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专门论述了党的建设工作,首次提出“两个务必”,在离开西柏坡踏上进京征程时,又留下了著名的“赶考对”。从“两个务必”到“赶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经受住长期执政考验的坚定决心,以及带领人民建立、建设新中国的深切思考。
党自成立以来就有着注重自身建设的光荣传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机关党建进入了新阶段。这一时期的探索实践,对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仍有借鉴意义。
一、机关党建的新形势、新面貌
(一)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新中国成立前后,随着全国人民入党热情的高涨和党内培养干部的需要,党吸收了很多新鲜血液,成为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大党。据统计,仅1949年内新增加党员就达140万人,至1951年4月,全国党员总数已猛增至580万。1949年底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共建有支部近4万个,至1951年4月全国已建立起支部近 25 万个。党员数量的迅速增加,壮大了党的力量,但党员政治觉悟不高、理论文化素质偏低、思想作风不纯等现象也相伴产生,组织的扩大呼唤着更严格的队伍建设和干部管理。
(二)两个委员会的建立。随着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国家机关的建立,党的各级组织也实现了逐步覆盖。1950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改变过去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直属机关合建机关党委的体制,组建新的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委员会(简称中央直属机关党委或中直党委),负责直接领导中共中央各直属机关及各群众团体全国领导机关党的工作。1950年1月7日,中共中央人民政府直属机关委员会(简称中央政府直属机关党委或政府党委)正式成立,负责领导中央人民政府机关党的工作。两个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包括:领导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党组织执行党章中规定的任务,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为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工作任务、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实现党的纲领而奋斗等。中直党委和政府党委的建立,使机关党建工作在新的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三)党的八大对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总结与探索。党的八大是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八大召开期间,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党的执政经验作了总结,提出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八大通过的新党章,强调正确发挥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核心作用,把以往工作中对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原则、工作作风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等方面的探索成果转化为制度化的规定,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基本方向。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机关党建工作的实践经验
(一)开展学习培训,筑牢思想政治根基。重视干部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在理论上要提高,还要普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要当作一个政治任务来注意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系统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理论与政策学习,先后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关于1953年—1954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等文件,提升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
中直党委和政府党委在1950—1965年的工作概览中显示,根据中央安排组织理论学习和政策学习,基本是每年工作的主要部分,学习内容多与当时的中心工作及形势任务相关,组织学习的形式主要包括教育培训、理论宣讲、支部学习、个人自修等,各级党校和各类培训班也设立起来,掀起了学习热潮。
在教育培训上,于1956年1月开办中央直属机关党校,以适应轮训干部计划的需要。同时,加强师资建设,两个委员会联合举办“理论教员、学习辅导员训练班”,抽调各单位文化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进行短期训练,以培养学习组内的专兼职教员和学习辅导员。此外,政府党委还和北京市委一起,推荐干部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夜校、夜大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在理论宣讲上,1955年3月至7月,中直党委组织报告员分设讲坛,以演讲报告的形式,向中直各机关有阅读能力的干部,讲解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批判的重要意义,通俗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支部学习上,中直党委和政府党委按照指示要求,把领导与组织理论、文化学习列为机关支部的头等任务,将各机关理论学习组分为高级组、中级组、初级组,分级组织、分类安排学习内容。此外,中直党委还曾设有高级干部离职自修和业余政治学校。这一过程中,一些机关在两个党委的指导下,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组织自然科学讲座,到厂矿、农场进行实地参观等,加深对理论学习内容和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体政策的了解。
(二)加强组织建设,凸显政治属性。1949年11月9日,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决定》,规定“在中央人民政府内设党委会,在各院、委、部、会、署、厅、司、局、处设立党总支和支部”。机关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健全,规定了参加中央和人民政府工作的党员除中央允许者外,必须参加支部组织,过党的组织生活,使机关党的建设更具有覆盖性。1956年通过的八大党章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责,规定机关中的党的基层组织“应当对于机关中每一个党员(包括行政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应当经常关心机关工作的改进,加强工作纪律,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及时地把机关工作的缺点通知本机关的行政负责人和报告上级党的组织”,赋予基层党组织更多职责。
中直党委和政府党委从一开始就注重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1951年5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围绕“机关党的支部究竟应该怎样做工作”这一问题进行了着重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的支部工作纲要》,为机关支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此外,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为在中直机关党组织的范围内交流工作情况和经验,向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先后办过《支部工作简报》《中直情况》及其增刊等;中央国家机关党委也创办了《机关支部工作简报》,对机关支部工作情况进行通讯交流和展示。
提升基层党组织,需要加强队伍建设,严格政治标准,保持队伍的纯洁性。1950年初,杨尚昆同志指出:“从我们中直机关迁至北京后,各机关均增加了许多新人员,对于这一些新参加中直机关的人员,必须加以爱护,教育和改造他们,对于其中一小部分成分复杂、历史不清者,必须注意审查。”50年代初,根据党中央整风整党的决定,两个党委对基层组织进行普遍整顿,对干部队伍进行审查清理。中直党委遵照中央的指示制定了整党整干计划,提出对新党员干部,除政策教育外还应加强阶级教育和组织教育,坚定其共产主义的人生观。政府党委也按照中央部署发动各级党组织自下而上对机关支部工作进行检查与总结。这些工作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期间,中直党委还按照中央要求开展整理党的组织与业务的工作,通过检查工作与总结工作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有的单位在整风的基础上还进行评级与考绩工作,把总结工作与个人联系起来,形成了好的经验。
(三)加强作风建设与纪律建设,涵养良好政治生态。中央领导同志非常注重机关的作风建设,1952年4月,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题词:“一面工作,一面学习,注意业务,又注意政治”。1960年10月,他又再次为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题词:“艰苦朴素”。这一时期,中央也通过整风、整党、“三反”运动等的开展,进一步引导党内形成良好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作斗争。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在工作中积极涵养优良工作作风,强调必须坚持和发扬“党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中央国家机关党委也提出坚决与机关内存在的官僚主义进行斗争,从实际出发,有什么样的官僚主义,就反什么样的官僚主义,最后达到改进工作方法和改进工作作风的目的,以便能“跟得上,跟得紧,跟得好”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
纪律建设在这一时期也有了保证,1949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颁布了《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 成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自上而下地将党内教育与执行党的纪律相结合,以检查违反党章、党纪为任务,保证党和政府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纪委作为党内专门监督执纪机关的地位和职责。1955年3月,又对原有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进行革新,决定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并在八大通过的党章中进一步规范监察委员会制度,要求“任何党员和党的组织都必须受到党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中直党委和政府党委也在这一时期成立了纪律监察机构,选举产生了纪委书记,领导机关的纪检工作。
(四)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党的领导。一是发扬民主,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党、政、军系统各级直属党委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的指示》。《指示》指出,在中央直属总党委领导之下,党、政、军三大单位每年至少分别召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主要任务是审查党的工作,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扶持正气、打倒邪气。强调通过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特别是自下而上的批评,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地揭发和批评各种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此外,对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进行了新的探索。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对实现党内民主、加强党员对党的领导机关的监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是进一步明确重大事项向中央请示报告的制度规定。1953 年 3 月 30 日,周恩来同志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草案)》,其中规定:“今后一切主要的和重要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事项,均必须事先请示中央,并经过中央讨论和决定或批准以后,始得执行。”这一时期,中直党委和政府党委也在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下发了《关于建立定期报告制度的通知》,对报告内容等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汇编了制度合集,对日常工作中的各项制度进行整理,从而使机关内的制度建设日益完备。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党委还做出了在国家机关建立党委制的探索,提出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部长负责制,并在一些部门进行了试点。
此外,党还特别注重对党内团结的建设,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提出坚持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党的八大还将“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作为党员的义务写入党章,以党内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进行了包括民主制度、财务制度、人事制度、监察和检查制度等其他制度的建设,这些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了中央的权威,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丰富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实践依据。
三、借鉴与启示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机关党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建设在很长时间内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总体布局,政治建设的概念虽然没有提出,但是讲政治的要求蕴含在各项建设和实践之中,在党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最终都服务于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准政治方向、维护党中央权威、严守政治纪律等方面,体现在讲政治上。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政治建设列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并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既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提炼,也是对现实发展的理论创新。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更要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始终。在思想上加强理论素养,筑牢信仰根基,做好对党忠诚教育;在组织上建强体系,严格党员标准,突出政治功能,发挥政治引领力和政治凝聚力;在作风上传承优良传统,永葆党的性质宗旨;在纪律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在制度上完善制度规定,狠抓制度落实,打造全面从严治党利器;常怀忧患意识,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以政治上的加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找准定位,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可以看到每年工作的主要任务都不是凭空设定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形势政策任务,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心工作服务的。比如1953—1954年安排学习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九章至十二章和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部分著作,就是配合当时进行的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经济建设而开展的。又如60年代初,中直党委和政府党委反复进行以发愤图强、勤俭建国为中心的形势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发动机关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发展副食品生产,进行机构精简,也都与当时的重点工作相结合。还有为强化调查研究而进行的万名机关干部下放支援农业第一线等,都让机关党建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完成使命,做出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在新的时期,我们更要以此为定位,围绕中心谋划机关党建工作,提高政治能力,从政治看业务、以业务讲政治,做到胸中有大局、工作有目标、行动有方向;严格党员政治标准,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完成中心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政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党建为引领,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提升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过程中,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等问题。
(三)当好“三个表率”,创建模范机关。1951年5月,朱德同志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全体党员特别是在北京中央直属机关的党员,在遵守纪律上,要作为全国人民的模范。”中央和国家机关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党的建设必须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在新形势下,中央和国家机关更要突出政治引领,当好“三个表率”,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发挥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风向标”作用。
(四)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在党的建设历史上,留下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优良作风,也留下了旗帜鲜明讲政治、重视思想建设与理论学习、保持艰苦朴素、常怀忧患意识等优良传统。结合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我们更应该在学习的同时,传承机关党建历史的光荣传统,加强机关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厚培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同时,以史为鉴,注意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当前,机关党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总结提炼好典型、好做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丰富理论成果和创新经验。
(作者单位: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