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一些人总是把浮夸风的脏水泼在毛主席身上,今天,我们来讲讲浮夸风究竟是怎么来的。
在讲之前,先跟大家交待一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文不讲那个权威人物的姓名。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大家一查便知。
那么,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中,谁是搞浮夸、说大话的第一人、第一事呢?
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时任河南省委第二书记的吴芝圃提出了全国最为激进的惊人口号:一年实现“四、五、八”(黄河以北粮食亩产400斤、以南亩产500斤,淮河长江以南亩产800斤)。吴芝圃还承诺说:“河南一年就能够实现‘四化’,四年可变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
对于吴芝圃的承诺,毛主席半信半疑。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吴芝圃说:“你是马列主义,我是右倾机会主义。”会后毛主席还评价吴芝圃说:“试试看,这种人表面上‘左’,实际上是形‘左’实右,缺乏经验,不深入群众。”
1958年8月,吴芝圃升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这年8月6日,毛主席来到河南视察,在吴芝圃的陪同下,视察了新乡县七里营的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在公社的大门前,毛主席仔细看着门口挂着的“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兴致勃勃地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公社的特点,一曰大,二曰公。”
不久后,毛主席的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河南省也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不到一个月,全省农村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省里原来的49000个农业合作社,合并建成了1242个人民公社。
此时,吴芝圃的头脑越来越热,他在1958年秋天的省委扩大会议上说:“过去人们说巧媳妇做不成无米粥,现在巧媳妇就能做出无米粥!”
省委第一书记头脑发热,下面的人自然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在嵖岈山人民公社坐阵的遂平县委副书记赵光,将一块亩产四、五百斤的小麦,虚报成3200斤,西平县城关公社更是出现了亩产小麦7320斤的汇报。
对此,毛主席根本就不相信,他特意叮嘱《人民日报》总编吴冷西,再三强调河南省的事情不要登报,不要登报,不要登报。
然而,河南省的事情继《河南日报》后,不但登上了《人民日报》,还发了号外。
一夜之间,各省市的日报相继出现亩产几千上万斤的报道,对此《人民日报》也大登特登。于是,浮夸风愈刮愈大,愈演愈烈。
可以说,如果《人民日报》总编吴冷西按照毛主席的要求对河南省的事情进行冷处理,浮夸风是很难刮起来的。
当然,这也不能怪吴冷西,如果不是主管宣传口的权威人物要他这么做,就是借他一百个胆,他也不敢这样做。
吴冷西为何置毛主席的千叮万嘱于不顾?
因为毛主席当时已经退居二线了,吴冷西当然要听从一线权威人物的指示。
毛主席当时在干啥?
1958年,苏联要跟中国组建联合舰队,要在中国建长波电台,还有炮击金门等,这些大事大家都知道吧。
没错,毛主席当年要处理的都是关乎国家独立和民族自主的大事,他分身乏术,所以才把国内的事情交给当时的一线。
反思历史是可以的,但不能举着反思的幌子去纂改历史。改正错误也是可以的,但不能把自己的错误栽赃到毛主席的头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