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经验。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中不断前进的历史。这些经验概括成一点,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也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实现历史性飞跃的过程。
一、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经验总结和对俄国革命的学习借鉴
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总结近代以来各个阶层探索救国救民历史经验的结果,是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对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比较后进行的科学选择。
首先,这是对中国近代以来各个阶层救国救民探索的全面总结。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一个封建的、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了悲壮的篇章。在绵延起伏的抗争中,无论是曾达到近代农民运动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封建地主阶级标榜“自强求富”“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君主立宪制为目标的变法维新运动,还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其胜利果实却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所窃取。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科学理论武装的先进阶级的领导。辛亥革命后,从西方学来的多党制、议会制,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工具,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没能改变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正如毛泽东所说:“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 中国革命必须有新的阶级和政党领导,必须寻求新的思想指导。林伯渠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其次,这是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学习借鉴的结果。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这场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正在探求民族解放道路,对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而又茫然的中国先进分子,由此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意义,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们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改变国家前途的钥匙,很快得出向俄国学习、“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 “劳工主义的战胜”,是“奉德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克思为宗主的”,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再次,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质决定的。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具有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革命性等特点。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在思考和对比中,对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疑问,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先进知识分子中掀起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其中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国内还出现了新民学会、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在民众中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表达了赞成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主张,有人提出以此作为改造中国的利器。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注意在工人群众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不断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阶级觉悟,使其逐渐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最终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一大纲领规定了“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及联合第三国际等内容,其实质就是要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1922年召开的党的二大,正确地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尝试,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这表明:中国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是适应社会变革、人民解放需要的历史选择。
二、对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是关于以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存在不同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主要有两种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交锋:一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一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观。党一方面继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在丰富的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思考中国革命中的一系列具体的、现实的问题。这个总结经验的过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是理论探索和思想升华的过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在建党初期,由于自身革命经验不足,同时受共产国际错误指导,教条主义曾经数次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使我们党经历了两次胜利后又马上失败的教训,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然而,困难和失败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他们一次次从困难中奋起反抗,努力探索,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充分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独立探索出一条崭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是通过以下环节实现的。
首先,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为了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在 1930 年写下题为《调查工作》的文章,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论述了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作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发愤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中,着重阐明了反对理论脱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书本和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讲话,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含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后来,毛泽东还为中央党校题写“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实事求是”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得到全党的普遍拥护和贯彻。实事求是,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利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法宝。
其次,对中国国情的准确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很多具体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本上没有的,照搬外国经验也不可能解决。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为了搞清楚中国的基本国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们着眼于农民占旧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强调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同时,毛泽东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强调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一种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要由无产阶级领导,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些论述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是一个什么样的革命,中国革命应该依靠谁、团结谁、反对谁、由谁领导等基本问题,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标志。
第三,比较成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是其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成立的,中共二大后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党在革命初期出现的错误,既与其处在幼年时期理论素养不足有关,也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有关。1935年1月,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开启了党独立能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1935年,共产国际感到其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存在弊端,在第七次代表大会强调必须改变过去集中统一领导各国共产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各国支部的日常领导集中于各国支部本身;各国党要“善于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问题的武器”,学会把马列主义的方法应用到各国的“具体环境中去,应用到具体条件中去”,避免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笼统公式去代替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获悉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受到极大鼓舞。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批评了党内存在的不会把马列主义“活泼的运用到中国的特殊的具体环境去,而把马列主义变成死的教条”的倾向。1938年,共产国际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指出其在复杂的环境中真正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强调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统一领导,这一重大决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得到确认。这样,从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到六届六中全会后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稳定的领导集体,党在政治上和理论上均逐渐成熟起来。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概念的提出是其必要前提。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做了《论新阶段》的报告。他号召大家要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当前的运动,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隔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报告强调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立场与方法,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因此,“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毛泽东从中国共产党17年来革命历史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原则。
最后,中国共产党对“左”倾错误的系统总结和清理是其关键因素。中国革命经过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失败的比较,有了比较完整的实践经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毛泽东发表一系列重要著作,全党在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对历史问题进行学习讨论,系统清算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影响。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在此基础上,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从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历史上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左”倾错误的教训及其危害作出比较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1945年4—6月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在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随后通过的新党章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作了系统总结,正式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样,我们党找到了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表述——毛泽东思想,并对其基本内容作了初步总结。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成果概括为六个方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把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目前为止最为系统全面、最为科学权威的概括。
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革命斗争的节节胜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有新的发展。其中主要有关于以“十大军事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的新发展、关于政策策略理论的新发展、关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在全国的胜利。1962年,毛泽东总结道:“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他强调:“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在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上有了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得到延伸,也为进行第二次飞跃作了尝试和准备。
我国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今后我国一切发展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个时候,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重要任务,为此进行努力探索,取得初步成果。这些成果主要表现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和提出的一系列新方针政策。但是,由于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加上环境复杂,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认真总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历史的重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及其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主要标志,就是在实践上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成功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同志。邓小平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其丰富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写下精彩的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它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能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推动全党打破思想禁锢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从教条本位开始回归实践本位。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极不适合中国发展要求的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为全会做准备并事实成为全会主报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全会公报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新起点。
第二,科学把握时代主题是第二次飞跃的关键环节。1978年以后,党中央和邓小平逐渐改变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判断,认为和平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和最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调整党内外政策,带动了国内各个领域的改革,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时代主题的变化,不仅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要不断“时代化”,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否则,囿于一隅、墨守陈规,就会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
第三,全面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是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坚实基础。为了系统总结历史经验,团结一致向前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起草历时一年半,曾经在党内4000名高级干部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决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新道路的主要方面作了初步概括,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重要理论成果,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完成。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进一步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后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使新时期探索出的新道路有了明确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主题也得到明确。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和重大纪念活动、重要学习教育,都会在此基础上就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总结,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党中央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均把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历史经验都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四,改革开放的重大实践及成就,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实践基础。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也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一条主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历史清楚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第五,和平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政治前提。稳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硬任务,没有和平稳定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不容易。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大局稳定,国家领导人依法有序更替,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以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与时俱进,经受住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加深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上述科学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都作出各自的独特贡献。
四、新时代对历史经验的最新总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伟大理论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全面总结中国历史经验,科学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鲜经验,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地位,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进一步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加以确定。笔者认为,这一重要评价的主要依据有以下方面。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作为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表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所具有的非凡的理论勇气、卓越的政治智慧、强烈的使命担当,以及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表现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崭新篇章。
第二,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使得世界上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多了起来。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深刻变化。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党的理论创新也提出新的要求。
第四,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的科学总结,是实现这一思想的丰厚的历史积淀。2018年1月5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习近平高度重视学习历史,尤其是学习党史,具有丰富的历史素养、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历史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党的十九大等重要会议,在纪念建党95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党史纪念活动,在纪念毛泽东、邓小平等重要党史人物诞辰时,以及其他许多场合,多次论述历史、总结历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成为孕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厚土壤。
第五,敢于创新、大胆突破是这一思想的鲜明特质。这一思想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问题。这一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许多原创性贡献。
五、科学总结建党100年的宝贵经验,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把党和人民“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做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也不会停歇。我们要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不断总结党的经验,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一要坚持学习历史,全面科学总结历史经验。邓小平多次指出: “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培养历史思维,掌握科学的方法,既要总结我们自己的历史,也要研究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教训。
二要坚持把握精髓,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对待科学理念必须有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既不能被错误理解和歪曲,也不能教条化、简单化理解,而是要全面地准确地理解,把握精髓要义,掌握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主要在于运用。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坚持这一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顺利推进;什么时候违背这一原则,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党中央对“两个大局”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四要坚持解放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作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我们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实际的“结合”上做文章,不断“化”出新的成果。
五要坚持继承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注重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丰富治党治国治军经验。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不断中国化,需要我们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方针,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结合,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历史还将证明,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程将无限光明。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研究部、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