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蒋红 赵秋苑: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双重维度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3-15 10:07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蒋红 赵秋苑: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双重维度 '...

蒋红 赵秋苑: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双重维度
  2022年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深入推进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党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18-19党的二十大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行”的重大论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16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对于这个在理论创新中具有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所揭示的两个重要维度,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维度、立场观点方法的维度去加以理解和回答。
一、第一重维度: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2]16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首先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世界观的意义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方法论的意义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为我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推动实践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和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关键在于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将科学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加以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行、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评判某一理论是否具有科学真理性,不能靠人们的主观臆断。马克思主义不是先验的真理,而是在理论上进行了充分考证、在实践上经过了不断检验的审慎结论。真理是标志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首先体现在它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消除“人的异化”[3]58、实现人类解放成为人类共同探讨的时代课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得以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资产阶级企图以“自由”“民主”的旗号反对封建主义,同时遮蔽自身的剥削本性,实则让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又不断地被套上枷锁;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对无产阶级的悲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建立在带有浪漫色彩的感性认识之上,无法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各种主义”的超越之处,在于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社会理想建立在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科学基础之上,创立了不同于唯心主义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3]133的“新的世界观”,集中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世界观”中,马克思恩格斯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作为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批判了唯心主义对物质世界的否定和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片面理解;将“实践”引入哲学范畴,重新阐释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物质与意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对人类社会的考察中,复归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揭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创立了唯物史观;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在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赋予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崇高历史使命,以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旨归,阐释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建立了正确反映和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世界观,并形成了与之相一致的方法论,深刻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还体现在以科学的方法论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彰显了改造世界的实践伟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用认识检验认识是无法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从实践中来——其世界观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深入批判,到实践中去——将世界观升华凝结为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方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136。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一经结合,就迸发出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亲自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并担任了“第一国际”的领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向世界宣告了一种全新社会制度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解放、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真理性力量。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新时代10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10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找到了百年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这是一个事关党执政兴国和千秋伟业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的重大课题。在1945年的延安,面对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的“历史周期率之问”,毛泽东举重若轻、充满自信地给出了“人民民主”的答案。人民民主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事务的程度。衡量一个政党或国家是否民主,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做到了由人民当家作主。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146,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把世界观定格于对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的终极追求上。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413。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体现了毛泽东“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4]439的民主观,与邓小平以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标准的执政观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的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5]70这一重要论断结合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这个答案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新变化的敏锐判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彻底贯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自我发展和完善需要通过扬弃来实现,扬弃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党的自我革命,从根本上回答了党在新时代如何更好执政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需要作出有力回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目标长远、任务艰巨的伟大实践活动,既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求我们根据客观实际灵活地运用并发展这些规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由此决定,中国道路只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作为根本遵循。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指出了光明的前景。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社会主义还没有从理论构想转化为现实存在,所以他们一直强调,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要因地制宜地灵活理解和运用,决不能僵硬教条地照抄照搬。187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376。晚年马克思极富洞见地探讨了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更为明确地否定了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6]近代以来,中国的复杂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任务的艰巨性。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要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进而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没有任何现成的道路和经验可以搬用,只能发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并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标准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成功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穿越世纪之交,在21世纪行稳致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7],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推升到了全新高度,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考察是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为起点的。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力和资本的扩张本性使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往变得频繁,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在世界历史背景下,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主动进入或被动卷入现代化浪潮。在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一直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展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的原创性发展道路,科学回答了在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并有力地证明: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并非唯一的现代化道路,更不是“普世”的现代化道路。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随着现代化进程在世界范围的深入推进,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互依共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站在全世界、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进步,增进全人类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近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并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采纳与践行。
二、第二重维度: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贯穿了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18,并全面阐释和概括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六个坚持”[2]19-21。“六个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全方位各领域,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体现,为继续开辟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具体内容上,“六个坚持”既有机统一,又各有侧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胸怀天下集中体现党的价值立场;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彰显党的精神特质;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强调党的辩证思维方法及其实践运用。在思想渊源上,“六个坚持”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要义,又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蕴含了“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民为本”的治理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和“辩证统一”的哲学观。从话语表达来看,“六个坚持”以中国人民日用不觉、喜闻乐见的通俗言语阐释了深刻的哲学思维和实践方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一)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胸怀天下集中体现党的价值立场
  价值立场是理论创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的是理论创造“对谁有价值”“以谁的需要为尺度”的价值评价问题,反映了创造主体的情感意志和阶级立场。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3]136。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造力和强大理论活力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更加明确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价值取向,强调“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8]189,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特别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执政理念和政策主张,充分体现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性,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新时代10年的伟大成就,既是党坚持人民至上、领导和团结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也是党充分发挥人民力量、带领群众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世界情怀是相互映照的。马克思恩格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人类历史,在道义制高点上深切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赋予了共产党人肩负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价值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和世界情怀的传承弘扬,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新转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球治理观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大党领袖的深邃智慧和责任担当,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与行动方案。中国共产党主动联结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自觉将人民性、世界性、民族性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与美西方国家的狭隘政治立场、霸权主义政治主张、单边主义和强权主义政治实践形成了强烈对比,赢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赞许,刻画出一个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崇高价值追求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光辉形象。
  (二)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彰显党的精神特质
  一个政党的精神特质,是指这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有精神面貌,充分反映了这个政党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独有的意志与品质。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顺势而为、合乎目的地改造世界,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依附他人进行独立思考和行动,并且对自我目标的实现具有充分信心和十足把握。自立是自信的前提。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充分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不能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然会丧失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沦为帝国主义国家弱肉强食的牺牲品。党的二十大强调:“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2]19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党百年奋斗经验的升华。自信建立在自立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理论和行动指南,主要源于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予了探索救国道路的中国人以巨大信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时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行”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信心。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持续增强自身的理论创新能力、治国理政能力、参与国际事务能力,赢得了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好”的由衷赞许。以马克思主义为锐利思想武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活水源泉,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更加昂扬自信的姿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的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作为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坚持守正创新的过程。自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就在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身,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并始终成为人类进步事业的指路明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通过重重历史考验,关键在于能够以自信自立的精神面貌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守正创新,牢牢掌握自身命运的历史主动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守正”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2]20。以“守正”为基础的“创新”,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促进“两个结合”,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加准确地判断和把握“两个大局”的客观现实与演变趋势,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三)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强调党的辩证思维方法及其实践运用
  理论创新始于问题意识,伟大理论是在回应和解答重大时代课题中创造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在取得巨大执政成就的同时,面临的问题也更为复杂严峻。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引发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发生全方位变革,波谲云诡的复杂国际环境带来多重压力和挑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冷战思维、新殖民主义侵略和意识形态较量仍在持续甚至可能激化。如果党的理论止步于前人的成就,将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回应现实挑战。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灵活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发现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人民群众关心期盼的、时代变迁产生的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透析现象、把握本质,将“问题倒逼”作为理论创新的外力驱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跃升,在前人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回答新的时代课题,在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创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构成了系统。系统观念将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用于观察和分析事物,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现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统筹规划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更长期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两个大局”和“四段历史”中宏观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极大地增强了党在各项工作中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协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发展需要加以整体筹谋,并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极大地增强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树立了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的光辉典范。
三、坚持世界观方法论与立场观点方法的辩证统一,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又是生动具体、与时俱进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同样需要坚持世界观方法论维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维度的密切关联与内在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这种密切关联与内在统一,为我们在理论层面深刻理解、在实践层面正确践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提供了最佳答案。
  虽然现在距离马克思主义诞生已过去了170多年,但我们仍处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金融垄断国际化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中“脱实向虚”的趋势更加明显,以党派斗争恶化为主要标志的政治极化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这些新变化使资本主义的内在固有矛盾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变得更加尖锐,也引发了更多的世界性问题和全球性矛盾,使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与此同时,人类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依旧是时代主题,全球化浪潮在进一步推动资本扩张和暴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系统性危机的同时,也在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创造新的条件和契机,尤其是中国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2]60。“两个大局”及其演变深刻表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性认识。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全面把握和深邃洞察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指出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的历史关键时期。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就要将“中国化”和“时代化”两大任务辩证统一于“两个大局”的历史语境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连续性中来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其理论主题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多关注的是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要完成治国兴国的迫切任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致力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创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高度聚焦于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小康社会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理论和实践主题。
  经过新时代10年的发展,中国的进步与世界的发展已经深度融合。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正在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同与支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因而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潮流激荡和破旧更新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将以自身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更好地回应和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3-03-15 10:07: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