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龚云: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2-08 10:49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龚云: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

​龚云: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1943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了100多年,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基础上,郑重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个重大政治判断和科学论断,充分揭示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成为党的初心所在、使命所系。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新时代标志着自近代以来持续为之奋斗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主要是基于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近代以来,各种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方案之所以都以失败而告终,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中华民族要改变沉沦的命运,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政治领导。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并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两个确立”是新时代中国取得的最大政治成果。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政治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在1949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九三学社代表许德珩就曾无限深情地表示:中国人民能够站立起来,是应当感谢中国共产党的,我们在这里应当向中国共产党致敬!
  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制度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国家间的竞争根本在于制度竞争。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本原因就像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体制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更为正确的发展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新时代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一个民族要想走在世界前列,必须有发达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近代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血的教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革命推翻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社会制度,为生产力快速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社会环境。新中国成立后,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历史任务,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解放社会生产力,调动各类生产要素发展,特别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历史性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新时代十年,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从具体数据来看,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万元增加到8.1万元;城镇化率达到64.7%,提高11.6个百分点;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近代以来,从世界大国的兴衰史来看,具有强大的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保证。美国19世纪末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为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保持世界头号强国地位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时代中国取得的物质技术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更为广泛的民族团结。从世界历史来看,一个民族要想走在人类社会发展前列,民族团结是重要的因素。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近代中国屡遭列强欺侮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推动了中华民族组织起来,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了磅礴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在平等的前提下实现了民族大团结。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提出中国梦这个中华民族最大公约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新征程上,只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乃至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精神受到重创,许多人丧失了民族自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向主动。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铸造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经过新时代十年的砥砺奋进,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更有志气、骨气、底气,从根本上解决了近代以来不自信的问题,“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征程上,只要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书写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恢宏史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留下了鲜明的新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十年的三件大事之一,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这件大事,书写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恢宏史诗。
  完成脱贫攻坚历史任务,在中华民族反贫困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消除贫困,是中华民族一直希望破解的千年难题。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在中国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他们之中的进步人士都把实现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作为消除贫富分化的手段,希图通过财富的平均分配来消除贫富对立,以此来换取社会的安定和小农的温饱。近代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集中国几千年平均思想之大成,试图在封建农民个体小生产基础上借助平均主义来实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刍“大同”思想,希图在大生产基础上借助“大同”来实现超越资本主义的“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乌托邦理想;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孙中山提出了“均富”的民生主义学说,希望在发展近代工业基础上实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民生主义理想。但几千年来,消除贫困始终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经过百年奋斗,消除绝对贫困成为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书写了中华民族和人类历史上的反贫困奇迹。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提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团结奋斗。共同富裕对中华民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也不再是遥遥无期的目标,而是现实的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这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实现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实现这个梦想进行了千年探寻,却始终无法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通过接续奋斗,一步一步把这个梦想变成现实。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完全新的时代——人民民主时代”,为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政治前提。1978年12月,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标志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加速推进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从具体数据来看,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万元增加到3.51万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亿人。在民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基层民主活力增强,这在中华民族政治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接续奋斗,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中华民族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代以来领先世界的国家无不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依靠社会主义现代化来推进的。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坚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内涵。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质的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不同。我们既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唯其如此,才能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了人类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避免丢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而落入西方现代化的陷阱。
  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属性的全面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既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制度基础、经济条件,也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目标、政治目标、精神目标、生态目标、世界目标等。
  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在世界现代化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前进道路上将面临各种严峻挑战,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经过实践证明的五个重大原则。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最根本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才能行稳致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中国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的现代化,为了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中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第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开辟的。新征程上,要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新时代,新方位;新起点,新起航。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极大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斗志,极大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极大提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团结奋斗!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1期
发布时间:2023-02-08 10:49: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成果快递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