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状况与苏联解体有着内在渊源关系。但苏联的民生状况比较特殊。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民生状况有了极大改善。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和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民生状况重又趋向恶化。
民生问题摧毁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1.“两化”的后果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的结果是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社会总产值的结构来看,苏联农轻重三者的比例关系为2∶2∶6,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影响和动摇了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与信仰,而最终动摇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
农业集体化虽然在短期内为工业化提供了某些条件,但是它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长期难以消除的。强制推行集体化运动带来了消极的后果:不愿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在绝望中屠宰牲畜、毁坏农具和焚烧谷物,导致了上世纪30年代发生大饥荒, 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此后,苏联历届政府在农业政策上都出现了严重失误,这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这一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2.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拉大使人民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进入70年代,苏联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71—1975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7%,1981—1985年为3.2%,1990年为-4%,1991年为-15%。食品和日用品供应矛盾加剧。据苏联统计,在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以上供应经常短缺。1985年食品短缺总额达175亿卢布,1988年达210亿卢布,1990年达1000亿卢布,能提供的商品总额只及居民货币收入的12.9%。在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能自由买卖。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据苏联计委的数据,消费领域的通货膨胀率,1987年为7.3%,1988年为8.4%,1989年为10%—11%,1991年已达到145 %。80年代,苏联在诸如彩电、音响、录像机、小汽车等现代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水平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失业人数激增。到1991年7月1日,苏联居民前往安置局求职的大约有1300万人。人民生活明显受到影响,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了迷惘。同时,西方国家对苏联加紧进行渗透,宣扬西方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动摇了人民的社会主义信仰。
民生问题动摇了民族团结统一的基石
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已不再是民族压迫和剥削问题,而是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各民族人民在民生上的差距和不平衡。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应帮助落后民族,尽快改善落后民族人民的民生状况,为民族平等团结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苏联长期固守“民族问题就是阶级问题”,陶醉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民族矛盾,不切实际地推行“一体化”、“民族融合”的错误理论和政策, 结果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民族问题,激化了民族矛盾,留下了隐患,一旦时机成熟,各种隐患便如火山爆发一样而难以收拾。
1.苏联的民生问题使之失去了凝聚各民族的吸引力。与美国相比,苏联在人口、领土、资源、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占优势,但在与美国的竞赛中,除军事力量外,苏联的经济实力、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始终没有赶上美国,而且差距也没有缩小,到苏联解体时,其GNP占美国的比例与沙俄时期基本相当。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不仅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还低于东欧国家和曾经落后的亚洲国家,这使得各民族对“苏联”产生反感乃至敌意,联盟国家失去了凝聚力。
2.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为民族分裂主义恶性发展提供了土壤。一是因强迫少数民族迁徙带来的少数民族民生问题。对民族纠纷或分离,当局不是实行民族迁移,就是采取武力镇压,直至取消他们的自治机构,给少数民族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二是因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带来的少数民族民生问题。由于苏联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统治,经济上实行大一统的计划体制,高度中央集权体制下“区域分工”的经济政策致使国民经济布局不合理,中亚等落后地区缺少大型工业项目,使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下,一些加盟共和国形成了单一的生产体制,成了俄罗斯或其他一些先进共和国的生产原料和劳动力的供应地与工业产品的推销地,也使一些加盟共和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族构成和社会结构发生了特殊变化,导致少数民族对民族政策和政权产生不满。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抱怨:从哈萨克斯坦调出的物资70%以上是原料和半成品,由于价格过低,哈一直在吃亏。三是因拉平经济政策带来的少数民族民生问题。“勃列日涅夫把拉平各共和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短期内必须实现的现行政策,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忽视各共和国的自身特殊利益,人为地采取‘一平二调’的政策,既助长了一些落后地区的依赖心理,也引起一些发达地区的不满”。发达地区感到拉平经济政策使他们加入苏联吃了亏,而落后地区又因为没有真正拉平而感到委屈。
民生问题销蚀了执政合法性的源泉
人民群众是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获得力量和永葆生机的源泉。从苏共兴衰史来看,苏共的解散、垮台,源于其脱离了人民群众,“从本质上已经完全蜕化变质为社会民主党亦即资产阶级政党”。在苏共党内形成的官僚特权阶层,腐化堕落,转化成人民的对立面,使党群关系畸变,民心流失,这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催化剂。苏联社会科学院曾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据1991年初的民意调查,苏联政府的支持率仅有13%,不支持率达73%。苏联部长会议原主席雷日科夫在总结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原因时,明确指出:“是党的领导者们,正是他们背叛了党,出卖了国家和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通过长期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苏联解体和苏共亡党的根本原因,在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逐渐脱离并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致。或者概括为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根本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民生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民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是民族团结统一的基石,是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源泉,是社会主义信仰的民心工程。虽然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和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缺乏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民生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民生问题,唯此才能避免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
责任编辑: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