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还特别强调维护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回首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腐朽没落、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建立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充分证明,一个永远心系人民、坚守公平正义的政党,必定会在赢得人民尊重和拥护中推动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公平正义的历史轨迹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征程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将一盘散沙的旧中国改造成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历史成因,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其中有一条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举起公平正义的大旗,将其作为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从而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公平正义的初步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列强肆意侵略的积贫积弱的国家。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如何改变这一历史格局,这是当时中国仁人志士们普遍思考的重要问题。正是在这一历史关键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党的早期领导人深入思考如何改变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建立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并以此作为唤起民众的精神旗帜。党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而最高纲领是铲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明确地向全世界宣布了要将追求公平正义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而历史上的其他政党或政权则是将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这一价值目标的不同,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更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更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新国家,是一个能够保障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的公平正义的国家。比如,我们党曾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不是一般性的纪律要求,而是从根本上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体现着如何从目标和方法层面构建公平正义社会的思想遵循。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最大的利益,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这是我们党的公平正义观的重要价值坐标。毛泽东曾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并非一党一派的私事。共产党的唯一任务,就在团结全体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前战斗,推翻民族敌人,为民族与人民谋利益,绝无任何私利可言。”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中,正是由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坚守公平正义观,才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公平正义的深入探索和实践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抗美援朝重大胜利,在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实践中,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并从制度上强化人民群众的中心地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旧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的命运,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他提倡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人民群众实现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并努力促进“消灭剥削”这一平等目标的达成。毛泽东一方面主张坚持“共同富裕”这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原则,指出,“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起来,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另一方面,他也反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做法,强调“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以苏联为模板,尽管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之路,才能够真正地解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尊重人民的选择,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本身就是践行党的公平正义观的题中之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案例可循,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和实践。
党在追求公平正义道路上,也出现过曲折。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给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挫折,更使得我们党所倡导建立的公平正义制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公平正义的新把握
中国的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前进的新道路。但在发展进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挑战,包括收入分配机制有待完善、权力腐败问题、贫富差距扩大、资源分配公平正义问题,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起来后所面临的问题比发展之前的问题更多、解决难度更大。针对如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处理先富与共富之关系,如何解决富起来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等,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这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走共同富裕和打破“大锅饭”的发展之路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认为公平正义正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特色优势,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等。此外,邓小平还深刻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以上重要论述无不体现着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对公平正义观所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的深刻把握。
江泽民在世纪之交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因此,践行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地秉持党的公平正义观。同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要解决公平正义失衡问题,就需要通过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我们党的公平正义观,进一步完善公平正义的机制体制。
进入21世纪,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也认真分析并着力解决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一味地听任影响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蔓延,就可能在结构上影响到我们发展的持续性、健康性、系统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契合了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契合了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问题导向,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为坚持和完善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此,胡锦涛强调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党对公平正义的不断丰富和升华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更加明确地强调和重申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而又系统地体现了党的公平正义观。总的来说,新时代党的公平正义观是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总背景下,通过制度建设、价值强化、深化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公平正义观。这包括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建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强化公平正义的制度化建设;通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伟大斗争等强化公平正义所表达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通过深化改革,在深刻把握中国发展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基础上,强化公平正义的内生动力;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等,强化公平正义的世界意义等。
二、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的核心要义
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体现着人们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和评价。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评价,同时又体现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等。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的指导思想,就在于其体现着如下鲜明的特点:一是坚持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把握公平正义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经济和政治地位等的差异性,不同阶级和阶层对公平正义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要避免将公平正义抽象化、绝对化。二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之所以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的公平正义理论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一理论的旨归是为了给工人阶级、劳动群众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出路。资本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看似构建了一整套严密规范的公平正义程序,但其本质却折射出少数人对多数劳动者的压迫,折射出资本主义形式公平背后的实质不公平。恩格斯曾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人民为中心,从历史发展的视野来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公平正义问题,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百年历史中,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公平正义任务是不尽相同的,这要求我们党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正确方向和基本原则,又要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代任务出发,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公平正义的目标任务及实现条件,将公平正义作为促进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动力和保障。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已经并将继续诠释着我们党所坚持的公平正义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导向、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要得以真正地实现,必须有制度保障。能否构建一个真正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不同的分水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时,就注意从制度属性上进行历史性的把握,既承认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是对旧的封建制度的冲击和超越,也深刻指出资本主义强化外在法律程序的公平正义有着内在的悖论,提出“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的范围内的平等,简括地说,就是简直把不平等叫做平等”。之所以出现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错位,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使然。“在这个制度更详尽的发展中对平等和自由起干扰作用的,是这个制度所固有的干扰,这正好是平等和自由的实现,这种平等和自由证明本身就是不平等和不自由。”可见,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公平正义只是一种表面上、程序上、虚假的公平正义,他们虽然高喊着公平正义和民主平等的口号,行的却是搞金钱选举与金钱政治、侵犯人权、歧视少数民族、枪杀黑人、压迫劳动人民等严重地违反公平正义原则和底线的不公平不正义之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人的不平等问题,从本质上确立了公平正义的内容和形式的内在统一。从公平正义的视角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制度上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从而保障共同富裕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目标得以实现;二是政治制度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真实政治权利的实现;三是在社会制度层面构建以权利平等、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等,维护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文化制度上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根本指导地位的基本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落实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保障,坚持正确舆论引领;五是从生态文明制度上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绿色发展、污染防治、生态安全屏障等相关制度体系,保障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愿景得以实现,保障全国人民生态公平权益得以真正实现。
总之,看一种社会制度的好与坏,主要应当从大的价值层面来看这个制度是否坚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维护公平正义。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就曾说过,“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在这个问题上,一些西方学者也承认:“资本主义的主要竞争对手,当然是社会主义,它允诺了更大的平等。”当然,我们党不仅允诺平等,更是在实践中通过构建和完善公平正义制度充分实现人的平等。
(三)坚持将公平正义作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价值引领
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也是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理准则。从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意义上说,法治通过客观公正性、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行为与社会生活。德治通过思想引领和道德教化,将党的公平正义观融入文化价值导向和氛围中,进而植入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江泽民曾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任务和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有着共同的价值引领: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将公平正义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整体系统之中,不断提升公民维护公平正义的自觉意识和有效能力。同时还要将公平正义作为依法治国的价值追求,从而保障依法治国的实践在正确的方向上稳步前行。正如习近平指出:“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因此,我们应该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实践结合中,把体现公平正义的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并运用合法手段解决道德领域与公平正义相关的突出问题,努力促进社会普遍的公平正义的实现,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的生命线。实际上,近年来一些陈旧的冤假错案的重新审理,使真相得以昭雪,体现了我国法治和德治水平的不断提升,表明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持续在场和深入强化。
(四)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基本要求
公平正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规范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全国各族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作为自身的不懈追求。毛泽东曾指出:“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中国自近代以来之所以屡受国际强权的欺凌,之所以难以在国际对话中伸张公平正义,主要在于自身的积贫积弱所导致的国际话语权的缺少。因此,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面对中国经济落后的现状,号召全国人民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理念,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改革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较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就变得越发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公平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中的重要地位,关注由于公平正义的缺失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将效率与公平在实践中有机结合起来。正如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今天,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如何通过强化公平正义以促进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党必须回答和应对的又一个重要问题。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着力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大力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将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经济累计实际增长约189倍,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超100万亿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比提高到17%以上。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经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致力于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注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实现有效率的公平和有公平的效率的统一。
三、立足新时代,将我们党的公平正义观推向新境界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我们党公平正义观的基础之上,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地将党的公平正义观推向了新的境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深刻学习和领会新时代党的公平正义观,对于我们解决新征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公平正义
制度问题带有全局性、稳定性,能起到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全面弘扬党的公平正义观并使之发挥长效作用,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将公平正义纳入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中。
第一,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建设中强化公平正义。要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观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层面把握公平公正观的践行,更是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公平正义观的制度导向,对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等方面的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通过正当、合理的手段保障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各项权利和履行现实义务。正如习近平指出:“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
第二,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强化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整体的现代化,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设计,而如何促进现代化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内容相互支撑、有机衔接,就需要我们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让制度体系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让治理效能更能彰显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要把握好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的关系,也要进一步协调推动战略布局中目标与举措的关系,而所有这些目标任务的实现,都必须将公平正义作为两大布局的内在要求,这不仅是实现两大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推进两大布局的未来引领。
(二)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中彰显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目标所在,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就是通过法律和道德建设不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第一,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平正义目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大无畏的精神气概,取得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巨大胜利。这一胜利的取得,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头,将党的宗旨和使命担当扛在肩上。习近平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发生旧社会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标志,就在于能否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平正义。由此可见,在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国家,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就一定能在脱贫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事实证明,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伟大胜利不仅保障了全体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同时也为全人类的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中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平正义目标。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疫情的防控中对待人民群众的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抗疫实践等,充分地体现了公平正义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差异。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抗疫成效显著;而西方国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难以形成合力,成效不明显。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西方国家采取的主要举措从根本上是有违公平正义的。这包括:一方面,打有违公平正义的“政治牌”。当疫情来临时,西方国家不着力在全球合作、齐心抗疫上下功夫,而是大搞政治博弈,将公共卫生问题政治化,打着防疫的旗号对别国进行肆意抹黑、恶毒攻击或诋毁中伤,这显然有违公平正义的国际政治交往规则。另一方面,打有违公平正义的“资本牌”。西方国家没有将人的生命权和发展权放在首要位置,不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身体安全出发,而是以资本为中心,将疫情作为资本家敛财获利的新契机,将资本逐利置于人的生命安全之上,显然有违对人的生存发展来说不可剥夺的公平正义权利。在这次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中,我国则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救治理念,坚决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对所有的患者给予应治尽治的免费医疗,建立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系统,并积极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这些都彰显了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更加证明了体现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的治理效能。
(三)在深化改革中激活公平正义的内生动力
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破除影响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
第一,将改革作为激活公平正义的内生动力。改革堪称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之举,更是一项需要持久推动和不断深化的长期的攻坚战。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与未来前途的关键一招。公平正义既是改革的动力,也是检验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制定就业政策、优化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制度安排和相应的体制机制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凸显了公平正义的理念。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些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巨大的,需要持续不断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涉及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结构的调整,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真正解决影响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就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从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矛盾和问题出发,既将公平正义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又将公平正义作为深化改革的方法手段,在目标和手段的有机结合中,将公平正义内化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全领域。
第二,在深刻把握中国发展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贯彻公平正义。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都必须深入把握改革的势之所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所决定的。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广大的人民群众,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很显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把握好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下的公平正义要求,将新时代党的公平正义观作为推动中国发展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精神动力和评价标准,在文化、制度等层面不断强化党的公平正义观。习近平强调,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党提出的发展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就是要将党的公平正义观坚决贯彻落实到实现中国整体利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的发展实践中。
(四)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弘扬公平正义
当今世界,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全球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历史大趋势不可阻挡。如何在扩大世界开放的进程中,维护好、实现好各国人民的利益,形成共赢发展的世界合作格局,习近平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其要旨就是要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新秩序,从而为人类的经济社会交往合作规范提供理论、制度和实践支撑。
第一,在维护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弘扬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也是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公平、正义概括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我们党对公平正义认识的宽阔而深远的视野。应当看到,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进程中,党和国家在维护各国国家主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国际反恐、生态环境保护、青少年犯罪、反对种族歧视等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是坚定而鲜明的,并且作出了许多努力,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在新时代,特别是在全球面对疫情灾难的特殊时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凌行径频发,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遭遇逆流,我们更加需要在弘扬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下,不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全球治理能力建设,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生根作出新的努力。
第二,在既合作又斗争中传播公平正义。涉及公平正义的交流合作,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和技术交流合作,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公平正义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同的国家制度所派生出来的不同价值观也会影响其公平正义观。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当今国际冲突中,一些敌对势力利用所谓的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方针政策横加指责,并企图以其所宣扬的公平正义观来影响、渗透我们青年一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在主动参与维护国际交往的公平正义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观,并将其作为与敌对势力斗争的一个重要思想指导,发扬斗争精神,旗帜鲜明、坚决果断。在中国走向高水平开放的新时代,我们不能由于对公平正义立场的不同而重新走向封闭,而是必须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不断以各种形式在各种场合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观,使一切真正追求公平正义的进步人士对我们有更多的理解和认同,进而使得我们党的公平正义观在与世界各国的对话中展现出更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