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者
熊成帅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本科生
莫慧娟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本科生
金 恬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
摄影
熊成帅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本科生
金 恬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
今年三月,我们找到了十位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同学,询问他们:“中国计算机的研发从哪一年开始?”。和我们预想的结果大致一样,一半同学说自己不知道,而给出时间的同学,没有一位回答正确。
同学们大多对计算机研发的开始时间毫无印象。一位同学一脸吃惊地反问我们,中国计算机不是从美国传过来的吗?
这正是徐祖哲所忧心的——中国计算机自主研发的历史,正在被遗忘。
为此,这位1941年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埋头中国计算机历史的资料整理和研究。从2003年开始,他耗时十二年,访谈近500多位创业前辈及其家属、同事、学生,搜集到5000多张历史图片,查阅大量档案,写成《溯源中国计算机》。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王洪喆也一直研究中国计算机史,他对我们说,“徐祖哲老先生,是国内在这方面掌握一手资料最全的人。”
会议后的交锋
一次会议后,徐祖哲碰到了时任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的主任。这位主任是徐祖哲多年前的同学。当时,正值中国互联网产业崛起,开始大规模盈利时期。
得知徐祖哲正在研究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主任直言不讳,对徐祖哲说:“按你的能耐,随便搞个东西,也能挣点钱。你搞这个东西(计算机历史研究)有什么意思?你研究的计算机,都已经落后,已经被淘汰了。”
虽然知道主任是好心,但徐祖哲听到这话,还是来了气。研究中国计算机历史,当然有重要意义,并非几句话可以简单概括。
徐祖哲没有直接怼这位主任,他反问主任道:“你知道卡斯特罗为什么是少校吗?”
主任没有接话。徐祖哲接着说:“我告诉你吧。西方国家认为,只有到本国或者外国知名军事院校,读过世界战争史的人,才有资格做将军。卡斯特罗虽是国家元首,但他没功夫去读书了,所以不能做将军。”
主任也来了气,揶揄徐祖哲说:“我又不当将军,我读世界战争史干什么?”
徐祖哲说:“你是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的主任,你要研究产业政策。你不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你搞什么技术政策研究?”
主任脸涨红了,被他噎得说不出话来。
徐祖哲并非不知道互联网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并非没有看到其中存在巨大盈利空间,只是,在他看来,计算机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计算机自主研发的历史,需要有人研究。
徐祖哲参加了中国计算机的早期研发,他深知,在中国计算机自主研发的历史中,蕴藏着许多经验和教训。而这些经验和教训,一直没有得到总结。
他也深知,中国计算机自主研发的历史,本是中国当代科技史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但是,相关学术研究,一直没有归纳梳理,公开出版。
2003年,他决心要打破这种局面。
十二年后,他只身一人,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举行了厚重的奠基礼。
534页、48万字、包括476幅历史图片的《溯源中国计算机》一书,注定成为这一领域不可替代的经典文献。此后的学者,都必须从徐祖哲的这本书出发。
十二年的计算机溯源
2003年,徐祖哲退休了。
这一年,也是哈军工(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建校50周年。学校邀请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参加,其中包括一位名叫康鹏的老科学家,他是徐祖哲曾经在哈军工的老师。
康鹏是一位传奇人物。1962年,康鹏发明了“康鹏电路”,获得国家发明奖,证书由毛泽东专门题字,聂荣臻签发。1964年,康鹏作为副组长,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441-B,轰动中国计算机界。这时,他只有25岁。
在哈军工校庆会上,康鹏提起50多年前由毛泽东题字的国家最高发明金奖证书,他说,这个证书一直没有发到他的手里。时过境迁,与会者大多忘记了这个最高发明奖,很多人不相信还有毛泽东题字的证书。
徐祖哲想为曾经的老师,找到这个这个证书。
与此同时,他意识到,当年做出巨大贡献的计算机科学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徐祖哲说:“计算机这个行业,它分属多个部门,最后哪个部门也不能把发展历史归拢起来。”
他下定决心,要为中国计算机自主研发事业写一部史书。
徐祖哲长期从事计算机研发,他对计算机研发历史很熟悉,也认识一部分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这为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便利。
然而,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一些科学家已经离世,大部分科学家都没有公开的消息。由于早期计算机研究具有高度保密性,一些档案资料长期不为人所知。一些科学家的保密意识依然很强,不愿意讲述具体的历史细节。同时,很多计算机原件,都因为更新换代而销毁了。
徐祖哲的研究始终面临巨大的困难。
从此,徐祖哲奔波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石家庄等城市,寻访计算机科学家。他多次进入中央档案馆,成为国家图书馆、北大校史馆、清华校史馆、北邮档案馆…… 等档案资料单位的常客。
读报、看科技史书籍、复印档案、访谈、整理材料、写作…… 成为了他的生活常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仅仅是为了寻找康鹏的证书,徐祖哲就先后走访了科学技术部的奖励办、政策研究室、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火炬中心等单位,寻访了《科技日报》日报汤东宁副社长、科技部档案处周玉建处长、常虹处长等人。直到五年后,2007年2月,徐祖哲终于在中央档案馆,找到了给康鹏授奖时的评审材料档案。2月27—28日,徐祖哲将这份档案抄录带出。
《溯源中国计算机》一书文风洗练,字里行间少带感情。但在记述找到这份档案时,徐祖哲动情地写到:“轻轻打开档案袋,沉睡多年的材料让人感觉时光又回到了40年前。”
这样曲折的寻访经历,并非在少数。
何育辽是上海的科学家,他负责带队研制J-501计算机。1962年,在一次报告会后,何育辽十分兴奋,脑瘤突然破裂,不幸牺牲。后来,这一计算机如期研制完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了大量成功的计算。
徐祖哲要寻找何育辽的资料,首先要找到何育辽的家人。但是,何育辽牺牲时,他的儿子只有九岁。四十多年过去,茫茫人海,人迹难寻。徐祖哲先找到了复旦大学,在复旦大学的帮助下,在上海找了半年,才找到了何育辽的后代。
“找人是非常难的事情。”徐祖哲说。
他找了十二年。
共和国早年的阳光气息
2015年,徐祖哲接受《大众日报》记者采访。徐祖哲在中科院的一棵松树旁,就地坐下,与记者侃侃而谈,没有一点架子。
不久前,北大马会希望采访徐祖哲。老先生听说后,当即来到北大,与我们聊了三个小时。其间有问必答,对各种问题详加说明,临走时,一再叮嘱,如有疑问,随时询问。
1966年,徐祖哲成为中国第一部自动计费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发者之一;70年代,他参与了载波、微波二项国家通信项目的试验工程;90年代,他代表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为“火炬计划”组建信息网络,并到全国各地进行宣传,跑遍了全国28个开发区,编辑一千多万字的文字材料,受到科技部表彰。
但徐祖哲先生认为,自己并不算是中国计算机研发的先驱者。“我不算是先驱者,在我之前,中国已经有一千人左右在从事计算机研发工作,他们才是先驱。”
《溯源中国计算机》一书中,需要记录一些重大项目的科研人员名单。在记录这些名单时,“徐祖哲”三个字往往排在了最后面。
老先生待人接物的风格,在不经意间,总透露着共和国早年的阳光气息。
1959年,徐祖哲考入邮电科学技术大学,学习通信自动控制专业。他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内容量很大。“专业课程我班可能是全校最重的。”
但他几乎没有心情压抑或焦虑的感受。学校教育很重视体育运动,徐祖哲加入了航模队和航海队,在颐和园、龙潭湖、昆明湖多次训练和竞赛。他说:“那时候,虽然伙食水平不高,但所有同学,随时跑三千米没问题。”
班上的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阳光。一次元旦放假,徐祖哲从家里回校后,“发现被子、床单都已拆洗干净,原来是与我相邻的这位同学将床铺弄脏,同室的男生立即动手清洗干净。”五十多年后回忆起来,徐祖哲依然对当时的同学饱含深情。
徐祖哲出生书香门第,他的外祖父,是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大学期间,他的许多同学是工农兵出生。但徐祖哲与他们相处非常愉快,这也培养了他亲切待人的风格。
他说,当时大学里的农村学生非常多,但是“包括干部子弟,生活没有什么差别,大家精力都在学习上。”“那时候提倡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同学们都是学习好、身体好、体育好。”
1964年大学毕业后,他被派到哈军工参与计算机研发。在这里,他和工人一起“采购元件,焊电路板,穿磁芯”。为了制作容纳计算机的木箱,“我们量好尺寸,在长春邮电部的工厂把木箱做好,把木箱一片一片捆好,运到哈尔滨,再请工人把木箱钉起来,把机器装到里面,运回哈军工。”作为科学家,徐祖哲和他的同事们,不仅要在研究室里计算和研发,还常常在工厂工作,与工人一起制造各种零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科学家和工人的关系都非常融洽。”
无论是行文风格,说话语气,还是待人接物的习惯,对待工作的态度,徐祖哲先生,处处流露着共和国的朴实、刚毅和亲切之风。
参考文献
《溯源中国计算机》,徐祖哲著,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目穿长路》,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
《徐祖哲回忆56年前“任性”经历:糊里糊涂上北邮》,来源:http://edunews.bbn.com.cn/2015-01/29/content_14679200_2.htm
《徐祖哲:追溯“数字大道”的探路英雄》,载于《大众日报》,来源: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50529/Articel09006MT.htm
《康鹏和中国首台晶体管计算机》,载于《光明日报》,http://www.gmw.cn/01gmrb/2008-02/13/content_733364.htm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起步的》,新华网,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it/2004-11/10/content_2197931.htm
《新世纪计算机教材的历史责任》,载于《光明日报》,来源:http://www.gmw.cn/01gmrb/2006-05/16/content_417503.htm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