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口号是“政治宣传者表达其政治主张、意图及行动方案张贴的一些简洁明了、短小精悍的纲领性词句”。在信息社会,政治口号更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迅捷、无边界传播,突破了张贴、呼喊等传统宣传方式的时空局限,加之政治口号言简意赅的内容和简洁明了的话语特点,可使政治宣传者的政治理念和意图迅速“武装”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随即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反过来讲,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话语形式,政治口号是政治宣传者政治理念、话语体系嬗变乃至时代主题变迁的“标志性符号”。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其领导人虽然对五四纪念给予高度重视,但更多表现为个人的自主参与。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尚小、“党团工作未能分化”、“党没有注意予团的工作斗争以帮助,甚有些妨害团的工作”等原因,再加上国民党的恐怖政策、围剿封锁,中国共产党“很少做出青年运动成绩”,很难开展公开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五四纪念活动。中共中央层级的、作为政治仪式的五四纪念活动是从1939年开始的。在1939年“五四青年节”,毛泽东做了题为“青年运动的方向”讲话,将引领青年运动的方向凝练为“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口号。引领青年运动方向成为此后五四纪念文本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以往对五四纪念文本的研究主要包括五四纪念与五四诠释、五四纪念与话语建构(意识形态塑造)、五四纪念与五四精神等,很少有人关注“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本文拟在梳理中国共产党各时期领导人五四纪念讲话和其机关报五四社论等文本的基础上,呈现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的演变,总结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做好党的青年工作和研究党的青年运动历史提供借鉴。
特别说明一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下简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下简称“新时代”)。从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变迁来看,学界的基本共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革命话语”年代。“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具体内容同是“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鉴于以上原因,本文从话语研究的范式出发,以话语体系的特点为基本依据,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放在一起来分析。
一、革命话语:“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为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体现了鲜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特征与话语逻辑。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政治地位、中心任务和革命目标的变化,“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能指”虽然相同,但其“所指”则有明显的差异。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双重意蕴
与其说五四纪念赋予了五四运动“民众动员”的意义,不如说“民众动员”是五四运动的原生内容。五四运动之前,李大钊就主张“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1920年五一劳动节,《新青年》出版“劳动节纪念号”,李大钊、陈独秀均著文呼吁劳工觉醒,宣传“劳工神圣”,促进了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结合。1920年5月前后,五四运动发展到“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两股力量相结合的阶段”;在李大钊的支持下,觉悟社、少年中国学会等先进团体主张“改造联合”,喊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五四纪念和全面抗战爆发前的青年工作一开始就继承了“民众动员”这一五四运动的政治遗产。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工作实践中,学生青年既是“动员民众”的实施主体,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工作的主要对象。比如,1925年1月,“对于青年运动之议决案”,一方面要求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青年学生中开展“长期的宣传”“引导他们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另一方面指出,“学生运动的最要的目的,是怎样使学生能与工人农民运动结合起来,使他们到工人农民群众中宣传和帮助他们组织”。1926年,“对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决议案”指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要指导和发展学生运动,以帮助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1936年5月7日,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号召全国学生青年“站在民族解放的前线”“到民间去”,宣传、组织、武装民众。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从五四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史来看,学生青年构成五四运动的主体和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从当时中国现实来看,在工人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动员其参加共产主义革命,不能不考虑到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固有难度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组成结构和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实要求,使“动员民众”的任务自然落在学生青年身上。在很长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五四纪念文本中的“青年”大多时候并不是泛指,而是特指“学生青年”(知识分子青年)。
1939年5月4日,适逢五四运动爆发20周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大会,毛泽东亲临会场讲话。毛泽东指出,延安青年本身不但是团结的,而且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这应该是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分析说,全国知识青年在五四运动中虽然“起了先锋队的作用”,且数十年来已成为一个很大的知识分子群和青年学生群,但并不是中国革命的主力,主力是工农大众。毛泽东强调:“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是判断青年是否革命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毛泽东一再重申,“工农大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目的在强调“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必要性。由此,“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成为知识青年参加革命的唯一途径和标签。很显然,“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为引领青年运动的方向,目的是号召青年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在1939年五四青年节,毛泽东讲话的对象主要是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按照毛泽东的阶级划分理论,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都应“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1939年,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并不是一个阶级或阶层。但是从他们的家庭出身看,从他们的生活条件看,从他们的政治立场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的。”毛泽东还指出,“知识分子在其未和群众的革命斗争打成一片,在其未下决心为群众利益服务并与群众相结合的时候,往往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他们的思想往往是空虚的,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动摇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到了革命的紧急关头,就会脱离革命队伍,采取消极态度;其中少数人,就会变成革命的敌人”。但毛泽东同时看到,中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是一支几百万人的军队,“这支几百万人的军队,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方面军,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毛泽东还说,包括学生青年、知识青年在内的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很好的同盟者”,必须争取和保护——“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为克服二者的矛盾,必须鼓励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使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的工农群众化,同时实现起来”。
革命语境中的“与工农相结合”具有双重意蕴:一方面,鼓励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把占全国人口90%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帮助工农干部知识分子化。另一方面,工人和农民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其政治上的先进性和革命上的坚定性是不容置疑的。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为引领青年运动的方向,实质是一种判定青年政治取向的重要标准,其目的是让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与工农群众一起参加革命斗争,学习工农群众彻底的革命性,克服自身的弱点,实现知识分子工农化。而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主要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并未提到知识分子的动摇性问题。“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运动的历史总结和时代发展,又是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知识分子的宣传团体”转型为“群众的行动的政党”的见证与写照。
“文本除了其表相化的意涵外,还有其隐而不显的指涉内涵;文本分析的主要目的便是揭露这样的内涵,也就是产生此文本的社会情境。”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作为“袖珍版”的五四纪念文本,同样如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一方面承担引领青年动员组织工农群众革命到底的政治动员功能;另一方面具有引领青年向工农群众学习、克服自身弱点的政治教育功能。前者是“表相化”的,后者是“隐而不显”的,二者都与当时的“社会情境”相关,但二者最终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号召青年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所指”变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意识”“革命话语”“革命经验”体现出强大的惯性,但“革命”的语义不断扩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单纯指“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暴烈的行动”(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革命既指“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革命”,还指包括“经济战线上的革命”、技术革命在内的生产力革命等。在这样一种历史语境中,总体来讲,“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目的是将青年培养成“又红又专”的建设者。
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是1949年五四纪念的一个显著特点。广大知识青年既要“贡献给这一空前伟大的民主革命”,更要献身“建设一个伟大新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五四纪念文本来看,此时“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主体仍然主要指知识青年与学生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为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既具有动员青年参加生产实践建设新中国的主旨,又具有改造知识青年世界观的意蕴。新中国成立前夕,“建设一个伟大新中国”,这个新的历史使命正降临到全国知识分子的身上。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要为建设新中国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法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实现世界观的改造。何家槐指出,全国范围内的胜利指日可待,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责任更加重大;所有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不但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要与工农兵相结合,“把我们所有的本领和我们的生命一道,贡献给这一空前伟大的革命”。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建设新中国离不开知识分子,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亦不能放松。1951年五四青年节,团中央书记冯文彬要求知识青年“努力向工农学习,改造自己”。1953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要求青年成为攻下“文化、科学和技术堡垒”的建设专才;同时指出,青年还留有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要求青年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克服困难中锻炼革命品质。
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思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革命的问题。毛泽东主张“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去”的同时,不断完成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革命,“注意把技术和政治结合起来”。“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为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意在引领青年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所谓“又红又专”,按照毛泽东的解释,就是“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具体来说,“红”主要指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对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专”主要指学会经济管理和生产技术。
1957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指出,青年应当同工人、农民同甘共苦,在全国工农业战线上,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而斗争”;社论还提到,按照共产主义原则,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必须结合,知识青年要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放下知识分子架子。1963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指出,“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也就是和革命斗争的实际相结合。到工农群众中去,也就是到革命斗争的实际中去”;“只有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实践中,青年一代才能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专”,改造主观世界是“红”。1958年,毛泽东指出: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在此背景下,这一时期的五四纪念文本重点强调“红”的一面。1959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指出,建立一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彻底同各式各样的资产阶级观点决裂,真正用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武装新的知识分子和改造旧的知识分子”。1964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直接以“知识青年要和工农群众变成一体”为题。社论指出,“知识青年同劳动群众一起参加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天长日久,就能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培养起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就会熏陶出劳动人民的阶级感情和高贵品质”。但不得不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同样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消灭“三大差别”特别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的美好理想。“知识分子劳动化和工农群众知识化”的方针就是最好的证明。1964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指出,“我们的远大理想是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所指”具有多个面向。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的错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累积发展,“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单纯成为青年实现思想革命化的途径。虽然思想革命化的最终落脚点在引领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但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往往强调“红”(阶级斗争和政治觉悟)而忽略了“专”(生产建设和文化知识)。1969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指出,“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革命不彻底性的弱点,只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和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克服”;和工农兵相结合,是五四运动以来革命知识分子必走的道路;只有如此,才能不断革命,彻底革命,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1971年五四青年节,《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结合”的道路,是知识青年思想革命化的必由之路;知识青年要牢记毛主席“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的伟大教导,努力改造世界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思想革命化方面取得新的成绩。“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就其“所指”来说,不能不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
从阶级划分理论出发,毛泽东将知识青年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要发挥知识青年“先锋队的作用”,又要克服知识青年的“小资产阶级性”。“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为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具有双重意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仍然作为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同时,“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还是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后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理论基石。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五四纪念文本来看,“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主体仍然多指知识青年,其内部仍然存在“工农群众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工农化”的张力问题。由于对知识分子“阶级本性”的警惕和对阶级斗争的误判,中国共产党往往更加强调知识青年“红”的一面,而忽视“专”的一面。但总体来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目的是把青年培养为“又红又专”的建设者。
二、改革话语: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再到“两个坚持”
“中国共产党人在建构改革话语过程中,善于借鉴实践经验、利用实践智慧,并注意通过实践效果来论证改革的合理性,使改革话语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演变,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同频共振,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由“一个结合”变为“两个结合”,并突出强调“与实践的结合”;二是青年结合的对象由“工农”逐渐变为“人民群众”;三是突出党的领导。就总体发展趋势来说,具有阶级标识和革命话语特征的“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体现改革开放新时期话语特征的“坚持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一道前进”则走上前台。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体现出转型期社会的话语特征。大致来讲,“两个结合”和“两个坚持”构成这一时期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的基本内容。
1.从“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践成为党的各项理论和政策的试金石。1979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指出:“凡是实践证明正确的,我们都要坚持;凡是实践证明错误的,我们都要修正。这是最彻底的科学态度。”在这样一种舆论背景下,鼓励青年勇于实践成为五四纪念话语的重要内容。
1984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指出:“积极支持青年站在改革创新的前列,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对青年的很好的培养和锻炼。”1990年,在纪念五四运动71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知识青年健康成长的道路,就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1990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也指出:“青年要真正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核心词汇。这里的“实践”,就是改革实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实践相结合”实际是对青年的使命引领。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的演变,折射出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作为革命话语的“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之所以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是因为新的话语体系尚未真正确立。此时,“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所指”是号召青年深入社会,“把自己的力量与人民的力量融合在一起”;此外,“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为阶级话语,蕴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引领功能。
2.从“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社会结构号称“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要基础和群众基础,也是党员发展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新时期,伴随我国所有制形式、社会治理形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和调整,企业家阶层、个体户阶层、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社会阶层不断成长壮大。“工农”已不足以或者已不能全面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1993年五四青年节,胡锦涛号召青年,注重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任何时候,我国青年都要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1994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指出:“实践是青年成才的最好课堂,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工农”一词被“人民群众”一词所替代,其代表性更广泛。1999年,在五四运动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将“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归结为一句话:“坚持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一道前进”。
3.从“两个结合”到“两个坚持”
在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开放背景下,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党内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风云激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成为重大现实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适应这一形势,1999年之后,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由“两个结合”变为“两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一道前进”。
1999年,胡锦涛在五四运动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一道前进。”2002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共青团和广大青年听党的话,跟党走,就能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004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重申:“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一道前进。”
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践”是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中的核心词汇,必须弄清楚“何谓实践”的问题。从哲学上讨论“实践”并不是本文的任务,本文的任务是从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和五四纪念话语中把握“实践”。在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和五四纪念话语中,“实践”具有泛指和特指两种含义。首先,“实践”泛指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指出:“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1999年,胡锦涛指出:“人民群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成长的丰厚沃土和宽广课堂。”其次,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来看,“实践”特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1999年,胡锦涛号召青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更好地成长和成熟起来”。作为政治话语的“实践”,具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语义。
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从“两个结合”到“两个坚持”的转变,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转型期社会在政治话语领域的反映。改革开放初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具有明显的阶级标识,承担引领青年在政治上向工农群众看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引领功能,是革命话语;“与实践相结合”承担引领青年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引领功能,是改革话语。同时,青年结合的具体对象亦由“工农”转变为“人民群众”,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必然体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中国共产党对其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步推进,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实现了从革命话语到改革话语的转型。世纪之交,“两个坚持”成为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
三、强国话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新时代,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人民继续推进并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强国大业。新时代话语是强国话语,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体现出强国话语特征。
1.实现中国梦:“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的统一
新时代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的提出有一个过程。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指出:“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坚定跟党走”应该是我国广大青年的初心、政治选择和人生航向。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从提出过程来看,新口号继承了此前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历史经验,同时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和百年奋斗主题。
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相比,新口号在“方向”一词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新的词汇,即“主题”和“使命”。综合以上习近平的讲话来看,“主题”和“使命”均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的内容结构来看,其蕴涵政治引领、社会引领和使命(实践)引领三个层面的丰富内涵。政治引领,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具有明显阶级标识的“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具有号召青年“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引领功能。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它具体表述为“坚持党的领导”。社会引领层面,人民群众是根本的社会力量,“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和“同人民一道”,均是号召青年融入社会,同人民群众一道实践/奋斗。实践(使命)引领层面,就是号召青年投身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从理论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一脉相承。在任一时期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中,“方向”一词均有政治方向、社会方向、使命方向的三重向度。而新时代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加入“主题”和“使命”两个新的词汇,旨在突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总方向。
结合习近平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来看,新时代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还具有世界向度。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既是国家的未来,又是世界的未来。中华民族有自我强大的信心,更有“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世界胸怀,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这是自五四青年节设立以来,中国青年第一次被赋予世界使命。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全球眼光和世界胸怀看待中国梦和世界梦的统一,引领新时代青年为中国梦和世界梦而奋斗,展示出“大就要有大的样子”,是强国话语的体现。
2.由“实践”到“奋斗”:“四个自信”的彰显
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相比,新口号强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外,“奋斗”取代“实践”成为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中的核心词汇。虽然“奋斗”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里语义相通,但“奋斗”较之“实践”通俗形象、贴近群众,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四个自信”。
改革开放新时期,江泽民纪念五四运动71周年讲话、胡锦涛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讲话和李长春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的讲话中,“实践”一词出现的频率均在10次以上;而习近平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实践”一词只出现了3次。仔细考查这三个“实践”,其含义与改革开放新时期五四运动纪念中的“实践”含义并不相同。习近平讲话中的3个“实践”,分别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斗争实践”“积极的道德实践”和“实践充分证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这3个“实践”并不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见表1)
改革开放新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在探索阶段。从政治话语上来讲,“实践”本身具有邓小平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大胆闯”的意蕴。新时代,习近平一再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和信心。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大胆闯”的实践探索,具有“杀出一条血路”的拓荒意义;新时代,习近平仍然强调“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但更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把握。习近平指出:“改革推进到现在,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成为新时代制定、谋划改革方案的方法,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这预示着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新水平。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烈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具有强大信心。新时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为中国梦而奋斗。“奋斗”成为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和五四运动纪念话语中的核心词汇。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永久奋斗”是五四运动的伟大传统;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综合新时代习近平五四系列讲话和《人民日报》五四社论来看,“奋斗”一词在习近平三篇五四讲话中出现57次,在《人民日报》三篇五四社论中出现23次。在这三篇讲话和三篇社论中,“奋斗”一词出现总计80次,平均每264字出现一次。在2019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中,“奋斗”一词每161字就出现一次。(见表2)
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离不开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新时代青年要用伟大梦想引领伟大事业,亦要用伟大事业承载伟大梦想。“奋斗”既要有伟大梦想的指引,又不能脱离伟大事业这一现实道路。从行文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新时代的不同背景来看,“实践”是指向当下探索的,承担创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奋斗”是指向未来追求的,承担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的时代主题从“当下”到“未来”的转换,源自对“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是“四个自信”的充分彰显。
不得不说,奋斗本质上就是实践,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必须奋斗。习近平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既致力于解释世界,更致力于改变世界。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实践,必须奋斗。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实现中国梦,最终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天上不会掉馅饼。无论是奋斗、实干、劳动都具有“改变世界”的实践内涵。“奋斗”“实干”“劳动”这些词贴近群众生活,清新朴实、通俗易懂,极富感染力和亲和力。这种大众化、通俗化的表达,向国内外传达和传导了中国共产党的“四个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和世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对内话语体现出大众化、通俗化、形象化特征,对外话语提出许多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标识性话语”。“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化表达,“奋斗”比“实践”更贴近群众生活,通俗易懂。新时代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体现出鲜明的强国话语特征。
四、结 语
从历时性的展开来看,首先,不同时期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反映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但从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的内容结构来看,始终贯穿着对青年运动的政治引领、社会引领和使命引领。新时代,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开始注重对青年运动的“世界引领”。
其次,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中的“青年”所指称的范围和“群众”所指称的范围日益广泛。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青年”更多时候特指知识分子青年或青年学生,青年结合的对象主要是“工农群众”;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青年”泛指各行各业的青年,青年结合或学习的对象亦由“工农群众”演变为“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里面,“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无论是“工农群众”还是“人民群众”,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体现。
再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号召青年,既要动员工农群众,又要向工农群众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和“与人民群众一道前进”号召青年在实践中向人民群众学习,增长才干;“动员民众”的意义被淡化。
最后,改革开放之前,作为阶级话语的“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蕴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引领功能。改革开放新时期,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多元化成为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加之伴随信息化而来的信息爆炸和信息污染,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成为时代课题。“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明确写入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
回顾历史,重在发现规律。从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能指”和“所指”的演变,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规律。其一,“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作为政治动员的宣传方式之一,始终是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展开的。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的百年演变,折射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牺牲、创造的斗争历程。其二,“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种话语实践方式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符号”,每一次演变均嵌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建构的最新成果。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的百年演变,勾勒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演进的历史脉络。其三,“引领青年运动方向的口号”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和政治诉求的表达方式,承担“树立政党权威”“传播政党理念”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的百年演变,彰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人民至上”等中国共产党恒定不变的政治追求。
发现规律,目的是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开创美好未来。梳理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的百年演变,探求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运动的规律,彰显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对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郭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