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方向引领、价值引领、思想引领与实践引领,而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创新并充分发挥其引领功能,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人才队伍、研究平台和学术思想成果的系统性构成,既是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结晶体,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的思想共同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而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方向引领、价值引领、思想引领与实践引领,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重要的目标与功能。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方向引领功能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都有其不同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内涵,但从发展方向而言,所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都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根本指向,而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无论是哲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还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艺术学等等,固然其学科自身的特色内涵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知识体系构成和研究方法,但从根本而言,它们总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性引领中,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学术思想的支撑和决策咨询上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在个性化的发展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共性和共识,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的建构作为学科发展的根本方向。在这个前提之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能够充分发挥方向性引领作用,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导航仪”和“方向盘”。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价值引领功能
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其相对明确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领域,导致各个学科之间既有相互交叉的研究圈层和理论界域,也有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和学科边界,甚至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评价标准,比如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关于“经济人”和“道德人”的争论,哲学和文学中关于“自由”的不同界定,都表明因为学科属性的不同,在很多关键问题的价值评判上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导致“行无定见,莫衷一是”,甚至产生很多无谓的争论。在此前提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确定的价值评判标准,才能够让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中国价值和中国实践在国际化的学科发展中具有自身独特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这些关于人民解放、人民立场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人类解放的价值尺度,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价值标准,也是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共同的价值指向,既为各个学科发展提供了价值共识,也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价值评判和价值引领功能。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思想引领功能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成果和研究方法,为各自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撑。但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或者是系统分析法,或者是模型推演法,都是要在科学的分析中探究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相对于具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关切人类社会发展根本规律的思考,关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融合共生,关切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系统结构,能够为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奠基;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内蕴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猴体解剖”和“人体解剖”提供方法论上的“显微镜”和“手术刀”,从而打破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边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科学认知和实践变革的“思想武器”,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和方法论的引领。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践引领功能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在创生之初,就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更致力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目标和功能,也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构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二级学科,虽然有其各自的学术研究边界,但就总体而言,都是以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为基本指向,都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发展进程中,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特别是立足“两个大局”,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在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各自的解答方式,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就必须能够洞悉时代的发展潮流,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意识和系统观念,并且真正立足中国实践和时代变局来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要研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问题,更要研究“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实践问题,真正做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彰显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自强,建构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真正突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践引领价值。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