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年。我国思想理论领域总体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阐释中国梦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理论界展开了讨论和争论,形成了若干热点。
热点一: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实现中国梦;2013年3月,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时的讲话中对中国梦作了系统阐释。此后,又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了中国梦。中国梦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最强音,也成为思想理论界热议的话题。
思想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等重要论述,是对中国梦内涵的科学阐释。学者们认为,中国梦紧密承接了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理想追求的生动表达。学者们强调,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引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国外专家、学者也高度关注中国梦。多数人认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密相连。中国的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梦的实现,必将对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者们反映,在关于中国梦的讨论中也出现一些歪曲解读和认识误区。一是把中国梦曲解为“宪政梦”。这种观点认为宪政代表了中国的未来,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走西方式的宪政民主道路。对此,学者们指出,中国近代历史早已证明中国走资产阶级宪政道路走不通,坚持宪政道路无异于做无用功。关于“宪政梦”的歪曲解读,其实质是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二是认为中国梦即个人梦。学者们指出,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对中国梦主体内涵的误读。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三者的辩证统一。对国家、民族来讲,中国梦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梦的汇聚;对个人来讲,中国梦是个人梦的坚实承载舞台,是个人梦想实现的有力保障。中国梦的实现对于国家、民族、个人来讲,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即要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逻辑中梦想成真。三是认为中国梦即美国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美国的现实,换言之,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对此,一些专家明确指出,“中国梦就是美国梦”的言论,抹杀了中国和美国在性质、制度、道路、价值观等方面的根本差别,其真实意图在于从意识形态上引导国际社会对于美国梦的全球认同。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梦崛起于美国梦衰落之时,中国梦要动美国梦的奶酪,要取代美国梦的霸主地位,中国梦是对世界的威胁。对此,一些学者指出,这种观点源于西方一些政要、学者和主流媒体的强国争霸思维,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事实上,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中国梦倡导和平、合作、共赢,中国梦是中国的福祉,更是世界的红利。中国不会妨碍其他国家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国实现梦想的经验可以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同时中国梦的实现也有赖于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
热点二: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中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者们充分肯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并就如何增强活动的实效性进行积极探讨。
学者们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独创性成果,是党的生命线。坚持群众路线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学者们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举措。它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需要我们长期坚持,认真贯彻。当前,全国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效,要巩固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善始善终抓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深深扎根,使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成为党员干部的普遍自觉,使各项事业推进有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
针对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一是要自觉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二是要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三是要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期化、常态化,避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时流于形式,或者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作一阵风。
热点三: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的争论
中央充分肯定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并指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值得注意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思潮,引起思想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央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态势的认识客观、定位准确,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分析深刻、态度坚定,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有清醒的认识。但也有一些人持否定态度,比如,有人在网上散布说,这就是“七不讲”禁令,等等。同时,一些人仍然在极力主张、鼓吹和宣扬一些错误思潮。比如,在宪政民主问题上,有人提出,宪政是实现一个国家政局稳定的基础,宪政之路是中国未来的必由之路,反对“宪政”是对人治的迷恋,是阻挠依法治国。在普世价值问题上,一些人认为,普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于这些错误思潮,学者们积极回应,认为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其政治图谋就是要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价值标准来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非常危险的,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些错误思潮。
学者们指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至关重要。当前,应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
热点四:关于网络安全与网络治理
2013年的网络世界极不平静。从国际看,美国“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在世界范围引发轩然大波。从国内看,互联网已成为最大的公共舆论空间,成为今天中国面对的一个“最大变量”。面对错综复杂的互联网,政府主动“亮剑”加强治理,依法打击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刑拘“秦火火”等大V,出台“转发500次以上入罪”等司法解释,使网络空间逐步重新清朗起来。这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也引发思想理论界对网络安全、网络治理以及网络反腐等问题的高度关注。
一是关于网络安全问题。美国“棱镜门”事件引发思想理论界对网络安全的高度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棱镜门”事件彻底掀开了美国一直宣扬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的虚伪面纱,网络安全威胁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有学者认为,美国一边高呼取消网络管制、力倡“信息自由流动”,一边暗中监听监看公民隐私;一边以受害者的姿态非难别国发起网络战,一边又组织跨国网络攻击的做法,不仅十分虚伪,而且居心叵测。这正暴露了美国长期奉行的所谓“双重标准”。有学者指出,这其实就是美国价值观的体现:只要有利可图,只要能掌控全世界,就敢撒弥天大谎,就敢践踏一切人类良知、道德和法律。面对网络安全威胁,学者们认为,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是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必要途径。对我国来说,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最关键的是要有“阵地不能丢”的忧患意识,有“兴利除弊”的媒介素养,有“能力升级”的创新精神。
二是关于加强网络治理。学者们认为,网络谣言侵蚀着社会诚信,瓦解着社会道德基础,危害极大。打击网络大谣,净化网络环境,刻不容缓。有学者认为,网络可以降低发言的“门槛”,但不是“法外之地”。只有遵守文明上网“七条底线”等基本规则,网络才能健康发展。政府提倡言论自由,但言论自由不代表言论可以无底线、无操守、无良知,批评不代表可以肆意攻击、恶意丑化、随意歪曲。意见领袖作为网络上有影响的人物,尤其要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好榜样。有学者反映,极少数心理阴暗的人利用网络造谣传谣,其目的是反党、反社会主义、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有的已为西方反华势力所利用,或者和西方反华势力沆瀣一气。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学者们认为,必须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多渠道加强创新网络管理。有学者建议,政府应善于倾听“网络民声”,把网络作为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及时掌握最新舆情,积极回应网上议论。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一些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很容易在网上形成热点。面对网上热点,相关部门决不能失语或妄语,而应及时有效应对。一些学者认为,加强相关立法建设是打击网络谣言和网络犯罪事件的根本保障。还有学者指出,治理网络谣言,除了通过立法、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外,更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正能量”。
三是关于网络反腐。2013年以来,上海高院5名官员集体嫖娼等事件延续着舆论对网络反腐的关注。网络反腐也日益成为思想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学者们在积极评价网络反腐正能量的同时,更加关注其背后的问题和隐患。有学者反映,在网络反腐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约束,虚假举报、不实举报频现,“反腐”误伤他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些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了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公众的“猎奇心理”、“猛料思维”,一些假反腐之名的艳照和视频在网上大肆传播,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同时也挑战着法律底线。有学者指出,网络反腐能带来一时之快,却不是防治腐败的根本武器;网络给反腐带来了有益补充,反腐却不能止于网络。那么,如何规范和引导网络反腐?如何更好地发挥出网络反腐的正能量?学者们指出,只有将网络反腐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与传统防腐反腐手段互动,形成合力倒逼官员清廉从政的机制,才能发挥出其最大效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反腐正能量。
热点五:关于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思想理论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学习讨论。
学者们高度评价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统揽全局、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为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是凝聚全社会力量,同心同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学者们认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从党的领导干部抓起。一要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信仰,增强他们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帮助他们澄清模糊认识;二要培养他们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引导他们在大是大非或政治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带头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三要严肃党的纪律,对那些看到攻击我们党和国家的错误言论无动于衷的干部追究责任,对那些本身就是某些错误言论或思潮的代言人的领导干部严加处理。
学者们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重在切实解决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很多错误思想或思潮的鼓吹者就是利用社会问题和矛盾,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散播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因此,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解决好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科学地处理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关注民生,从而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民心基础。
学者们强调,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我们忽视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未来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将青黄不接。
热点六: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思想理论界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尤其是全会召开以来,对全会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解读,迅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学者们高度肯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普遍认为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高度自觉。学者们认为,全会通过的《决定》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蓝图,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战略,汇集了全面部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进军号角,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必须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齐心协力贯彻落实全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
二是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者们认为,这是《决定》的总纲提领。不少学者强调,必须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把握这一总目标的内在逻辑和科学含义,历史地、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中“国家治理”的概念:一要历史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的“治理”概念,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皇权统治者的“治国理政”,也不同于西方政治和管理理论中倾向于向政府分权、实现社会多中心治理和社会自治的“治理”概念,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既定方向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语境中,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地治国理政。二要全面地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上进行。三要准确地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优化和创新国家治理的主体格局、体制机制和流程环节,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把我国的根本制度与基本制度内含的巨大能量和活力充分释放出来,最终实现我国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内含的价值规范和主张要求。
学者们强调,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的含义,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不能简单片面地按照西方“治理”概念的含义解释,又不能简单认为“治理”的概念只是西方政治理论和管理理论的专利。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内容之一,其根本理论逻辑出自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其历史逻辑出自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其实践逻辑出自中国改革开放和问题解决的实践进程。
三是关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学者们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彻底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让市场和政府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的必然要求。要将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要用市场调节的优良功能去抑制国家调节失灵,又要用国家调节的优良功能来纠正市场调节失灵,从而形成高效市场即强市场和高效政府即强政府的“双高”或“双强”格局。
但是,有些学者在解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时,仅仅将政府的作用局限于“服务”上面,这与西方政府的“守夜人”理论如出一辙;也有一些学者片面强调市场,忽视政府的作用,企图将我国的改革引入新自由主义的邪路。对此,一些学者明确回应,要注意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决定作用论”与中外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决定作用论”的界限,划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界限,自觉抵制西方自由主义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和侵蚀。
四是关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学者们认为,这是我们党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深化。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也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回答了一些人的公有制经济退出竞争领域的主张。有的学者认为,这一表述第一次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表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者们建议,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要求,“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努力讲全、讲透、讲实,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全面准确领会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对各种曲解三中全会精神、宣扬错误观点的言论思潮,要加强监控,及时制止和批驳,不能放任自流。
热点七:关于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讨论
2013年,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思想理论界高度关注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在研究中进一步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一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当前的资本主义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国外一些学者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已经进入“金融帝国主义新阶段”,具有垄断性、金融资本主导性、停滞、危机等特征。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当前资本主义成为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和新自由主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也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新阶段是高度虚拟化走向泡沫化的国际超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二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酵,2013年6月在纽约召开的全球左翼论坛的主题是“为生态转型和经济转型而努力”,表明连西方一些左翼学者都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处于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交困的局面中。国内的学者们认为,经济持续低迷,贫富两极分化加剧,金融资本的寄生性和掠夺性日益加深,环境和生态危机不断恶化,财政赤字无节制膨胀,垄断资本对民主政治和社会舆论的操控加强,霸权主义和军事干涉盛行,这些弊端相互交织和集中爆发清楚地表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并非一般的周期性危机,而是系统的制度性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总爆发。
三是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案。有的学者认为,面对持续不断的危机,欧美各国政府试图运用国家力量“重塑资本主义”,但政策屡屡破产。美国推出了数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是通过滥印美钞合法地获取别国财富,但无法摆脱财政问题困扰。国会两党、府院间的政治斗争一度导致政府被迫关门,政府关门和债务上限危机交织,不仅使美政治体制运作陷于瘫痪,也将危害外溢于整个世界,充分暴露了美政坛政治极化加剧、社会结构性矛盾激化的弊端。欧洲力图削减社会福利,为政府解套,但至今仍在债务危机的泥淖中挣扎。有的学者认为,面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无论新自由主义,还是国家干预主义,都显得力不从心。实行新自由主义,难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失业、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等严重问题;实行国家干预主义,会损害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损害资本主义经济的活力。
学者们认为,在资本主义陷入困境的地方,往往最能显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发酵的欧美国家,各类国际论坛剑指资本主义痼疾,探讨现实危机出路和替代方案。人民大众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作用与组织形式,全球和各国财富的贫富分化及其负效应,国际经济组织的改革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等问题,成为这些论坛的主要议题。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问世,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全球正义、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以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等问题。
热点八:关于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长期以来,对毛泽东同志、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评价一直是思想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中央隆重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中央有关部门举办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思想理论界围绕对毛泽东同志、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从整体上看,思想理论界对毛泽东同志评价客观,对毛泽东思想认识深刻,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和问题。学者们认为,全面地历史地公正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必须站在党和国家的角度。以个人得失作为评价毛泽东同志的标准是简单的实用主义态度,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完全不可取的。
学者们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系统论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个活的灵魂的基本内涵和时代要求,历史地看待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强调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为新形势下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根本遵循。学者们强调,对毛泽东同志及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政治问题。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要承认和纠正这些错误,但他不愧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只讲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与历史地位,丑化毛泽东同志伟大的历史形象,实质是对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否定,是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丑化,必然导致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也必然导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否定。我们应当永远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有学者反映,一段时间以来,否定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割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成为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与历史地位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此,学者们强调,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在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显著的,为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打下了重要而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前的30年和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连续不断而又有所不同的两个历史时期。不能将这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互相否定。
学者们指出,否定毛泽东同志、毛泽东思想和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历史的思潮背后,实际上是近年来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作祟。任由这股思潮泛滥,势必会混淆人们的历史观,搞乱人们的思想,甚至可能出现社会动荡。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等领袖人物,搞历史虚无主义,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针对当前否定毛泽东同志、毛泽东思想的种种言论,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加强对广大人民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学生的历史教育。
热点九:关于党风廉政与法治中国建设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迅速推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思想理论界受到广泛好评,也成为思想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是关于党的作风建设。学者们对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纠正“四风”等一系列举措给予积极评价,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普遍表示认可,一致认为作风体现党的性质、代表党的形象,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央八项规定和整治“四风”的举措,展示了新一届领导人实干兴邦、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的风格,映射出中国未来施政动向。在充分肯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于改进作风的可持续性表示出一定程度的担忧,担心抓作风转变是“一阵风”,担心以形式主义反“四风”等。
二是关于反腐败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初的反腐讲话中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这些思想观点受到理论界的好评。学者们认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表明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反腐败取信于民的关键。多数学者坚信,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随着各项反腐制度的完善、社会民意的不断汇聚,一定能放大反腐正能量,让未来的反腐斗争更有成效,带给社会更多的廉政信心。
三是关于法治中国建设。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年初明确发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号召,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学者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勾画了更加清晰的奋斗愿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指明了前进方向。
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中国,有的学者表示,建设法治中国决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而是有着十分丰富内涵的真实目标,其最基本的要素是宪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权威的中国,是全体公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中国,是政治清明、经济富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中国。有的学者认为,建设法治中国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要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要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要使每一名公务员和普通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学者们表示,实现中国梦,法治是最根本的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建设法治中国勾勒了改革整体框架。建设法治中国,行动就在当下。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就一定能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奋力建成一个法治中国,创造法治建设的中国奇迹。
作者: 祝念峰 郑丽平 王雪凌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