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8年1月4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8-01-0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农民艺术的喜人的技艺》 '...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杂志》十二月十一日一期刊登该杂志编辑玛·洛克的文章,题目是《农民艺术的喜人的技艺》、《在中国陕西省的一些公社里,农民几乎象种庄稼一样忙于绘画。他们的丰富多采的——和有宣传作用的——作品将于本周在布鲁克林博物馆开幕的展览会上在美国首次展出》,摘要如下:
    一部分画是宣传画
    ——这是可以预料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派艺术的样板。许多画是描绘大自然的富饶的富于想象的抽象派作品,它们的色采强烈,与野兽派的作品相似。这些画的绝大部分只是一个主题:劳动。所有这些画都出自中国陕西省户县农民之手。
    户县农民画在中国颇有名气,他们的一些画可以说是招贴画。他们在过去二十年里制作了四万多幅这样的树胶水采画,并且在全中国进行展览。这些画在过去两年里在巴黎、伦敦、斯德哥尔摩和多伦多向观众展出后,将于本周在布鲁克林博物馆开幕的展览会上在美国首次展出。人们在布鲁克林将可以看到八十幅这样的画。这些画在一月二十二日以后将送往旧金山、芝加哥、洛杉矶和休斯敦展出。
    据中国官员说,户县的绘画运动是一九五八年在一个新的水库建设工地上开始的。这个新水库是西北这一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志,那里的土地是肥沃的黄土,然而气候却终年干旱。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参加这项水库建设工程的一些人认为,如果把工程进展情况画下来,这样既可又作为一种记录,又可以起鼓动作用。因此,这个县的党委会就开办了艺术学习班。农民在学习班向专业人员学习绘画技术。开始时,颜料不足,因此,据说农民就用烟煤、红土和石灰制造出了他们自己的颜料。在技术上,由公社社员们对作品进行艺术评论,他们讨论每一件作品的优缺点,假如一些极为重要的细节遗漏了,这些农民艺术家经常加以修改。
    不久就到处出现图画,墙上、水管上、以及地头的露天展览会上到处都是图画。大部分是个人的作品,但有一些作品是集体创作,如《高山上的运输队》。这些艺术家歌颂各种节日和大丰收的景象,并且描绘了大批的鸭群以及植树造林的壮观。
    虽然一幅色采鲜艳、刻划细腻的图画,也许看起来主要是起装饰作用的和有幽默感的画,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几乎到处可见。贫农和工人是毛所珍视的“群众”,他总是劝告这个国家的其他人“向他们学习”。写在草帽上的字必然是“为人民服务”、“扎根农村”、或者“自力更生”。在一幅“打井”的画中,井架上挂有这样的标语:“农业学大寨”。
    绝大多数户县的绘画属于风景画的类型,这并不是不寻常的,因为陕西省的大地景色很美。由于陕西的小山包和岩石是一些喜欢描绘自己居住的地区穷山秃岭的艺术家所歌颂的主题,因此看来农场、果园和田野是农民画家特别喜爱的画题。但是,这些都不是传统的风景画。他们是作为土地的集体所有者和生产者的人们画出的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农村与其说是一种风景,倒不如说是一个那些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很熟悉和重视的,同真实的、微小的细节联系在一起的广阔天地。
    可作装饰用的民间艺术图案把现实和想象揉合在一起,常常用来表明富足的新农村——画面的稠密反映了农民在种田方面搞出的发明创造,比如“密植”等。这些艺术家也向人们表明,农村里的种植和收割工作几乎很少是用机械进行的。尽管使用了卡车和拖拉机,但是,大部分劳动仍然是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的——即手工劳动,常常还靠一些木板车和其它一些用了许多世纪的旧式工具。
    许多图画所引起的是乐观精神和愉快情绪。“公社鱼塘”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点。这些艺术家好象在说:“大自然是慷慨的。劳动是轻松而欢快的。这毕竟是一个很好的社会主义农村的新天地。” xfR品论天涯网


    【塔斯社莫斯科十月二十七日电】题:地震可以预报吗?
    地震可以预报吗?苏联的科学家回答说:“是的,预报是可能的。”从事这门科学差不多有五十年之久的苏联著名地震学家萨瓦连斯基在《科学与生活》杂志上写道,研究的水平现在已经可以把地震预报得相当准确。
    萨瓦连斯基指出,在苏联建立了包括中亚各共和国在内的区域性自动化地震系统。该系统保证不断地、正确地观察地震的先兆。有关地震先兆的情报将传送到唯一的中心,用电子计算机加以处理。用最现代化的仪器装备起来的地球物理站是这个系统的基础。
    这位苏联科学家指出,在现代,科学既可以查明可能要发生的地震的强度,也能查明具体地区地震的大致重复率。(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地壳研究所研究成的叫做古地震法可以有助于做到这一点。
    人们运用这个方法,研究了地壳中的残留变形——断层、板块的位移。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十七日电】题:地震预报
    苏联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可以发生高功率电脉冲的磁流体动力装置来研究地球深处,以便预报地震等等。
    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萨多夫斯基院士告塔斯社记者,第一台这种装置在帕米尔高原试验表明新方法是有前途的。它提供的脉冲足够“照透”四十公里深的地壳。若干记录装置就把返回信号集中在地面的若干点上。
    他说,装置紧凑,用两部汽车就可运走。
    【塔斯社阿拉木图十一月二十五日电】上个世纪和本世纪初南哈萨克发生过强烈地震的震中区,现处于激光器的监视之下。阿拉木图的科学家开始利用这种仪器定期记录人眼不易察觉的地壳表面的位移。这些站设在地球物理学家发现过深层地壳断裂的地方。科学家们认为,强烈地震正是与地球上的这些断裂有关系。
    激光器监视的数据可以用来研究预报地震的科学方法。 xfR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北京十二月三十一日电】故约翰·肯尼迪总统之幼弟美国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马萨诸塞州民主党人),今天飞抵北京,准备同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
    参议员肯尼迪在到达时发表的一次讲话中表示,希望这次会谈“将能澄清我们各自的政策。而最重要的是澄清”美中关系“走向正常化可能走的道路”。
    参议员肯尼迪提到了一九七二年的上海公报。该公报导致了联络处一级的中美关系的建立。
    他说,他来北京的目的是“试图为推进这种(正常化)进程作出贡献”。
    他向故毛泽东致敬。毛泽东同一些美国领导人“曾为美中关系正常化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参议员肯尼迪一行是乘飞机从上海飞抵北京的。他在上海呆了五天。
    【路透社北京十二月二十八日电】美国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今天访问了上海郊区的一个公社,然后访问了上海的工业展览会。这是肯尼迪访问中国的第二天。
    与肯尼迪同行的一名成员说,肯尼迪昨天在上海参观了一家医院。他在那里与院方人员就治疗服务和资源分配,而特别在癌症的研究上进行了讨论。
    肯尼迪在黄浦江畔漫游了一会,并与街上的普通行人谈话,吸引了一大群好奇的中国人。
    这位成员说:“那情景真有点象群众集会呢。”
    肯尼迪又参观了两家一般中国人光顾的饭店,他与在那儿进食的中国人交谈,并参观了厨房。此外,肯尼迪一行访问了上海艺术博物馆,肯尼迪夫人并访问了上海音乐学院。
    一个由加州参议员艾伦·克兰斯顿率领的美国国会代表团也将在下月访问中国。(转载香港《大公报》) xfR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苏联《在国外》周刊十月七日——十三日一期转载西德《时代》的文章,题目是《地震、地轴摆动,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摘要如下:
    谈到地震,看来一九七六年是长时间内最不利的一年。其实并不完全这样。无疑就受害的人数来说,这是骇人听闻的一年。但是从那些首先对地震时释放出的绝对能量感兴趣的地震学家的观点看来,决不能把去年看作是特殊的一年。
    加利福尼亚工学院卡纳莫里教授的理论著作把从一九○○年以来地震时所释放出的能量的全部统计材料汇集在一起。根据他的结论,同“激烈”的五十和六十年代相比较,我们现在正处在地震平静的阶段。
    同时,这一著作引起了地球科学方面的科学家们注意一个早就知道,但暂且远没有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地轴对着几何学上准确测定的地极的摆动有时激烈,有时较微弱?地轴有时偏离地极达数十米。地轴的偏离(称作钱德勒周期)是强震引起的呢,还是地轴偏离本身是破坏性地震的原因呢?
    卡纳莫里在自己的著作中对地震的纯能量
    ——震级——特别注意。研究工作者通常根据地震仪的读数来计算地震的强度。但是如果地震特别强烈,通常的方法是不合用的,因为在发生这样的“超地震”时,断裂地带可延伸一千公里或一千公里以上,而且这个地带可比测量震级时所纪录的波长要大。
    既然里氏震级表直接表示出地震时释放出的能量,所以卡纳莫里就能计算出从一九○○年以来每年地震的总能量。例如查明了最近十年期间地震时释放出的全年平均能量比六十年代初大约要小十分之九。
    这位教授把地震能量“生产”的这样上升和下降同钱德勒周期加以比较。每若干年有某种力量使地轴“摆动”(地轴的运动开始是平稳的),迫使它偏离几何学上精确的地极。地球科学方面的专家提出假设,说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特别强烈的地震,发生特别强震时,地球的质量发生某种位移。但是理论上仍然证明了甚至超强震也不够强大得能解释这种现象。
    卡纳莫里查明钱德勒周期从一九四○年到一九五○年止不断在增大。到六十年代中期保持最高值,而从那时起重又减小。这位地震学家认为一系列的特别强震是在钱德勒周期增大后到来,而不是相反。
    那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地轴偏离的呢?专家们发表假设,说广大空间的大气运动影响这种偏离,而偏离本身在引起地震活动时,成为象一九六○年智利地震那样大灾难的间接原因。 xfR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