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习近平特别重视从战略高度看待党和国家事业,强调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
2017 年10 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从方法论的角度把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作为我们党全面增强政治领导本领的重要切入点。2019 年1 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他又进一步要求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2022 年7 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通过这些论述可见,习近平不仅高度重视树立战略思维问题,而且始终把战略思维放在诸多思维方式中的首要位置。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关于战略思维的重要论述,对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本领,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 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
“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式。运用好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办事情,可以“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一)从全局上进行战略判断和决策。谋篇布局,整体为要。战略思维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客观事物,着眼于全局是战略思维的首要特点。“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古人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整体对部分、全局对局部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全局观,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盲人摸象的局限和顾此失彼的忙乱。因此,毛泽东强调:“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只有从全局的角度,才能将所有的局部了然于胸,协调规划,统筹安排。正如习近平所说:“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全局看问题就是从整体上思考、宏观上认识,对事物进行全面考察。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要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把“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作为重大举措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用战略思维谋划工作,最基本的是要牢记“国之大者”,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说,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建设和改革,都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就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说,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问题时,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
归结起来,战略思维在全局观方面的要求,就是“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坚持全局观并不是没有主次,不加区别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在大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也就是说,“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二)从长远上进行战略判断和决策。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决定了战略判断和决策必须着眼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古人所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就点明了放眼长远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有了长远眼光,就能够在锚定长远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近期设计和远期规划。
眼中有乾坤,心中有长远。把问题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来思考,置于历史长河中去定位,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就不会因已有的成就而骄傲自满,就不会为眼下的胜利沾沾自喜而裹足不前,也不会因暂时的挫折和困难而悲观失望。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总结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把近期目标和远大理想相结合,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抓成效,积小胜为大胜”。
着眼长远不是作盲目简单的预判,而是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战略追求锚定战略目标,从历史长时段的总结中推理预判出事物的发展趋向及未来结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着眼长远,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
(三)从大势上进行战略判断和决策。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从而形成一定时期的历史发展大势,反映出人心走向、大势所趋,如同奔涌的江海浪涛,只能顺势而行,不能违背逆转。习近平指出:“历史大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但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历史大势必将浩荡前行。”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大势而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应历史发展大势而建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应历史发展大势而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顺应历史发展大势而开创,重视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认识上先一步,实践上先一着,从而掌握战略主动,才能够有所作为,永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习近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强调要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他还强调把握大势的重要性,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
虽然历史大势不可阻挡,但并不意味着历史前进之路都是光明坦途,而是既蕴藏着发展机遇,也潜隐着涌流暗礁。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也有可能演变为政治风险。”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大势,必须在充分运用战略思维的同时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防范和化解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善于在“危”“机”转圜中化危为机。
全局、长远、大势三者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事物横向样态、纵向状态以及总体态势的三维立体呈现,体现了局部与整体、静止与运动、认识与实践等基本的哲学范畴和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综合运用和突出体现。
二、 解决新时代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善于运用战略思维
习近平深刻指出:“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这一论断是着眼于解决新时代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
(一)善于运用战略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有力保证。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就明确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为运用战略思维解决实践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哲学基础。重视战略问题,善于运用战略思维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形势的战略判断,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具体实际,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先后实现了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工作重心战略转移,带领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建设新中国的战略需要,“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战略策略,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审时度势调整外交战略,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据人民意愿,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战略思维关系党的生存发展,战略上判断准确,党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而如果战略上判断失误,就会造成大的曲折和损失。习近平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绝不能犯战略性错误。小的方面有看不到的,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这样的失误牵涉的是一点一事的问题,影响面不大,纠正起来也比较容易。如果在战略上出现了偏差,那后果将是很严重的,付出的代价将会很大。”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伟大征程中也出现过失误,“有过惨痛的教训”。在大革命时期,缺乏战略自主的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还不能从理论上真正认清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无法做到科学地进行战略谋划,这也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接连出现三次“左”的路线错误,尤其是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在战略上判断错了,看不到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性,要‘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付出了极大代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但由于相当长时期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个战略转移”,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重大损失。
(二)重视运用战略思维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方法。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指出:“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运用战略思维,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 ,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首先需要审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凝结成的科学历史结论。
其次,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需要放眼全球,“比较别人的路”。历史因时间沉淀更加厚重,现实由比较鉴别更加清晰。习近平以全球视野在对世界各国的比较中深刻指出:“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归根结底是国家制度的竞争。”他说:“冷战结束后,不少发展中国家被迫采纳了西方模式,结果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至今都难以稳定下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极大增强了我们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定信心。
最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还需要放眼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远眺前行的路”。面对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巨大成就,习近平始终保持高度的战略清醒,他要求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他深刻指出:“我们党历经百年、成就辉煌,党内党外、国内国外赞扬声很多。越是这样越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中迷失自我。”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而风华正茂,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 ,但“大也有大的难处”,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习近平一直思考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着眼于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自我革命等一系列创新性的重大思想理论,为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三)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切实需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矛盾才能推动历史前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而是中国之变、世界之变、人民之变、时代之变。伴随这些变化和变局,必然产生一系列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应对好世界大变局,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既要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更要“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因应情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策略,加强对中远期的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就中国之问来看,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但前进的道路上绝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正处于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吃劲节点,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难关、激流险滩。习近平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这些风险挑战,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际,有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有的来自自然界。”在这样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都需要用战略思维综合研判、科学施策。
就世界之问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尤其是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我们面临的世界之问。要回答全球范围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带来的这一世界之问,无疑需要“背负青天朝下看”的战略眼光。
从人民之问来看,群众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并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 ,我们是答卷人 ,人民是阅卷人。”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需要用战略思维“统筹谋划、通盘考虑各方面因素,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各方面关系,明确轻重缓急,力求各项工作取得最大综合效益”。
从时代之问看,世界大势浩荡奔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只有把握住时代潮流,才能引领时代发展。习近平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在时代发展新的关键点上,要引领时代,就必须站在战略制高点上,看全局、望长远、观大势、谋布局,准确把握时代,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三、新时代着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
坚持战略思维不是坐而论道,其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进一步增强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有效性。因此,习近平强调,要根据实践变化,“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
(一)通过不断学习涵养战略格局,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学习是进步的阶梯,也是涵养格局、开阔眼界、创新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指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战略判断、战略决策、战略规划等一系列战略思维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特殊活动,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其中,最重要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学。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运用战略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不但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有着完整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更为关键的是战略思维也有立场问题,思考问题的立场和出发点错了,作出的战略判断也会跑偏或者出现错误。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习近平认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敏锐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和思想境界的高度。他要求,广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历史学是明智之学,是启迪智慧的学问。“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察古鉴今、资政育人是史学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他说:“历史知识丰富了,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思维层次和领导水平就可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习近平明确要求,要“推动全党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看待问题,“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只是提升战略思维能力的一个方面,勇于实践并善于总结经验同样是提升战略思维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学。成功的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能是在干中学、学中练,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淬炼出来的。习近平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只有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反复运动中,战略思维能力才会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增强战略定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提高战略思维,必须有足够的战略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一时一事所扰,向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勇毅前行。习近平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保持战略定力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基于战略清醒和战略自信的坚定和执着,其根本要求在于正确处理好稳和进、变和不变的关系,坚定不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根本问题上必须有足够的战略清醒。保持战略定力,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保持战略定力,还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一些噪音杂音的干扰时,习近平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保持战略清醒、增强战略定力,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战略定力既是对各种干扰的清醒和警惕,又是对自己使命的坚定和执着。习近平指出:“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我们之所以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但国际竞争的形势依然严峻激烈。因此,“在国际较量中 ,政治运筹很重要 ,但说到底还是要看有没有实力、会不会运用实力。有足够的实力 ,政治运筹才有强大后盾 ,光靠三寸不烂之舌是不行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最关键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
(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塑造有利战略态势。运用战略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积极进行战略谋划,努力积累战略力量,塑造有利的战略态势。习近平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我们要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要在实践中赢得有利的发展态势,必须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时与势,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化危为机,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战略机遇是具体的、变化的,习近平在讲述机遇与挑战的辩证法时指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过去大环境相对平稳,风险挑战比较容易看清楚;现在世界形势动荡复杂,地缘政治挑战风高浪急,暗礁和潜流又多,对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我们发展水平低,同别人的互补性就多一些;现在我们发展水平提高了,同别人的竞争性就多起来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在应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把握机遇、塑造机遇,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不能消极退让、无为避战。习近平指出:“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得‘软骨病’、患‘恐惧症’是无济于事的。‘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有生路出路,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逃避退缩、妥协退让只会招致失败和屈辱,只能是死路一条。”
习近平这些关于判断机遇、把握机遇、塑造机遇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从而实现危机转换、化危为机,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从而赢得战略主动、塑造有利战略态势,提供了重要遵循。
四、结语
战略思维作为影响战略决策和支配战略行动的先导活动,在诸多思维方式和决策中具有综合性的统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和系统阐述战略问题、战略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为我们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稳步向前提供了重要指导。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运用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锚定战略目标,努力“致广大而尽精微”,既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又抓准抓好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彩虹
来源:《党的文献》2022年第5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