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次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为中国现代化事业进行的长期探索和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向着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正确方向的跨越
任何一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模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本国社会历史运动的产物。现代化始于资本主义的诞生、工业革命的兴起,而中国现代化则是在亡国灭种危急关头被迫开启的历史进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走什么路是成败兴衰的关键抉择。
现代化方向的选择决定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总是在经历磨难后才更加深刻。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中国被迫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但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就走了照搬照抄、食洋不化的弯路。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世界已进入工业之世界”,在推动政治改良的同时,提出“兴实业”“尚工”甚至“以工立国”的主张。这些主张已经蕴含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思想要素,但他们试图通过确立君主立宪制为发展工业化扫清道路,结果被封建顽固派所镇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大规模发展工商业,并作出了具体计划和规划,提出了以“实业计划”为核心的“建国方略”,其三民主义政纲更是包含了现代化的基本诉求。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依靠封建军阀的支持通过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国家现代化,最终实际上仍陷入了实业救国的空想。
所有的努力、探索和尝试都失败了,企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来,实践证明只能是一枕黄粱梦。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失败,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走西方化的现代化道路同样行不通。
“行不通”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现代化所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是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指出:“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也就是说,新的生产力是不可能建立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首先需要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
毛泽东指出:必须“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在这里,毛泽东清楚地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正是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前进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从此,中国现代化事业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为现代化事业而奋斗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现代化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团结带领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奋斗。”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具有明确现代化目标的革命。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党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不是靠小生产就可以建立起来的,必须实行社会化大生产,而社会化大生产首先就是工业化。
工业化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也是中国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手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明确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在 1944年给秦邦宪的信中,毛泽东强调:“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在中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完成这样的任务,没有一场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是不可能的。“为了发展工业,必须首先解决土地问题”,“农民——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只有他们能够供给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业品”。土地改革为发展生产力和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明确指出:“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更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和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破除了阻碍现代化的旧制度并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和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场伟大革命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这是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场伟大革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各族人民从此生活在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之中。这场伟大革命,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而光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人民结束奴隶般的悲惨生活而走向光明幸福的未来。这场伟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向着为实现 “四个现代化 ”而奋斗的跨越
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展各项社会改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的社会制度基础上迎来了实践探索的新阶段。
“不走老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实践确立了基本原则。在新中国的建设实践中,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就是如何处理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的关系问题。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走的是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轻工业和农业,导致了严重的后果。1956年 4月 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指出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在1957年2月27日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 (扩大 )会议上,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中国化”。“中国化”是伟大艰辛的事业,其间会经历种种艰难困苦,但是,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走出中国道路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始终是正确的,这是中国工业化道路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局面的光辉启示。
“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和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工业化思想不只局限在工业领域。毛泽东鲜明指出,“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为了更为全面、更为系统地认识中国工业化发展,1953年 12月,在修改审定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毛泽东初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这是一个重大的思想突破。1954年 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要求。1957年 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底到 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 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首次清晰地勾画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方向。从现代化的视野来认识和把握工业化发展方向,极大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为在更高水平上、更广泛领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四个现代化”第一步发展战略的实现,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前进阵地。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1963年 9月,中央工作会议在讨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经过不懈努力,到 20世纪 70年代末,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的水利设施、化肥农药、农村用电、农业机械等大大增加,农业的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有了很大改进。全国粮食产量 1978年比 1949年增长 1.7倍,棉花产量增长 3.9倍。我国钢铁、电力、石油、煤炭、化工、机械、轻纺等工业部门大大加强,许多新的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没有什么工业的辽阔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起了一大批新的工业基地。全国工业企业达到 35万个,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达到 3200亿元,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起来的工业固定资产的 25倍。从我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 1952年算起,到 1978年,我国工业发展尽管有过几次起落,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仍然达到 11.2%。我国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也都有了新的发展,改变了许多地方原来交通闭塞的落后局面。随着生产的发展,我国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在工业农业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四个现代化”第一步发展战略的实现,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创立了可以依靠的前进阵地。
三、向着 “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的跨越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出发,鲜明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和“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对“四个现代化”战略的重大调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愈拉愈大。在这样的基础和条件下,要想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在 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是不容易的。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正是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早在 1979年 1月,邓小平就提出要“搞出中国式的更好更新的东西”。3月,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同年 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此后在不同场合,邓小平多次使用并阐发“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和“小康”的概念。作为对“四个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发展和创造,“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小康”成为奋斗目标。
以“三步走”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根据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分“两步走”,到 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特别是提出了从 1981年到 20世纪末,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 4月,经过深思熟虑,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此后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表达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步走”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是激励全国人民为一个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认识的过程。“三步走”战略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实践中提出和实践的。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指引下,“三步走”战略既是尊重规律的成果,也是揭示规律的成果,代表了这一时期党对现代化认识的新高度。
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主张由来已久,但究竟什么是现代化,在以前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更缺乏一个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联系的定性定量标准。党提出 20世纪末实现小康和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合理地加以量化,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明确的具体的目标,从而转化为亿万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步走”战略,首次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同社会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这一战略不单是经济指标,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综合指标,特别是小康社会目标,包含了发展的全面内容。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党始终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通盘考虑,并据此来规划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战略。这样的战略是全面的、综合的战略,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的行动纲领。
“三步走”战略还是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紧密联系起来的战略。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邓小平指出,如果实现“三步走”战略,“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我们的人均四千美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四千美元。特别是中国人口多,如果那时十五亿人口,人均达到四千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六万亿美元,属于世界前列。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1997年,我国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第三步战略目标跨度较长,大约 50年左右的时间。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在第一步战略目标实现之后即着手研究跨世纪发展问题,逐步形成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 21世纪发展战略。
鉴于我国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新进展,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了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即:展望 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世纪中叶建国 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实际上是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提出在 20世纪头 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经过不懈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确保到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迎来一个大跨越的崭新发展时期。
四、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创造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不断创造性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通过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激发了全党全社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通过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使全党看清楚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了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更加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坚定了历史自信,把握了历史规律,掌握了历史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迈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华民族无比自豪地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极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能力和力量;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增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兑现了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领导者和主心骨,党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和拥护;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发展自己,也造福世界,不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力量。
历史性胜利是与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新时代十年,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更加团结统一;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
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确立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大刀阔斧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国特色强军之路越走越宽广;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十年顽强奋斗,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
一是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
二是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概括简洁凝练、内涵丰富,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涵盖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奋斗目标,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世界贡献。
三是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个重大原则分别概括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方向道路、价值立场、根本动力、精神状态。确保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是推进现代化的主体,为民造福是实现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我们靠改革开放一步步走到今天,未来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依然要靠改革开放一步步变为现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片坦途,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五个重大原则,凝结着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国际视野、高远的战略眼光、坚定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把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的二十大在十九大作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对 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作出宏观展望,对未来 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作出重点部署,清晰勾画了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经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大举措。
在政治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重大举措。
在文化建设方面,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重大举措。
在社会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重大举措。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举措。
这些部署充分体现了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系统谋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考量,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安全这三个重要方面,单列部分作出部署。在科教人才方面,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明确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国家安全方面,明确提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些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抓关键、补短板、防风险的战略考量,体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这三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极大深化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理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是这一重要论述的实践展开。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壮阔历史进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写下新的光辉篇章。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突破的重大意义。中国有绵延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有广袤的国土面积和超大的人口规模,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现实国情,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次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探索中,在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中,我们走出了一条既契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又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道路,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现代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不仅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开辟了崭新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 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际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新时代十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形成了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原创性、独创性的现代治理思想,走出了一条破解国家治理这一世界社会主义难题的新路。坚持以这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现代治理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巩固好、完善和发展好,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将为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进步提供根本遵循和根本制度保障,必将为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增添崭新内容,也必将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使科学社会主义在 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历史条件和现实国情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超过 30个、人口不超过 10亿,而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大多是建立在对外殖民血腥掠夺、对内残酷剥削人民的原始积累基础上的,并且经历了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 200多年时间。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追赶时代的步伐,就注定了我们不可能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亦步亦趋,也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并联式”过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发挥后发优势,立足本国实际,坚持独立自主,注重兼收并蓄,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只有遵循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使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从一元走向多元,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展现了实现现代化的全新可能,必将创造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让想发展、要发展的国家看到坚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可行的,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走好自己的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和平发展之路。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强而不霸”的现代化之路,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一个强大的中国不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而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得到了世界上正义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积极主动履行国际义务,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坚决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发展中,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优惠贷款,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成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在全球减贫、反腐、维和、反恐、气候变化、解决地区热点问题、环境治理、有效应对疫情和自然灾害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开创美好未来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汗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为了这一事业,无数先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二十大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我们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宏愿,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作者:黄一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党的文献》2022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3-01-13 10:16: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