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是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回顾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着重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明确要求,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邀请部分专家学者撰写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起,丰富发展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深刻彰显党在百年奋斗中矢志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深刻揭示党在百年奋斗中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鲜明时代主题、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广泛现实基础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党经过百年奋斗,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锐意进取、不懈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历史底蕴
《共产党宣言》科学揭示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并就阶级与国家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侵入了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国家危矣,不破则不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诞生,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国家和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规定着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状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江河破碎、国弊民穷的旧中国,党根据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国家政权建设上,党的二大宣言提出:“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共和国”。1931年11月,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历史性尝试。1937年9月,党在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使之成为“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鲜明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为争取抗战胜利,1944年5月26日《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号召发展工业打倒日寇》的文章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解放战争中,随着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胜利,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确定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国实现由旧到新的伟大历史性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新纪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何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党面临的重大考验。按照毛泽东起初的设想,新中国应该“稳步前进,经过战争,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改革,而在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随着新中国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毛泽东在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到1956年底,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前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历史文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在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尽管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曲折,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对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继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探索和推进发展
时代在发展,国家在前进,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重大转折的历史关头,党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于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使我国赶上时代发展,是党进行改革开放要达到的目的。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他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回答了新时期中国应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我国经济落后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党的十二大将我国在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实现四个现代化具体表述为实现小康。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此基础上,党将“实现小康”的目标深化为“三步走”战略,并增加了“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后,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党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开创、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辟新征程、迈进新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创造人民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根据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党向历史和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举措。党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指出,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特别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坚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奋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决议》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础上,回顾和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光辉成就与宝贵经验,系统阐述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13个方面和领域的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决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道路壮阔,前途光明。《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中心主任)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