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3年4月28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3-04-2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报就日本相扑团访华成功发表文章:《兴趣·研究·鼓'...

    【本刊讯】日本《日本经济新闻》四月十八日以《兴趣·研究·鼓掌》为题报道:
    可以说,大相扑访华已获巨大成功。中国人从结着发髻的力士们的身上看到了日本的传统,同时,也大概理解了日本。相扑访华团所到之处,一片“中日友好”的呼声,受到热烈欢迎。中国人对相扑的理解也非常快,上海方面曾非正式地向武藏川团长表示邀请:“希望不久的将来再来中国”。
    相扑界的知识,即使是日本人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当然,相扑团访问民族、国情、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与日本完全不同的中国,很多人担心究竟会得到何种程度的理解。甚至武藏川团长,直到到达中国之前始终是悬心不定。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诚然,相扑团刚到北京的时候,人们觉得稀罕,远远地围着,投以惊异不解的目光。但是,中国人对相扑的理解是很快的。力士们对观众在节骨眼儿上报以掌声和欢呼声甚为高兴。比如说,陪同记者团的中国翻译在上海比赛的最后一天竟能正确地说对所有的表演着数。一般的中国人也似乎满怀兴趣地对相扑进行了研究。这种心情不正是中国人想了解日本的心愿的体现吗?
    力士们也做得很出色,在表演场上非常卖力气。在北京比赛结束时,北富士说:“比真正比赛结束时还要累”,但离开赛场时却表现得精神饱满。力士们离开赛场到外边去的时候,在汽车里也向人们招手、鼓掌,为友谊而尽力。还有不少力士在参观的时候也不虚度时光,而是连连提出使记者也感逊色的尖锐问题,表现出想了解中国的热情。
    这虽然是与访问成功有关的原因,然而中国官民对相扑访华团的用心周到是惊人的。访华团一行所乘的小轿车和大轿车,总是在先导车的引导下直达目的地。对面开来的车也暂时停下来。访华团如乘地铁,则特地推迟发车时间,如到商店买东西,则电梯全为日本人专用。甚至上海最大的商店——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在十六日晚六点停业后,八点钟全体服务员又都来上班,为相扑团最后购买物品而重新开店。真是待若国宾。
    在上海受到的欢迎可以说也特别热烈。在上海表演的最后一天,当天的电视进行了实况转播,据说,大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上海市民(市区六百万人)看了电视。
    日本所特有的并且被认为是与外国最少有联系的相扑界与中国也有如此的血缘关系。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郭沫若曾为祝贺日中友好赋诗:“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峰连富士山。”今天,比河水更流长,比山峰更连绵的强劲洪大的人流已经将日本和中国连接起来了。 0ky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四月二十三日刊载该报记者戴维·博纳维亚二十二日发自北京的一篇报道,标题是《莫扎特和施特劳斯继乒乓之后在中国文化政策方面称雄》,副标题是《用音乐弥合东西方的隔阂》,摘要如下:
    中国在实现同西方国家文化关系正常化方面采取的最初步骤主要在音乐领域,这也许是因为音乐是抽象的东西,在政治上也无犯于人。
    在伦敦爱乐乐团上月来中国访问演出以后,维也纳乐团在北京体育馆为大批的听众演奏。这个体育馆就是美国和中国的运动员进行第一次乒乓比赛的地方。、
    整个情景有点象梦幻——身穿燕尾服的奥地利人为穿着蓝上衣或卡其军装、头戴有红星的帽子的中国人演奏了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能有什么东西——即使是施特劳斯和莫扎特的乐曲——使得贵族的维也纳和革命的中国之间的隔阂得到弥合吗?
    这个问题从中国听众的表情上难以找出答案。在演奏的大部分时间里,多数人是毫无表情,这可能是表明欣赏出了神,也可能是表明无动于衷。
    显然,没有一个爱听音乐的人不会发现一支小夜曲迷人或不会对施特劳斯的华尔兹舞曲感到完全厌烦的,而且这些听众里一定有许多受过西方音乐训练的中国职业音乐家。
    一位中国钢琴家有一个晚上参加了这个管弦乐团,一起演奏了中国的现代作品《黄河》协奏曲,奥地利音乐家们演奏这一节目,是上一天接到通知的,只作了一次预演。
    中国人没有在演出结束后报以长时间的鼓掌的习惯。因此,当要求再演奏一次的时候,大概因为那是西方国家的习惯,而中国人予以顺从。
    由于大厅巨大而显得矮小的奥地利管弦乐团是在一块绿色地毯上演奏的。在整个演出时间里,都有听众陆续来到大厅。体育馆的音响设备非常好,因此这种情况几乎并不干扰音乐声,但是若是在另外一个大会堂演出,就可能使演奏者感到心烦·
    在为访问演出者们举行的宴会上,一位负责文化事务的中国官员感谢这个管弦乐团演奏了「奥地利古典音乐」。这番话把一种奇特的民族因素引人到了音乐欣赏方面来了,在西方国家里,通常是把它看作是欧洲整个文化的一部分的。
    看来这是了解中国官方对于现在所进行的文化交流的想法的一部分钥匙。他们认为,这是促进国与国之间(主要在双边基础上)的友好关系的一种工具。 0ky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香港《广角镜》月刊一月十六日一期译载日本气象厅图书课根本顺吉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气候变异对粮产的影响》,摘要如下:“厄尼诺现象”南美洲西岸秘鲁海面的渔场,常常发生一种叫做“厄尼诺”的“海洋变异”的现象。
    秘鲁海是世界最大的渔场之一,但是每隔六、七年就有一次来自寒流系的鱼类——鳀鱼大量死亡的事件发生。海面上浮出无数死了的鳀鱼。这一事件多数发生在十二月的圣诞前后到第二年的二月期间,当地人称之为“厄尼诺”,意指“圣子”。
    海面浮出的大量死鱼腐烂后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海雾混在一起长期凝聚不散,航行过这一海域的船只,因为遭到这股气体的腐蚀,呈现黑色。这种现象称为“加里约·宾达”现象。“加里约·宾达”是秘鲁首都以西一处港口的名字。
    另一方面因为鱼群死亡,海鸟也会大量饿死。一九六五年发生“厄尼诺现象”时,附近的一千六百万只海鸟饿死到只剩四百万只。海鸟减少后,秘鲁等国农民依赖海鸟粪作肥料的来源剧降,农业生产也受到破坏。这种生态循环上的互相影响往往越来越大。
    据专家们指出,“厄尼诺”是沿着南美洲西岸北上的寒流——“秘鲁寒流”逐渐减弱而造成的。
    一九七二年五月到六月就产生了一次“厄尼诺现象”,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八月。这次来得较晚,也许是另一种海洋变异,但是外国电讯报道时都称之为“厄尼诺现象”。
    这种不时光顾的海洋变异使一九七二年秘鲁的鱼粉产量大大降低,从每月生产量三十一万吨减到三万三千吨,到了后来完全停止生产。去年大旱的原因一九七二年东南亚发生的大旱,与南半球的海洋变异大有关系。南半球的气候发生变化,会产生一种“南方振动”现象。英国的气象专家澳尔克也有同样的指出。之后,荷兰的气象专家贝尔拉凯曾加以分析,认为不能排除两者互为因果的关系。例如南太平洋的高气压势力一强大,印度洋的高气压就转弱。相反,印度洋的高气压一强,南太平洋的高气压就转弱了。
    “厄尼诺现象”显然是南太平洋高气压转弱时产生的,由于“南方振动”的影响,印度洋方面的气压就相对的转高,东南亚一带受印度洋气候影响较大,就会产生异常的现象,据世界气象专家调查:
    今年阿拉伯海的西南季候风特别强劲,平常平均为每秒五——六米的季候风、今年增强到每秒十米,为此,日本方面向阿拉伯海航行的船只和航海、海湾工作人员都遭遇到不少困难。
    一九七二年十月,东南亚方面形成了大旱,这可以从高气压圈的形成来解释。今年(按指一九七二年)夏季,东南亚气温纪录异常高亢,持续数月缺雨,地面黄沙飞舞,连飞机的起降都遭遇困难,香蕉、椰子大量枯死,印尼粮食和食水不足更为显著。一片大旱的灾象越来越显著。东南亚本来是热带的森林区,植物、粮食和水都很丰富,但是这一场大旱造成了严重的水源干涸和粮食失收,从新几内亚巴布亚到印尼更是旱魃肆虐。以巴布亚为例,有二十到二十五万的土著民族饥饿,八万人濒于饿死。澳洲政府不得不用军用飞机急运粮食到新几内亚救灾。
    一九七二年是海洋上先发生变异再影响赤道地带的气候变化的一年,终于发生了长期的干旱。一九七一年秋天非洲肯尼亚等国的大旱也是气候的变异造成的。
    人口学家从现在的人口增长率,推算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将增加到七十亿人左右,这无论从自然的、人为的各项条件来看,都是不能容许的。要养活这样多的人口,须要现在的粮食数量的三倍。
    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丛林地带,目前正在大举烧山开发旱田以供农耕,但如此下去,大片丛林被破坏后,热带的自然气候也将受到恶劣影响。例如巴西政府开发亚马孙流域就碰到问题。这里原来是处女地,进入亚马孙河的拓荒者缺乏丰富的农业管理知识,他们随便砍伐树木就地烧掉,种植咖啡后不重视施肥和管理,结果不到四、五年,整块开拓的土地就变了质,再也不能生长丰富的农作物。这时拓荒者便转移到别处的土地,这样开发的结果,亚马孙流域南部广袤的原始森林,便彻底破坏了。
    西德波恩大学教授布罗恩指出,烧毁自然植物造成的大气污染比家庭和工厂使用燃料造成的空气污染大十倍。布罗恩是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人,他为此写了论文和专书,不少大学采纳了他的理论。“不注意造成的自然改变”工业发达国家盲目发展经济,忽视环境卫生,结果自食苦果,如日本就是。
    由于大量化学燃料的消耗,今天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空前增加。美国学者称这种现象是“不注意造成的自然改变”。
    象这类自然改变对于人类将来会有哪些不良影响,一时难以断定。例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影响气候的变化。气温由于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而增加了,天气变暖了,大气就会失去平衡而造成不同的后果。
    “不注意造成的自然改变”有人归咎于民众自己造成的,也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人员应当负责。
    由于科技人员造成的自然改变,阿斯旺水坝是一个例子。
    这座大型水坝是一九六○年苏联援助埃及建筑的。水坝的工程很大,可以灌溉大量的农田,也可以发电,但是水坝筑成后,却产生了各种预料不到的事情。
    第一,作为尼罗河营养之源的泥土,由于被水坝背后的纳赛尔人工湖吸去,固然减少了这条以泛滥而著名的河流的为害,但是尼罗河口的三角地带却因缺乏泥土而开始遭到海岸线的浸蚀。
    第二,地中海东部的浮游生物减少了二分之一,以此为饵的鳁鱼(沙丁鱼)的渔获量急剧减少。
    第三,尼罗河减少了泛滥之后,沿河的土壤中的盐碱流失不掉,含盐份增加,农作物收成减少。
    第四,由于灌溉用渠道延长,水中不洁物和寄生虫等随着河水散布开去,但又对消毒卫生工作忽视,造成疾病蔓延,农民的健康恶化的后果。
    最出乎意料的是,水坝后面的大水库纳赛尔人工湖,一面经过浸透,一面经过蒸发,使湖水的消失量比原设计的消失量多两倍以上。这一来,与筑阿斯旺水坝工程时原来设想的如何改造自然,加速促进埃及工业化等等,都难于实现,陷于进退维谷的僵局。
    这一事实值得科学家加以注视。阿斯旺水坝被认为是埃及走向工业化的关键工程,是在苏联的一手技术援助下兴筑的,但是它的工业化计划并未达到,却在其他方面引起了反效果。这对先进国家从事地区开发和援助计划是一个应该重视的例子。
    苏联自己也曾改造流入北极海的三条河流——叶尼赛河、鄂毕河和伯朝拉河,使之回流不入海而灌溉中亚细亚的缺水地带,但因河流倒流的结果,气象发生了变化,影响了农业,在当地农民反对下,只能截流一部分的回流河水。
    不考虑保护资源,培养资源,只知盲目取用,无限度的浪费,终有一天资源会枯竭。
    地球的全部资源,拿太阳能来换算,不过太阳四天的日照而已,如果人类不珍视自己的环境和资源,就只有加速没落。
    气候变异会影响农业,人类的盲目生产和其他手段会影响气候,这是循环相应的现象,有人礼赞古代的生产形态,一切复古,以避免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灾难,这是舍本逐末的办法,难道要把数千年的文明、科技统统抛之九霄云外吗?其实只要人类意识到这种危机,集中知识和智慧,采取真诚合作,是能够让我们的地球再繁荣几十万年的。 0ky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