?为何一时之间发生将近一亿伏特的高能放电?为何闪电不呈直线而成为复杂的曲折线?直到目前,仍令人费解。
    福林等人注意到不断照射在地球上的高能宇宙射线,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原子或分子碰撞,即可产生第二次粒子,称为宇宙射线簇射。
    宇宙射线到达地球以前,早已产生许多次簇射。此种电离状态,通常立即恢复正常,但在受激状态的雷云中,电量能够继续增加,而当宇宙射线簇射通过雷云时,所贮存的电量沿着电离的路径一齐放电。
    换言之,闪电的独特形状即为宇宙射线的轨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