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新时代人类文明观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P441)这一关于文明观科学内涵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
第一,坚持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习近平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3](P543)多样性是客观存在,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自有史以来,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就存在着差异,这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造就了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独特特征。文明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3](P464)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文明差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2](P468)
第二,坚持人类文明的平等性。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标志着某种具体权利。文明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习近平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4](P259)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具有特殊性,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不能因为不同文明具有差异就以我划线,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自恃清高,唯我独尊。历史反复证明,不同文明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企图一统天下的做法都必然失败,最终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对待不同文明的傲慢、偏见、仇视心态是可怕的、要不得的。
第三,坚持人类文明的包容性。世间事物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同一性,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融合发展,这就是包容性的本质,也是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4](P259)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P468)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待不同文明,应当坚持对等、平等、开放、对话的原则,坚持多元、多向、流动的价值取向,不能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也不能搞自我封闭。要坚持文明传播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打破文明交往的壁垒,超越文明隔阂、冲突和优越,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文明世界。
第四,坚持人类文明的创新性。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从根本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史。习近平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2](P470)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文明只有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勇于创新,才能长盛不衰,这是世界文明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我们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增强本国本民族文明自信,用创新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增添文明发展的动力,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和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是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一定文明发展的状态和成熟程度的标志。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5](P13-14)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新样态、新壮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创造性回答。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不仅具有解决中国问题的特殊价值,而且蕴含着解决人类问题的普遍价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必须准确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发展大势和目标指向。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到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再到新时代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阶段,这个现代化建设的连续过程和目标指向,实质上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完全一致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创造性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6]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P9)这些重要思想,指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和途径,也深刻揭示了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认识更深刻、目标更明确。
2.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
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实现“五个文明”。
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经历了从提出“两个文明”总体布局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系统全面完整的认识,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明新形态的有机整体,标志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更加丰富完善和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认识。这个新认识,就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具体而言,在物质文明建设上,我们党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消除绝对贫困和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的奇迹。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7](P36)创造了人类新型的物质文明。在政治文明建设上,我们党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7](P41)创造了人类新型的政治文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我们党坚持、完善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7](P46)创造了人类新型的精神文明。在社会文明建设上,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发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7](P50)创造了人类新型的社会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党立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战略高度,制定和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7](P52)创造了人类新型的生态文明。
上述“五个文明”相互关联,物质文明建设是中心和基础,政治文明建设是方向和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是灵魂和血脉,社会文明建设是支撑和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根基和条件。它们浑然一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大厦。
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文明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协调性、创新性特征,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新形态,是整体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创新创造的文明新形态。
3.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历史之先河,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文明。它激活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明,创新发展了传统社会主义文明,超越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8]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前进的精神动力,是我们今天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使古老的中华文化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2](P314)我们既立足本国国情又面向世界大势,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当代得到弘扬和发扬光大,开花结果,最集中地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7](P26)新时代的新思想,激活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明,为人类进步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变成了现实,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社会文明形态。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初期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搞清楚,遇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步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丧失,发展僵化,产生诸多弊端,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学习、借鉴和吸取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步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新时代党面临的“三大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擘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新的战略蓝图,使科学社会主义在新中国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这就是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所坚持的基本上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这可以称作“社会主义一般”。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可以称作“社会主义特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提出“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P14)的重大时代课题,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答案,系统全面地概括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13个方面阐明的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概括起来,就是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可以称作“社会主义个别”。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大历史发展阶段,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特殊、个别相统一的辩证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发展阶段得到了集中体现,表明我们成功创新发展了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一种形态,相对于封建社会文明形态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它的根基毕竟是扎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一开始就具有致命的弊端和不合理性,存在着尖锐对抗的性质。马克思1856年4月在伦敦《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曾深刻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9](P580)然而,今天这种“事实”仍然在以种种新的形式在西方上演着。就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来说,在美国,奉行的是政党私利高于一切,资本逻辑压倒一切,个人绝对自由就是一切,而非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科学高于一切,这就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严酷现实和本质写照。习近平指出:“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国的领导力和制度优越性如何,高下立判。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6]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的文明新形态已经站到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道义的制高点上,超越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
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价值是文明的内核。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习近平宏大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人类情怀。全人类共同价值表征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统一,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1.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意蕴
时代是思想之母。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日益深刻复杂,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全方位深入展开和加速演变。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时代发展的逻辑使然。当今世界的时代特点,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P421)随着世界大变局加速向纵深发展,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既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时代。”[10](P385)
当前,国际形势中“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各种新矛盾新威胁新挑战使动荡不安的世界更加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复杂变化显著增多,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秉持新的冷战思维,变本加厉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意识形态划线分裂世界,制造“阵营对抗”,搞“假民主、真维霸”,极端利己主义的本质昭然若揭,体现了国际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宏观视域下提出来的。习近平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3](P522)“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10](P475)全人类共同价值内含的逻辑序列,融会了人类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利益与发展等诸多核心的价值。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大势,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进步一边,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确理念指引,共同维护世界百年大变局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最深厚的时代意蕴。
2. 中国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观
中国价值观,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相生相长、交相辉映,具有不可分割的本质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为精神内核的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彰显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8]不仅是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而且蕴含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习近平强调,解决当今世界出现的种种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10](P18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两个结合”,为解决时代课题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和合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解决人类问题的当代价值、世界意义,批判和超越了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
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相融。从大历史观来看,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流关系;从作为特定的科学范畴的提出和形成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为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提出奠定了思想理论前提。二者是一个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民族形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国家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在当代中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以实际行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人类最基本、最美好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个概括,既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张扬,又是对其重大的理性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和社会主义性质,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当代人类最伟大的实践中高度统一起来了。
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基本内涵来说,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上述诸方面集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既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的科学诠释,又充分体现和升华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10](P396)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正确的理念指引,引领人类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
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看待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新视角,是新时代的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一种科学预判、未来设想和憧憬展望。与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看待文明的视角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全人类为视角,将全世界人民都纳入主体范畴,以全人类共同命运为最大公约数,画出世界文明最大同心圆,形成一种全人类的共识文明,或者称为类文明。这种文明不同于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更非那种自恃优越、高人一等的西方文明形态,而是在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流中,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所要构建并正在形成的一种世界范围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引领世界进入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
四、坚定文明自信,推动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
坚定文明自信,推动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共同创造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2](P467)“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3](P525)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是:坚定文明自信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夯实“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础,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搭建文明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的合作平台,加强政党合作共建人类文明。
1. 坚定文明自信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并不断创新发展的文明。古往今来,中华文明与时偕行,守正创新,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理想追求和精神财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文明又是一个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2](P47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日之中国,奉行天下为公的理念,以天下大同为己任,怀柔远人,和谐万邦,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人类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走进世界,以更加具有活力的文明成就惠及世界、贡献世界。我们对中华文明充满高度自信,具有坚定文明自信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2. 夯实“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础
“一带一路”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实践平台,也是沿线各国人民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实行互联互通,根基在于加强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4](P317)“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4](P290)我们要深耕、精耕人文领域,立足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设互学互鉴的桥梁,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人文格局,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文合作机制。在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夯实“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础。
近十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带一路”建设逆势前行。我们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出把“一带一路”建成健康之路、绿色之路。我们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2022年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为推动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3.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战略谋划和全球布局,开创性地全面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推进人文外交,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就是一个显著的新特征、新亮点。
我们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3](P524)“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2](P434)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我们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其核心要义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站在了国际道义、人类文明的制高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我们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12](P287)坚决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就参与多边事务、推进中国多边外交来说,我们秉持的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加强抗疫合作,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安全和稳定,构建安全共同体;深化务实合作,构建发展共同体;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推进人文外交,为世界文明添砖加瓦,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促进人类进步,这是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终极意义的目标。
4. 搭建文明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的合作平台
实现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必须有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的合作平台。这些年来,中国同各国一道搭建了诸多合作平台,如中拉文明对话论坛、中欧文明对话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法文明对话会、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等。这些合作平台,对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突出的具有标志性的合作平台,就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习近平亲自倡议召开的。2014年5月,他在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发表的演讲中指出,亚洲是众多文明、民族的汇聚交融之地,中方倡议通过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方式,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13] 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又重申了这个问题。经过认真筹备,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于2019年 5月15日至22日在中国北京举行。来自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其他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文化、教育、影视、智库、媒体、旅游等领域的代表共计2000余人参加大会相关活动。大会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一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务实举措和合作成果,发布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强调亚洲和国际社会应以本次大会为新的起点,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合作,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社会、民意基础。习近平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深刻阐述了亚洲文明发展史,历数亚洲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成果,阐明了亚洲人民的新期待,即建设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明确提出了对加强交流互鉴的4点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2](P465-470)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天下情怀和大国历史担当。
5. 加强政党合作,共建人类文明
习近平指出:“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14](P2)党的十九大规划了中国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蓝图,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愿同世界各国政党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2017年12月,中国共产党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一起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充分体现了对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的关心。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深刻阐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呼吁不同国家的政党应该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并且倡议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机制化,使之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政治对话平台,得到广泛赞同和支持。
20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举行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同来自16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等领导人、逾万名政党和各界代表共聚“云端”,探讨“为人民谋幸福与政党的责任”的重大命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的主旨讲话,深刻阐明了在当今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15](P424)特别是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大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共同倡议》,与会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致表示愿继续同中国共产党加强交流合作,为促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
[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1).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1] 习近平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分别向“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2-07-11(1).
[12]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3] 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22(2).
[14]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彩虹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