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产党宣言》到《中国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这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份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传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最早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是通过《共产党宣言》。
红色中华第一书:《共产党宣言》陈译本
“五四”之前,《共产党宣言》已经有了一些零星片断的中译文。在五四运动的热潮中,马克思主义愈益受到关注,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好版本就是《共产党宣言》,遗憾的是这一光辉著作在中国还没有全译本。
这时,戴季陶主编的《星期评论》有意全文翻译连载《共产党宣言》。戴季陶曾读过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深知此书的分量,也知道翻译的难度巨大——译者不仅要谙熟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有很高的中文修养。邵力子得知后,向戴季陶举荐了理论和中文功底俱佳的浙江一师教员陈望道。
依据戴季陶提供的日文本和陈独秀取自北大图书馆的英文本,陈望道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于1920年3—4月间在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的简陋柴屋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译稿。
1920年4 月底,陈望道带着译稿赶赴上海,《星期评论》却被迫停刊,《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不得不另找机构出版。正在上海与陈独秀商谈中国建党问题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得知《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遇到出版困难的情况后非常重视,并决定资助出版。为此,在上海拉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建起名为“又新”的小印刷所。
1920年8月,经李汉俊校阅、陈独秀审定的“红色中华第一书”——《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了,但封面的书名错印成《共党产宣言》。于是9月又印了第2版,并将书名更正为《共产党宣言》,这个错印的名字,也恰好成为确认陈译本第一版的标志。之后,各地争相翻印,不断再版。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陈译本《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完整的中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堪称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史上的标志性成果。而且《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问世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紧密相连。当时,正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的时候。陈译本《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和传播,对早期党组织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它直接配合了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培养了中国一代早期共产主义者。
当时,各地先后组织起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由其中的坚定成员组成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5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邵力子、陈望道等人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对陈译本《共产党宣言》非常重视,只是由于缺乏出版经费,才把它交给维经斯基。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人组成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是临时书记。上海小组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各种方式宣传、译介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广泛传播马列主义、统一建党思想,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9月把《新青年》杂志改为党的公开刊物。新青年出版社还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经典著作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
在俄国十月革命3周年纪念日的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共产党》月刊创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李达担任主编。从这份刊物的名字,不难看出《共产党宣言》的影响。刊物着力介绍马列主义学说、各国共产主义运动情况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探讨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创刊号首页的“短言”提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最初结合
在创办《共产党》月刊期间,由陈独秀执笔,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1月参照马恩的《共产党宣言》起草了一份《中国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宣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可以说,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草案,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理想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的新社会。为此,要实现经济方面的生产资料共有,将机器、工厂、原料、土地、交通机关等生产工具收归社会共有,社会共用。政治方面废除国家政权和旧的国家机器。社会方面消灭阶级,使社会上只有劳动群众这一个阶级。二是目前斗争的策略和任务,即要以俄为师,组织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阶级斗争,铲除资本制度。三是斗争的结果,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行社会建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这份《中国共产党宣言》文稿是在1956年苏联移交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档案中发现的,如今保存在中央档案馆。但这份中文稿不是原件,而是根据英文译稿还原翻译的。最初的中文稿已经遗失,那份英文译稿原件仍保存在俄罗斯,至于最初是谁把它译成英文的,现在已经很难查考。
《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自觉地把《共产党宣言》的思想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主张,开始尝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尽管这种结合还相当初步和稚嫩。然而,它却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从最初筹建自己的组织那一刻起,就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传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最早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是通过《共产党宣言》。
红色中华第一书:《共产党宣言》陈译本
“五四”之前,《共产党宣言》已经有了一些零星片断的中译文。在五四运动的热潮中,马克思主义愈益受到关注,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好版本就是《共产党宣言》,遗憾的是这一光辉著作在中国还没有全译本。
这时,戴季陶主编的《星期评论》有意全文翻译连载《共产党宣言》。戴季陶曾读过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深知此书的分量,也知道翻译的难度巨大——译者不仅要谙熟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有很高的中文修养。邵力子得知后,向戴季陶举荐了理论和中文功底俱佳的浙江一师教员陈望道。
依据戴季陶提供的日文本和陈独秀取自北大图书馆的英文本,陈望道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于1920年3—4月间在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的简陋柴屋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译稿。
1920年4 月底,陈望道带着译稿赶赴上海,《星期评论》却被迫停刊,《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不得不另找机构出版。正在上海与陈独秀商谈中国建党问题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得知《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遇到出版困难的情况后非常重视,并决定资助出版。为此,在上海拉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建起名为“又新”的小印刷所。
1920年8月,经李汉俊校阅、陈独秀审定的“红色中华第一书”——《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了,但封面的书名错印成《共党产宣言》。于是9月又印了第2版,并将书名更正为《共产党宣言》,这个错印的名字,也恰好成为确认陈译本第一版的标志。之后,各地争相翻印,不断再版。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陈译本《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完整的中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堪称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史上的标志性成果。而且《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问世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紧密相连。当时,正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的时候。陈译本《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和传播,对早期党组织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它直接配合了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培养了中国一代早期共产主义者。
当时,各地先后组织起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由其中的坚定成员组成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5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邵力子、陈望道等人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对陈译本《共产党宣言》非常重视,只是由于缺乏出版经费,才把它交给维经斯基。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人组成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是临时书记。上海小组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各种方式宣传、译介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广泛传播马列主义、统一建党思想,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9月把《新青年》杂志改为党的公开刊物。新青年出版社还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经典著作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
在俄国十月革命3周年纪念日的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共产党》月刊创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李达担任主编。从这份刊物的名字,不难看出《共产党宣言》的影响。刊物着力介绍马列主义学说、各国共产主义运动情况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探讨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创刊号首页的“短言”提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最初结合
在创办《共产党》月刊期间,由陈独秀执笔,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1月参照马恩的《共产党宣言》起草了一份《中国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宣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可以说,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草案,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理想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的新社会。为此,要实现经济方面的生产资料共有,将机器、工厂、原料、土地、交通机关等生产工具收归社会共有,社会共用。政治方面废除国家政权和旧的国家机器。社会方面消灭阶级,使社会上只有劳动群众这一个阶级。二是目前斗争的策略和任务,即要以俄为师,组织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阶级斗争,铲除资本制度。三是斗争的结果,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行社会建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这份《中国共产党宣言》文稿是在1956年苏联移交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档案中发现的,如今保存在中央档案馆。但这份中文稿不是原件,而是根据英文译稿还原翻译的。最初的中文稿已经遗失,那份英文译稿原件仍保存在俄罗斯,至于最初是谁把它译成英文的,现在已经很难查考。
《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自觉地把《共产党宣言》的思想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主张,开始尝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尽管这种结合还相当初步和稚嫩。然而,它却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从最初筹建自己的组织那一刻起,就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2011-08-15 17: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