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阐释和理解,也包含后继者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部分或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认识,有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从思想史的脉络看,大致有三种路向:一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文化的研究及成果,包括对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其话语叙事带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二是资产阶级学者的文化研究及其观点,尽管他们有时也能够作出一些比较中肯的描述,但在很多时候是站在资产阶级的文化立场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三是一些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文化研究及阐释成果,其中也不乏宏大叙事,西方左翼学者的文化观点尤为引人注目,但由于一些研究者蛰居书斋而远离社会前台,文化研究的实践性明显不足。在新时代,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要关注其现状、得失、挑战及出路,关注其过去如何动进、现在如何延伸、将来如何发展,关注其深度和广度、基因与图谱、连续性和飞跃性,关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
一、概念的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研究的起点
发生学的方法主要反映和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发展的历史阶段、形态和规律,其基本特点是把研究对象作为变化发展的过程,注重从历史进程揭示本质的、必然的关系。“马克思在他自己的时代,辨别出了大地主阶级、半封建领主阶级、自由农场主阶级、佃农阶级、商人阶级,以及劳工阶级。不过,在每个时代的阶级斗争中,所有阶级都会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肯定现存秩序的阵营和否定现存秩序的阵营。”阶级矛盾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一条重要脉络,而把文化生产力的演进、文化关系的变迁作为认识文化的基础,则是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生发展的重要路径。
1.内涵界定: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意义指向
从概念出发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切合经典研究方法的理解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认识凸显了人类社会实践中的意义创造,关于“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的认识,将人们的文化理解引向思想深处,从文化视角揭示了“社会存在那问题丛生的本质”及人的生存本质,不少研究者正是从这一元概念出发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体系结构的。对资本的文化意蕴、商品的文化寄托、劳动中的文化创造、社会革命的文化动因的分析,都以对文化的认识为基础展开。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阐释是其文化理论的建基内容,包括对文化的适应性、合理性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趋势作出评价。在这样的理解中,社会不是封闭的自然结构,而是体现人的本质的意义结构,不是人们彼此疏离的空间,而是推动人的解放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意义在于揭示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以及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规律,从深层意义上认识社会文明变迁的机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功能在于指导无产阶级文化建设及革命行动,科学处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探索人的解放与未来社会发展的机制。在总体上,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内在地与工人阶级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文化成了黏结社会有机体系的水泥,文化动力构成一个作用于整个社会的能量体系。
2.叙事空间:由生活实践决定的社会场景
从事实出发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分析文化创造与人类实践的关系,理解唯物史观在文化发展中的方法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研究范畴的关注要点。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辩证特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理解文化所牵动的社会神经以及它所蕴蓄的创造活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研究范畴的致思方向。卢卡奇曾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为无产阶级备战的意识形态,是开展阶级斗争的强大武器。如果从文化概念的思维逻辑看,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实充分把握的产物,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确立的思想体系。在物质与精神的决定关系上,马克思恩格斯把文化摆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动态关系和历史情节中,用阶级语境、革命语汇、异化现象等修辞形式解释文化矛盾及其根源,揭示了社会变迁的思想力量、技术力量、艺术力量的本质及其特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图景引人注目,这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元理论贡献,也是学术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元史学构建,原初的意义和精神被作为“祖谱基因”定格下来,成为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源头。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既不是根据纯艺术构思的理论,也不是按照自然科学法则建立的公式系统,而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考察和对问题的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认识体系。
3.立论基础: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揭示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立论基础极其明确,他们深信:“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出发,认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及其性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的发展状况,是揭示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及其现实悖论的基础,也是认识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一些强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发展,如工业化和初露端倪的经济全球化、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统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的废奴运动、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这些方面也拓宽了文化发展的新空间和新篇章,提供了文化发展的新形式和新动力,要求对这个世界的文化解释也要推陈出新。资本主义时代的技术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能力的一种展示,在这个平台上,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人际关系、交往关系都被打上技术文化的印记。马克思恩格斯是以世界公民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世界变化的,认为未来的文化目标应该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这种叙事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以及未来社会的文化前景,从文化发展与社会解放的关系中找到了人的现实地位和出路。
4.展开方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在人与文化的关系中找出阐释理据,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人与社会的结合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一贯主张。马克思恩格斯认识文化问题的客体基础是社会实践,主体基础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文化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这是体现文化本质的方面。人的劳动创造的文化成果都与自然规律和辩证法相联系,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构成社会动进中的交互递进,在这个对象化活动中,人以自己的认识方式和表达方式构建出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在自然中注入更多的人化内容,形成“第二自然”。“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生产活动在自然界注入人的意志并在自然界留下多彩的“印记”,“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也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注入了更多创造性内容。从深层意义上说,文化形态就是社会形态,现实的人是文化发展中最具有灵动性的因素,如果说劳动和实践是理解文化发展的钥匙,那么对主体的文化创造及文化地位的认识就是理解文化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政治理念等,不仅是现有生产方式的反映,也与人的活动紧紧捆绑在一起,国家的上层建筑影响着人的存在状况。
5.延伸发展:文化概念阐释中的意义拓宽
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文化概念,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及研究者具有很多启示,后继者循着这条路径开展的实践和研究,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不断延伸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在实践上对有关内容作出了现实的检验。从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的创新发展来看,一是总体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民族化的形式、特征、历程、动因、机理和规律等;二是比较研究,包括苏共文化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比较,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化思想的比较,学术界有创造论、发展论、继承论等观点;三是分项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精神生产理论、文学艺术理论、民族宗教理论都有深入认识。第二国际中后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有关论述,列宁“根据经验谈论社会主义”思路中的文化革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化自信,都包含独具特色的文化叙事,如果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史的主脉串接起来,大致情况是:原初之思——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杨柳新枝——苏共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贡献;东方传响——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形式;曲水流觞——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多样化展开;赓续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具有特殊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阶级斗争和人的解放中的文化理解,构成其主体框架。如果从谱系结构来理解,对越南、朝鲜、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理论给予一定的关注,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完整性;对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理论给予客观的定位,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二、理论的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主要观点
文化史的风景主要在于理论描绘,正如文化是多样而又复杂的现象,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研究也有不同的路径和方法。“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要遵循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研究方法,需要理解它作为行动指南的一面,理解它同历史相联系的一面以及它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的一面,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某一论断和某一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同时代分离开来、同现实割裂开来的做法,是难以理解这一思想的延伸和发展的。
1.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化阐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中包含着重要的文化关系,而思想文化一经产生,便对社会发展起着能动作用,并以其特殊的力量影响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体系是以社会生产为基础描绘出来的,哲学、宗教、艺术、美学等的发展都与物质生产有关,或者直接地是物质生产或实践活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也包含对文化规律的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矛盾蕴含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群众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受到物质上的剥削,也受到精神上的控制,这种现象不能看成纯粹物质或纯粹精神的作用结果。马克思把文化素养作为人格独立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求工人在思想上站起来,而且还要在行动上站起来。“要想站起来,仅仅在思想中站起来,而让用思想所无法摆脱的那种现实的、感性的枷锁依然套在现实的、感性的头上,那是不够的。”把文化看成游离于物质活动之外的内容,并认为可以随意“创造”的观点,是文化认识上的唯心主义表现。“把存在于我身外的现实的、客观的链条转变成纯观念的、纯主观的、只存在于我身内的链条”,实际上就是把外部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变成内在的主观心理活动。从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的关系认识文化问题,首先是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文化的影响,这是理解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探索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递进规律、生活交往与文化发展的递进规律,有助于解释当下的文化自信及内在根据,有助于理解文化动力、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关系。
这样看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任务就是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周围的感性世界不是开天辟地就已存在的和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历史的产物。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不能偏离实践主题,因为文化的力量或影响力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被打上时代的印记和标签。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在对社会的诸多力量的理解中,从物质生产力叙事中引出文化生产力,如精神动力、科技动力、意识形态力量、艺术力量等,使文化从以前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物转变为具有能动作用的力量。
2.以人的解放为目标的价值体系
人的解放不仅表现为物质生存状态,更在于内在的精神养成。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从来没有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它同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群众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历史上的文化活动和创造都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和创造,这种文化创造所体现的主体精神以及解放目标,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人民群众总是在已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而这些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的理论提炼和概括成果,又是文化发展的新阶梯,思想与实践的交互递进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理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不仅要明确物质生产的决定意义,也要认识精神生产的价值内涵。物质生产的规律与精神生产的规律都是以人的活动为基础的,“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不能以纯粹的自我意识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因为自我意识的理念与物质实体是相互对立的,如果通过自我理念将文化变成了神秘的内容,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要义。文化发展史的序曲是物质生活史,它们都是在社会成员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需要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曾经表达这样的思想:真理和思想在性质上是一样的,不是群众被真理和思想所触及,而是群众在历史活动中发现真理和产生思想。“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研究不能脱离群众及其活动环境,更不能把这种研究引向神秘之路。
3.以揭示历史之谜为目的的文化规律探索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展的内在机理是社会实践的深化、人民群众的推动、革命运动的深入、政治制度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中,社会实践决定文化的标度,日常生活体现文化的深度,思想政治规定文化的向度,社会制度影响文化的效度。这是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实现的:一是动力机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延伸中的能量积聚和力量表达;二是传承机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遗传”方式;三是传播机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民族化形态及其拓展;四是实践机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状态。由此体现的基本规律包括文化主体的自发性减少和自觉性增多规律,文化认识的肤浅性减少和深刻性增多规律,文化行为的主观性减少和客观性增多规律,文化实践的片面性减少和全面性增多规律,文化成果的单面性减少和综合性增多规律。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阐释集中在“变”与“不变”的关系上,要有辩证眼光和创新思维,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科学社会主义命运的高度上作出分析:一是在时代之鉴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之变,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民族特色,分析文化的“变”与“不变”包含的深刻哲理,理解“变”的常态性和动态性,认识“不变”的静态性和稳态性;二是在时代之思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新,包括价值选择和目标定位之新、视角和方法之新、技术手段和实践之新,与时俱进地打开“马克思主义文化”和扩展“马克思主义文化”;三是在时代之问中理解社会主义文化路途之远,通过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觉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国际影响力。
4.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立场坚守
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研究,既有很多深邃的观点,也有不少质疑和误解。支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人,在国内国外都有一个大群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所做的阐释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对于一些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异见,要有明确的立场并作出有力的回击。其一,对于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观点,予以坚决批判。丹尼尔·贝尔曾断言:“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最大弱点在于没有文化理论。”他甚至说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观点是虚构出来的,没有能够有效解释不同文化模式产生的机理以及差别的原因。贝尔把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说成理论上的事情,忽视了文化变迁中起源、过程和目标的复杂性,用单向决定的方式认识文化形式,并机械地认为文化所由以产生的最早环境一旦消失,文化就会随之灰飞瓦解,否定了文化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对此观点,必须给予有力驳斥。其二,对于有限度地承认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态度,予以科学回应。西方学者威廉斯认为:“马克思自己曾构想过一个文化理论,但没能充分加以完善。”并且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承认文化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考虑到变革中的延续性,也考虑到或然性和某些有限性的自律性因素。但是,尽管有这些保留态度,它还是把经济机构的事实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关系看作是一条主线,文化便是沿着这条主线编织起来的,只有理解了这条主线,才能真正理解文化。”从这一点看,威廉斯也赞同马克思关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而且把社会关系看成理解文化问题的基础。但是,他没有从整体上看待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系统性,对文化的分类也不是完全合理的。其三,对于曲解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倾向,予以合理纠偏。伊格尔顿认为:“在马克思的观念中,阻止我们认识真相的就是意识形态。正是意识形态这个媒介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解释,这种解释试图歪曲或者说遮蔽行为的真正意义。”他看到了马克思对文化概念和作用的论述,但又用带有偏见的语气作出总结:“马克思曾带着宗教般的信念写道,文化(或人文精神)是失去真心社会中的真心,是没有灵魂世界中的灵魂。文化也足以成为知识分子的鸦片。这样,文化同时既价值非凡,又几乎毫无作用。”这些方面显然曲解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真义,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不能忽视并需认真应对的问题。其四,对于误读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做法,予以学术纠正。我们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时,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期待,但是在伯克看来,法国大革命是对美学的侵犯和对道德的冲击,“完全是廉价的闹剧、空乏的吹嘘、笨拙的情景剧”,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有如天壤之别。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事实:不信科学可能比不信神学更容易,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不易。一些批评家无视马克思对工业社会中文化变动的深刻认识,无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中文化事实的深刻认识,片面地认为:“这一理论严格的决定论,以及对‘终结历史’的完美的最后阶段的预测,使得它们对于现存的社会秩序,对于实证主义研究,对于有关这个世界的准确历史认知,都是非常具有破坏性的。”一些批评家甚至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文化关系的论述看成机械决定论,试图以此为借口否定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研究中需要纠正与澄清的问题,也给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研究提出一些新命题。
三、谱系的梳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序列形式
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在学术研究中,有“意识形态的光谱分析”“政治文化的光谱分析”“心理光谱分析”,等等,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也有其科学性及合理性。纵观有关学术研究成果,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分类研究较多,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艺术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思想等,这类研究有一定的深度;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研究较多,如列宁的文化思想、毛泽东的文化思想、邓小平的文化思想等,这类研究有一定的广度。以谱系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寻找内在的衔接关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眼。
1.重要文献联结的文化谱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分析了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发展及内在关联,其中包含着对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态的认识,以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原初谱段所具备的特质。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谱系,要把握经典文本中的有关脉络,包括文化思想演进的路径和历史背景,认识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契机和内在动因,结合文本的产生背景理解文化的形成和延伸背景。认识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文化的认识和贡献,理解其衔接关系。这需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把重要观点串接起来,把重要事件串接起来,把思想的珠玑串接起来,力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总体特征、总体结构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从历史视角勾画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生成和发展,揭示各谱段联系和变迁的机理;从现实视角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延展性和生命力,探索它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走向;从学术视角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及谱系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科学特质。辩证地、历史地看,第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思想、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思想、当今世界上中国之外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中的地位不那么明显,但在研究中给予其一个恰当定位也是必要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文化思想谱系,要以历史的大视野来审视和把握,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忠于文本的基础上作出创造性归纳,搞清楚“老祖宗”说了什么以及现实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搞清楚现实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揭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变迁规律和演进机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中的地位和贡献,为我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话语支撑。逻辑地和系统地看,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理解形式,以辩证法为基础的表达形式,以实践为基础的发展形式,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运行方式,以社会主体为对象的关怀方式,是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其基本遵循有四个方面:一是遵循文化的能动性、客观性、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二是遵循文化的历史评价、道德评价、社会评价的有机统一;三是遵循文化的科学性、革命性、指导性的有机统一;四是遵循文化事实的一过性、文化现象的相似性、文化规律的重复性的有机统一。
2.重要观点联结的文化谱系
在时间序列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是依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线索串接起来的,所涉及的都是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大理论问题;从空间结构上看,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与革命重心的转移以及革命策略有关,表明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文化的继承性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向前延伸的生命力;从基本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具有系统的理论表现形式,各个谱段的衔接是由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连续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包含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一个个文化谱系分支,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美学理论、艺术理论及其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民族化的成果,也构成一个谱系关联。这些谱段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征、有何影响,都需要通过深度犁耕马克思主义著作才能获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要理解重大观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的地位,如“两个决裂”的文化意义、“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的实质、文化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些方面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中不可缺少的思想元素。从这一点看,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需要系统归纳经典文本中的理论观点,在宏观上总结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结构特征,在历史的大视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在具体的社会阶段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延伸形式。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之间的联系,分析其中的历史元素和时代因素,从理论上揭示每一谱段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而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的衔接关系。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中各部分的理论关联和表现,认识环境变化造成的话语叙事变迁与联系、革命任务变化造成的文化理论发展与联系、实践形式变化造成的文化策略变化与联系,从内在机理上认识和揭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演进的动力机制,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跃迁规律,从微观上理解重要文化元素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中的地位,认识重大文化事项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影响。从历史视角勾画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生成和发展,揭示各谱段的衔接机理;从现实视角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延展力和生命力,探索它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走向;从理论视角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及谱系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3.重大理论联结的文化谱系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发展有一个梯次和脉络,对文化主体存在的理解、对社会结构的祛魅以及对社会行为的附魅,都会给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研究增添解构性的或建构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以宏大叙事揭示了人与社会全面的历史场景和未来图景,但西方学者研究中存在的诸多形式的延异却带来了不少异质性内容,意义链条和结构体系都加上一些不确定因素。有研究者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看成“泛经济化”的力量,认为在对经济理论的宏大叙事中,马克思试图通过生产方式的思想内涵来理解它在社会发展中的驱动作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都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在社会的文化结构和体系中,“马克思尤为急切地去指责那些心怀幻想的人,指责他们将宗教、理念、艺术或哲学视作动态的力量,认为它们能带来变革;在马克思看来,这些现象仅仅是生产关系的反映,自身没有价值也无法产生价值,根本无力改变任何东西”。这种观点我们无法完全苟同,因为马克思从来没有否认文化的力量,他把文化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表达,已经包含了深刻的能量寄托和传递。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是一个起点,那么后续的谱系延伸大体如下:其一,列宁的文化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贡献。列宁的文化思想是在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提出和体现出来的,揭示了俄国社会发展中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谱段之一,它所体现的承前启后关系,促使人们深思为什么革命导师对文化如此钟情,背后的社会动因和历史根源是什么,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革命的不同理解及实践,所构成的旋律为何如此深刻地打动着社会。其二,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贡献。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的基本观点,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意识形态理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中国的创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关注改革开放造成的环境变化,关注社会变革与转型中的文化定位,文化强国建设、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等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形式。其三,西方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内容和历史渊源考察资本主义话语环境中文化叙事的多样化展开,卢卡奇、葛兰西、科尔施等的文化观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分析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英国“新左派”的文化观、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一定程度上在不同时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增添了新内容。文化霸权或文化领导权、阶级意识、犬儒主义意识形态、镜像理论、文化结构与文化建构、技术和意识形态渗透、话语理论及其构建,等等,都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论节点。它们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化思想的解读和解构方式,关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与文化的关系等的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原初谱段有密切联系。
上述三个方面的谱系脉络是由基本观点和理论连接起来的,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逻辑结构和意义体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亲代关系”承递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延续形式。这种由文化“基因”决定的关联形式,也是依照思想脉络、意义结构形成的“家族”图谱,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序列性、延展性、“遗传性”“变异性”。认识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应该体现社会发展层面的价值取向、社会变革层面的创新取向、社会行为层面的引领取向、社会问题层面的解释取向、社会未来层面的规划取向。就历史关系和逻辑关系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问题的原初阐释及其思想拓新是谱系之源,在揭示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文化思想史上的“光谱”跃迁,是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社会主义存在的合理性、人类解放的合理性做文化论证;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文化思想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中的地位是谱系之流,列宁提出的“根据经验谈论社会主义”包含着文化革命的实践动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贡献是谱系之新,这一谱段是伴随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发展轨迹、独特的历史进路和独特的民族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中最为丰富最有活力的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认识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延异是谱系之变,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创新,也存在疏离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倾向,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补充作用是谱系支脉,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完整性。
四、路径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研究的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经历了早期的开掘和构设,再经过一系列实践基础上的丰富和完善,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结构体系。这个结构体系中的诸多范畴,也从早期的形式转向现代的形式,语汇构成、叙事方式、表达内容都有了很多变化。研究范畴和范式突破了单一学科、走向跨学科研究,突破了单一结构、走向复合结构,突破了国家边界、在全球范围内被关注。追踪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领略事件中蕴含的理论契机及其必然性,揭示社会发展中的文化矛盾,认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文化的推动作用,认识由此形成的交往形式推动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范畴的重要方法。
1.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需要理解它作为行动指南的一面,把握它同历史联系的一面及其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的一面,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某一论断和某一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同时代分离开来、同现实割裂开来的做法,是难以理解这一思想的延伸和发展状况的,也不可能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展中有突进、有挫折也有迂回,有内部团结而朝气蓬勃的状况,也有动摇和分裂而面临危机的状况,这一切同当时的具体环境和社会条件密切联系。从时代特点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发展,从历史运动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及其谱系,是符合现实要求的研究方式。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不是脱离实际的一成不变的教条,也不要求人们经院式地研究和无条件地信奉,它的延伸和发展靠的是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靠的是实事求是的权威性和与时俱进的追求。因此,要结合时代不断提出的新课题和新任务,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正确性在于符合社会需要,并在群众的实践中接受检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再塑和升华过程。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时代气息的重要方式,也是摆脱教条主义和抽象理论演变史的重要方式。
2.在整体和局部的结合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在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一个有机体系,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首先不是从学术需要而是从社会需要建立起来的。认识这一体系,必须把握其总体环境、总体目标、总体结构和总体特征,忠实地表达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发展轨迹,而不是简单地把它纳入现有的体系之中。在局部上看,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要点分布在不同方面的论述中,它与经济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等都有联系,它的构成中的各部分不是机械地拼凑起来的,各个谱段也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必须放在整体环境和整体结构中分析考察。这里的关键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全面性,对不同时期摆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面前的问题作出判断,但是,强调整体性研究,不是面面俱到,要看到整体与局部的互补与递进,充分理解思想的赓续和逻辑发展。
3.在文献分析与辩证思维相结合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视角,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力求使理论接近现实、使现实推动理论。要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概念和范畴的层次,追踪概念和范畴演变的事实和动因,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特殊意义和普遍意义。归纳整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资料,挖掘它的多层面价值,理清文化事实的理论背景,揭示文化“格点”的内在联系,找出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逻辑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进行整理,找出有关经典论据与现有文化理论的衔接和跃迁,把宏大叙事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之新变化。对有关文献的分析中,一方面要洞彻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理清思想之真义;另一方面要揭破文化唯心主义所散布的理论迷局,洞悉观点之真伪。注重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确定其基本性质,把握其基本倾向,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穿凿附会,通过分析比较、理清脉络、整理观点,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
4.在现象描述与本质透析相结合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要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来考察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内在联系,揭示其深层次的规律性的问题,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解答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对文化问题抽象后形成的理论体系,体现了由个性到共性,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置于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视野中考察分析,从深层揭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演进机理。
5.在多种研究视角的结合中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一是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的结合。在人类社会的整体视角上揭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生的必然性,结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商品经济规律、思想认识规律的影响和支配,认识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从发生学的角度在微观上揭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的衍生机理,探索具有共性的文化发展规律。二是国内视角和国外视角的结合。用时代精神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全貌,用科学眼光看待当前文化建设得失,用辩证思维分析文化发展道路。从人类实践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的变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自身的变化等要素和参量入手,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展规律。三是政治视角和学术视角的结合。在政治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文化研究的社会主义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展做论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不能撇开经典,不能迷失家园。在学术视角上,专业学科与跨学科相结合,运用本学科专业研究方法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知识和结构,从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剖析其实质和内在关联,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范畴。四是创新研究和已有材料相结合。认真研读该领域中的代表著作,及时追踪该领域的学术动态,对有关的期刊论文、专著和综合性的著作进行分析和探讨,为课题研究构建合法性结构并寻求理论支持。合理利用二手资料,从中寻找学术灵感和研究切入点,拓宽思维,跳出僵化的条条框框。透过大量的已有资料,对比分析一些矛盾的、错乱的、有悖论的观点,找出一个尽可能整合不同观点的总体论点;认识学术界“以恩解马”“以苏解马”“以西解马”“以马解马”的思维差异,用新型解释学、新型文本学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演变规律;对有关的祖本(经典材料)、母本(历史资料)、别本(借鉴材料)、新本(当代形式)、鉴本(他者关照)作出甄别分析,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梳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谱系的谱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研究范畴的确立,要立足于时代之问、时代之思、时代之鉴和时代之需,提出既符合理论需要的阐释,又符合实践需要的思考。要从文献出发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概念范畴、逻辑范畴、运思范畴,从经典理论和党的文献的有关内容勾勒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整体图景,从历史和现实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变迁。要理清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脉络,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价值寄托、辩证精神、映射关系,把握其总体环境、总体目标、总体结构和总体特征,客观地再现和描绘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嬗变轨迹,认识各谱段的地位和影响;还要探索规律,将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语境及内容加以比照,认识时代变化及制度变迁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影响,分析其宏观形式和微观结构,理解其重要节点及其内在衔接,揭示其嬗变机制和机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2]韩文乾:《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时代意蕴》,《光明日报》2020年9月7日。
[3]胡承槐:《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4]〔英〕彼得·伯克:《文化史的风景》,丰华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5]〔美〕马克·D.雅各布斯等编:《文化社会学指南》,刘佳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