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和创新发展,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崭新理论观点,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与强大生命力在中国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
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艰苦探索,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新的发展。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特别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构想,这就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奠定了根本的思想理论基础。对于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用两个“伟大飞跃”来概括,第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二个是“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历史表明,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其中,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科学的总体性概括,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表明,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回答了当代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回答了进入21世纪的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也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焕发蓬勃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00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关键在于守正创新,既能够继承前人,又能够不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回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从而不断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二、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是理论创新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弄清的前提性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这就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还要不断反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初心使命,即如何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不断创造性地发展、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而能否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和践行党的性质宗旨这一根本问题至关重要,如果搞不清这个根本问题,就可能犯颠覆性错误。苏联为什么解体?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在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下迷失了方向,背离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指明的方向。
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他们的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乃至全人类求得彻底解放的学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只是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质。当我们联系具体时代和不同现实问题时,就会发现,仅仅这样讲显然是不够的。这就是说,要想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必须以变化了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为依据,在结合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来思考。
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具体情况来回答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晚年时,一些赶时髦的德国和法国青年声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机械地理解和照搬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却无法解决现实问题。面对这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做法,马克思只能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表明,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对于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已经存在不同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那种脱离具体实际的、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反而会妨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后来也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究竟应当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正是围绕着对这一问题的不断探索,毛泽东逐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毛泽东曾经讲过,他读《共产党宣言》不下100遍,就取它四个字“阶级斗争”,并老老实实地去研究中国实际的阶级斗争。正是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深入调查研究,毛泽东逐步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性质、主要任务,找到了根本道路、依靠力量、战略策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提出:“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只有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解决革命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而是香的马克思主义、活的马克思主义,是广受欢迎的,要大力发扬光大;反之,那种把理论与实际割裂开来的、教条主义的、本本主义的、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假的马克思主义,因而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死的马克思主义,是广受批评的,要坚决反对、力求避免。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理论和实践探索、付出沉重代价才悟出的一条真理。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大问题。他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所以,解放思想,首先就要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敢于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创新认识马克思主义。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议论。有人说,我们党从建党之初就确定了革命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怎么能说我们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不清楚?实际上,邓小平这样说,不是说我们不清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质和道理,而是指不清楚社会主义的具体性质、实践路径,特别是不清楚在革命胜利后,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搞社会主义,怎样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由于没有弄清楚这个根本问题,在实践上也就没有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方法,走了不少弯路。不仅我们如此,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如此。邓小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发展,毛泽东思想也要发展,否则就会僵化。脱离实际问题来谈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而空谈是要误国的。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进行深刻反思而得出的结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由此来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适合本国特点和时代要求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通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这一点,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很多正面的例子。比如,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由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同样,也有不少反面的例子值得记取。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多次出现的“左”倾或右倾错误思想,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等,都是由于脱离实际,片面地、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所造成的后果,都曾经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不仅要学会全面认识,还要学会联系实际、正确运用,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源头活水、常讲常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任何理论相比所具有的突出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深入思考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他说:“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之所以要强调大力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因为任何思想理论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地域适用性和历史局限性,即使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无法避免。因此,对于前人的思想,都要历史地看待,不能盲目照搬。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在于学习其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能照抄照搬。那种无视特定历史条件、不加思考的拿来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主义,是一种懒汉作风,常常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阻碍我们事业的发展,甚至会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名誉。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阶段,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照搬原有的理论是不行的,而必须不断思考和研究具体实际,才能真正回答这些时代之问,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从而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三、坚持“两个结合”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
100多年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方法,其中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两个结合”,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关于第一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去我们讲得较多,需要继续坚持;关于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的提法,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前者逻辑地包含后者,因为中国具体实际中也包含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但把后者突出出来,性质就不同了,表明历史、文化在理论创新中有重大作用,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这是对创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大发展,需要我们下功夫研究。“两个结合”方法实际上包含四个要素,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三者的结合。所以,要用好“两个结合”方法来推进理论创新就需要在这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又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所以,要真正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有科学的态度,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是要老老实实读原著、悟原理,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
一方面,要通过阅读经典原著,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要防止对经典著作中基本理论理解的片面性和教条性。比如读《共产党宣言》,以往我们总是将重点放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基本理论上。实际上,《共产党宣言》中还有很多其他重要思想,如其中有关于革命胜利后新社会建设的思想,包括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发展义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也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思想,包括社会基本矛盾、发展阶段以及现代化、城市化、经济全球化等思想;还有共产党建设的思想,包括党的性质、纲领、战略策略等思想。我们今天讲的“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思想源头都在《共产党宣言》里。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应当重点学习。所以我们要全面掌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切不可犯片面性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另一方面,要紧紧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能盲目学,为学习而学习,搞形式主义。更不能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阻碍甚至反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党的具体任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应时而变,突出重点,服务大局。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专门提出了我们今天需要重点学习的九个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人民民主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社会建设的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这九个方面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一直存在而过去我们研究不够的思想,今天需要我们重点学习研究。只有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才能更好地用其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同时,要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尤其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很多,由于历史原因,它们所针对的问题也很不相同,所以其中的具体思想观点都具有历史的特点,但所蕴含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是要掌握这些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说到底就是坚持人民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这一世界观来分析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等问题就形成了一系列基本观点,包括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人民是历史主体的观点,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坚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反对各种唯心史观;坚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反对所谓资本主义永恒论;等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运用到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之中所形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只有把握这些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
第二,要在了解具体实际上下功夫。了解具体实际,既要依靠广泛直接的调查研究,也要依靠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全面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基础上,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全方位认识现实情况。
调查研究是了解实际的最重要方法。调查研究就是要 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全面客观的了解和分析,在社会工作中,还要特别注意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共产党人一贯注重在调查研究中了解中国国情。毛泽东正是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才真正认识到中国社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得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这一科学结论,为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前提条件。邓小平也经过大量调查,掌握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等特点,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打下了基础。习近平同样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并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脱贫攻坚、强军战略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就不会有这些新的重要思想的诞生。中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多,包括发展不平衡、相对贫困、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等,这都要求我们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创新理论,推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调查研究要科学进行,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要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善于从世界大势中认识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和发展趋向。从“两个大局”即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稳步推进的大局来看,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今后几十年间,中国将逐步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化,从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转变,在国际舞台上从弱话语权向强话语权转变,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转变,等等。这些转变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当前和未来若干年世界格局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东升西降”,也就是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在上升,而旧的资本主义文明在下降。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过程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方可正确把握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坐标,顺应时代潮流,应对各种挑战,提出新的思路。当然,这是就中国总体发展实际而言的,就具体问题的研究来说,也要注重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势,这样方可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三,要在掌握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怎样才能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都对此作过深入阐述,并且都为我们树立了学习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从未间断过,他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从二十四史到《资治通鉴》等典籍,毛泽东都反复阅读并研究过,在他的著作和文献中,无不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素养。习近平特别强调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为我们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而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又会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这里所说的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不是要简单地恢复中华传统文化,而是要建立一套能够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现代文化体系,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广泛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这一思想文化体系不仅在中国是先进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应当是先进的、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包括中华民族5000年来形成的优秀的哲学思想、治国思想、伦理思想、生态思想等。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惟邦本”“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妇孺皆知,而且在世界上也有广泛影响。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这些文化资源的作用。
第四,要在“结合”上下功夫。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把这几个方面结合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能盲目“嫁接”,而必须找到正确的“结合点”,即所选择和运用的基本原理要适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也要适合中国人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心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备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这样的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中国亿万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当然,我们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因为没有找准“结合点”,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致使革命和建设事业严重受挫的教训。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多。所以,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在多方面下功夫,既要学好理论,掌握好实际情况,打下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还要把这些要素结合好,灵活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学懂、悟透、用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四、善于把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实践创新
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可以看出,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交相辉映、相互促进的历史。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别是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我们党都特别重视理论的学习和创新,并由此推动实践的创新发展。
历史表明,创新通常包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理论创新主要解决的是干事创业的思路和理论逻辑问题,实践创新解决的则是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的问题即具体的操作问题,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共同服务于事业发展的需要。
理论创新是前提,决定着实践创新的方向和程度。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创新首先需要解放思想。通常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一转天地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思想解放不是异想天开,理论创新不是标新立异。我们讲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就是强调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创新,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不论是在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都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编辑、出版、发行、教育和普及等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十分注重基本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党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崭新理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我们党的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分不开。当今世界,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还不多见。
实践创新是目的,既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深化,也检验和发展着理论创新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改变世界的学说,即关于社会实践的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哲学,是指导我们推进实践创新的指南。比如,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章至第四章中,实际上蕴含着一个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体系框架,为我们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提供了系统的实践逻辑、工作步骤和工作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告诉我们,要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一个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先进的政党即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科学的组织机制、严密的组织纪律、周详的行动纲领(包括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符合实际的战略步骤以及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事实上,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或其他重要会议所制定的实践方案,都明确指出了我们工作的任务目标、战略步骤、主要途径、依靠力量、政策措施等,这些都是我们党用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的具体范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100多年的历史证明,我们党的理论发展总是与实践探索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新问题、新挑战,这些都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从而不断实现理论上的突破,而理论的突破又极大地推动了实践的创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也是我们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总规律和总方法。
推动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的转化,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在我国学术界和其他领域,曾经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就是以为马克思主义用处不大,甚至算不上真正的学问,由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面,一度存在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特别是在高校、党校等建立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研究机构,加强对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从根本上扭转了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局面。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重要性的认识,仍然需要进一步增强和深化。实际上,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挥了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的历史也充分证明,真正对中国社会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理论。一种理论是否具有优越性,主要看它是否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是否能够培养出历史人物,是否能够形成先进文化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培养了毛泽东、邓小平等一大批历史巨人和成千上万的优秀中华儿女,而且经过100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典藏体系和中国现代文化体系,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所以,我们应当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使命感。在理论创新问题上,常常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即以为理论创新是党的领导人以及政治家、理论家的事情,与我们每个普通人关系不大,由此忽视普通群众的理论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实际上,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才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体。毫无疑问,我们党的领导人以及政治家、理论家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发挥着带头和引领的作用,但其创新的源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在实践中形成的新观念、新经验、新方法。离开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百年创新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不仅仅是我们党的领袖个人的思想,而是以他们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的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我们每一位同志特别是理论工作者都应当懂得这个道理,并积极参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特别是要善于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上升到思想和理论的高度,提炼出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不断为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增砖添瓦。
三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系统研究。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具有实践性,但以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理解比较空泛。例如,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已经有很长时间,但似乎总是停留在抽象的实践概念和实践逻辑的起点上,在深入总结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丰富内容和逻辑体系上成果还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特别是对其中的实践主体、领导力量、实践纲领、实践路径、战略策略、工作方法等的深入研究。今天,我们要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特别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创新史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深化对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全方位认识,以便更加充分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指导作用,不断焕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活力。
(作者:杨金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8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