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七月十五日起连载一篇文章,题为《世界居住会议侧记》,摘转如下:
    一九七六年五月,联合国召开了世界居住问题会议。
    “居住问题会议”是和“居住问题论坛”同时在加拿大温哥华市进行的,前者由各会员国代表出席,后者由非官方的团体或个人参加,虽无议决的权责,却有鞭策官方会议的意味。“论坛”和“会议”两者合称“居住问题世界会议”,是联合国自一九七二年来召开有关人类生活基本问题的连串巨型会议的一环(包括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世界人口会议,在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会议,和在墨西哥城的国际妇女年世界会议)。
    出席这次大会的,有一百四十六国的代表团,六个解放组织,四个非会员国,十个联合国机构,十一个其他国际组织,一百三十个非政府组织和数千不代表任何团体的个人。
    会议讨论的是原则、国际合作、国家和地域性的策划和执行。涉及的对象当然是“论坛”所谈的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农村发展、安徒政策、改善土地利用、大众参予、科技和如何达致公议等。
    过去十五年间,世界能源消耗几乎增加一倍。一旦发觉了资源的有限性,西方人却把责任推往第三世界人们身上去,说什么人口过多,你们不再限制人口,我们可要代劳了,要不是由战争解决,至少得在援助你们的粮食中拌入避孕药。
    可是,近来的研究发现:虽然贫穷地区近年的能源消耗量大增,但比起富有地区,仍是小巫见大巫,例如北美对能源的消费,五倍于全亚洲;以个人平均消耗率计,北美人比亚洲人用多了二十四倍。估计在一九七五年,美国人所浪费了的化石燃料,比全球三分之二人口所用的还要多!另一个例子是:如果每个欧洲人节约百分之五的能源,便相当于非洲消费量的百分之五十四。即使全部发展中国家不再消费,所节省的能源亦只占全世界耗量十分之一。事情很清楚:挥霍能源的是富有国家,责任一定要由它们来负。
    跟能源浪费常连在一起的一个问题,是环境的破坏。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是多年实践的后果,而人类就是以这后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在,有些人为了片面地追求短期效率,不顾其他,不顾将来,把大自然很多方面的发展步伐抑制或催促,终于出现了不利人类生活的步伐错乱。
    讨论保护环境的会场,设有多个食物摊,其中不少的餐具,是用塑胶制成的,用毕即弃。塑胶的化学成份,不易分解,一个普通用的胶袋沉在河床或海床中,可达数十年而不坏,海水或细菌都莫奈之何,在这段期间,它覆盖的地方进行不了微细管作用、微生物也少了食物,因而抑制了食物连锁。有些人类食物的“食物”,也不易分解,最终走入人体,构成毒害,例如铅和水银,便是最常听到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很多药物,甚至日常用具,在未能充分了解其副作用之前,已被大规模推出市场。资本家利用一般人图方便的习性,以加倍的能源,制成各种杀虫剂、喷发胶、喷射药液、喷漆等等,使用者每每产生呼吸困难、皮肤敏感,以至引致皮肤癌和窒息。更严重的是盛有压缩药液的罐子,时不时会发生爆炸。
    屋内外的声音和光线污染,每每影响人类的情绪,容易造成疲劳、听觉或视觉失灵,甚至神经失常。过高的频率和过强的灯光把人笼罩着,从城市住宅的四周、沿着通道直至工作间。
    最令“论坛”关怀的,是核子污染。大部分人士强烈要求“居住问题会议”把防止核子扩散列入议程,但遭到多国的阻挠,而未能成功。
    城乡之间的矛盾,是联合国居住问题世界会议的又一个讨论重点。
    美国的耕地,以每年二百四十万英亩的速率改作城市发展,加拿大多伦多市四周的沃土,更以每小时二十六英亩的速度被吞噬。
    根据估计,住在地球上二百万个乡村中的人口,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三。到了公元二千年,估计还有一半人居于农村。他们的生活,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然而,在今天世界上五亿六千万农户中,有四亿一千万户是住在发展中国家内的,他们受忽视的程度是怎么样的呢?
    他们大部分不但没有起码的房屋,连最基本的生活要素——水的供应也大成问题。大部分与会人士呼吁:把世界上每年耗费在军事上的资金——三百亿美元中的十分之一提出来,俾便开始对十亿乡民改善供水。按这样估算,平均每人只占三美元!
    然而,大会虽然煞有介事地要求各国订下向农村供水的确切日期,但却得不到多大的确切答复。
    乡村的医疗卫生设备和服务,也是一向受到歧视的。例如,在尼日利亚首都,人口只及全国百分之三,却聚集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医生、三分之一的药剂师和一半的牙医。在菲律宾广大的乡村地带里,渺无医踪,他们都跑到马尼拉或国外去了。在纽约的菲律宾医生,数目却以千计!
    近年来,愈来愈多人开始体会到城乡矛盾的恶果,认识到不能坐视农村的衰颓,开始提出各种改善方案。有人强调:农业要走向商业化和出口化。这却造成小农离散、大局瘫痪的恶果。有人也曾单方面鼓励增加投资。
    城乡的矛盾,千丝万缕,是这次会议所不能解决的。但人们相信,发展中国家终会逐渐认识到历史的严肃启示的,那就是:要加速解放生产力,就必须全面改组生产关系。
    【本刊讯】《日本经济新闻》七月十五日刊登一条消息,题目是《利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发电》,摘要如下:
    首都地区看来电费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了。一提到发电资源,一般地认为只有水力、煤炭、石油和原子能四种。而实际上,还有另一个“第五资源”,那就是从家庭里扔出来的有机垃圾。在首都附近的地方自治体中,有很多地方在垃圾处理工厂里安装了发电机自己发电。横滨市就是其中之一,该市打算将来在垃圾处理工厂使用的电力全部由自己解决,并且,如有可能,将更广泛地加以利用。拿该市为例,现在就来探讨一下垃圾发电的可能性与问题。
    横滨市第一次安装发电装置是在一九七四年建设的港南垃圾处理工厂,发电能力为两千八百??。这家工厂每天要烧掉大约六百吨垃圾,利用焚烧时产生的热量制成蒸气,驱动发电机的汽轮机。垃圾同煤炭和石油尽管不一样,但发电的原理同普通的火力发电站完全没有变化。
    今年秋天将投入运转的南户?V垃圾处理工厂也安装了发电装置。这家工厂具有三座五百吨级的焚烧炉,发电能力为四千九百五十??。现在计划中的新保土工厂也准备安装同样的装置,如有可能,今后新建的垃圾处理工厂都将安装发电设备。
    垃圾发电的最大缺点是发电量不稳,但将重油和天然气同垃圾混合在一起烧就可克服这个缺点。也就是说,不是将垃圾作为处理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作为发电用燃料的一部分。
    在欧洲也有自治体与电力公司合作取得成功的先例。譬如,西德的慕尼黑市,拥有一百五十万人口的这个城市将年产五十万吨的垃圾全部同天然气一起烧掉,发出四十三万??的电,能够维持市内用电的一半。
    【本刊讯】日本《日刊工业新闻》六月二十五日刊登一条消息,题目是《利用敷设在水深四千米的海底同轴电缆观测地震,争取掌握“预报技术”》,摘要如下:
    对经历过象关东大地震这样的多次大震的火山国日本来说,如何事先防止瞬间就会使国民生活和产业毁灭的这种灾害,掌握地震预报技术可以说已成为国民的宿愿。气象厅气象研究所为实现地震预报这一“理想”,正在研究在地震之巢海底直接进行测量的“海底地震经常观测系统”。该系统是在从陆地到二百公里远的海洋之间敷设海底同轴电缆,利用五个观测装置经常观测海底的震动情况,通过遥测装置直接送到东京控制中心分析,不仅有可能建立起地震和海啸早期警戒体制,而且也有可能掌握作为大震前兆的前震的实际情况,因此,人们期待将来能够使地震预报工作大大前进一步。十年前美国也曾经搞过同样的尝试,但两三年就停止了。所以,该系统如取得成功,在世界上也是首创,因而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极大重视。
    一般发生地震的时候,人体感到的有感地震是三级以上的地震,而在地震国日本这种地震每年多达一万次。并且,百分之八十发生在日本近海,太平洋方面是主要震源地。
    气象厅现在实施的地震观测网除了札幌、仙台、东京、大阪、福冈和那霸六个中心所以外,全国还有一百一十几个所,但这些全部都是地面观测所。比较大的地震虽然通过地面观测也能够找到震源地,但是,需要时间长,并且,有关成为大震前兆的微小地震等情况不易搞清。
    新澙地震后,气象厅按照一九六五年制定的“地震预报计划”开始研究海底经常观测系统,目的也是争取快速计测地震,并能根据地震来预报海啸和观测前震现象等。
    该系统是通过海底同轴电缆将可靠性强的地震计传感器、海啸计传感器及中间点观测装置和一个顶端装置串联起来,敷设到从远州滩沿岸御前崎气象观测站到长二百公里、水深三千到四千米的海底。这个海底系统由连结御前崎气象观测站和东京地震活动分析中心的线路与信号的接受装置和处理数据的装置等地面系统组成。
    三级以上的有感地震每天平均发生三十次,但对其发生原因
    ——“由地层岩石层急剧破坏现象引起的”这个构造学说还未弄清,而对“预报”来说是“未知”的领域。
    一九七三年美国的肖尔茨博士提倡的“岩石膨胀理论”搞清了地震发生期间P波(纵波)和S波(横波)的速度比减少百分之十五,暗示根据地震发生前的前兆期的长短和P波与S波速度比减少量能够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烈度。但是,前兆期间的前震状态等如果不反复进行实态调查和分析,就不能正确掌握。在这一点上,似乎可以说,这次的“海底地震经常观测系统”成了“肖尔茨理论”的论据。
    这个系统是采取通过电气电话公司已经取得实际成绩的同轴电缆进行海底传输的技术。按照计划,敷设三十条线路,海底间隔四十公里的四个所的中间观测点和顶端的观测点线路通过FM—FDM方式将信号送到地面气象观测站,再通过专线直接和东京的控制室联系,通过遥测装置在东京同时分析记录,处理数据。
    该系统的研制费用总共大约十七亿日元,如果加上敷设第四个计划里剩下的三条路线,那么“海底地震经常观测系统”共需要六十亿日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