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薛永龙:观念:“意识”质变为“意识形态”的中介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2-07-15 14:3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薛永龙:观念:“意识”质变为“意识形态”的中介 '...

薛永龙:观念:“意识”质变为“意识形态”的中介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初创历史科学时用来概括既是观念科学又是社会存在的概念。尽管这一术语渊源久远且独特,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先赋予其事实分析和价值分析的工具性意义。因而可以说,回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意识形态概念流变意义不大。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概念没有自身独立的历史,从概念史中不能发现这一术语流行的真正秘密,更无法推导出“意识”质变为“意识形态”的过程。jgR品论天涯网

  “意识”是主体对现实存在的反映,由于主体感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差异,不同主体对同一存在的反映千差万别。于此,就引出了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即分散多样的“意识”是如何演变成统一的“意识形态”的?围绕这一疑问,在西方哲学史上,包括英国经验主义者洛克的“经验论”,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的反偏见观点,以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分别在各自的论域中进行过阐释。不过,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问世,这一问题才在上述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得到唯物主义的解决,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原先抱持的“观念论”受到经验科学冲击的产物,也是二人合力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念固化”时得到的新发现。jgR品论天涯网

  “意识”和“观念”在《形态》中有着微妙的区分。马克思对“意识”的认知大体经历了两次转变,早期他主要视其为一种带有特定意涵的哲学对象,譬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他把“圣母玛利亚的圣灵降孕”称作“意识事实”,把“出生造就君主”称作“经验事实”。在此,马克思仅说明了两种人类可以理解的事实,并没有将二者对立起来。但是,以《形态》为标志,具有哲学意涵的“意识”逐渐“独立”,开始作为同“现实生活”相对应的概念加以阐释,“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从此成为阐释的主角,意识就是意识,而不再仅仅是为了修饰或指涉其他。“意识”和“观念”的区分就是以此为前提的。在《形态》之前,马克思对于“意识”与“观念”是否有区别这一问题的态度模糊不清,如在《区乡制度改革和〈科隆日报〉》里,他提出:“法律只能是现实在观念上的有意识的反映。”在这句话中,“意识”和“观念”皆是修饰“反映”的形容词,二者在结构上处于平行,表示它们的性质相似。而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作了区分,并且通过对施蒂纳和整个德国哲学的批判指出了其中的差异。他们写道:“至于什么是宗教意识,什么是宗教观念,他们后来下的定义各不相同。”进一步讲,尽管《形态》有时也将“意识、观念”并列使用,但通过德文和英文的翻译可以看出,二者实质上存在指涉程度的差别,即存在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唯有发现了这一点,方能理解“观念”在“意识”质变为“意识形态”过程中的中介意义。jgR品论天涯网

  “意识”需要先转化为“观念”才能质变为意识形态。在关于意识形态发生学的研究中,作为中介因素的“观念”常常被忽略,但实际上固化了的“观念”只要再向前迈进一步,就可以发现“意识形态”的身影。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所形成的观念,无论产生于他和自然、他和他人,还是产生于他和自己,所有这些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有意识的表现”。概言之,“意识”和“观念”无疑都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区别在于,“观念”是能够言说出来的“意识”,是对意识更进一步的具体化、理论化。例如,社会生活决定人们必须要有“法的意识”,而现实生活的差异性,又致使“法的意识”具体化为各种“法的观念”。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批判活动,主要源于他对官方“法的观念”的看法,这种观念即体现为意识形态。此外,《形态》的“圣麦克斯”章中有一段更为直接的表述:“人们的观念(Ideen)和思想是关于自己和关于人们的各种关系的观念和思想,是人们关于自身的意识,关于一般人们的意识……是关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个社会的意识。”在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观念”是既成的意识,亦即人类有组织有意识的表现,是意识进一步具体固化的结果。在意识形态的生成逻辑中,“观念”这个中介因素相当重要,意识需要先具体化为一种特定的观念,才有质变为意识形态的基础和可能。jgR品论天涯网

“观念”的分道扬镳使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模式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在阐释“观念”对“意识”的表现时,在该词后面加了一个插入语:“不管这种表现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此即是说,意识在具体化为“观念”进而质变成意识形态的过程中,通常会以两种模式出现:一种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另一种是带有负面意涵的意识形态。就前者而言,这种意识形态是价值无涉的、中立的,原因在于“意识”在具体化为“观念”时,是以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及其对应的经济关系为根据的。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换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的某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状况及其相应的经济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出场姿态。但是,正如《形态》中批判的那样,作为“意识”具体化的“观念”,也可能是虚假的,这时所谓负面意涵的意识形态就出现了。马克思指出,这种意识形态之所以生成,主要是因为“观念就被了解为意识范围之内的观念,被了解为头脑中的思想了”。如果“意识”没有对现实作出反映就开始构造“观念”,那么这些“观念”只能是缺乏对象性的主观“怪想或固定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施蒂纳等人的批判中指出,这种固定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抛却了观念的“现实基础”,进而“在通常的意识中事情被本末倒置了”。jgR品论天涯网

 jgR品论天涯网

网络编辑:保罗jgR品论天涯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21日jgR品论天涯网

发布时间:2022-07-15 14:37: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