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邓聿文:别把“中等收入陷阱”简单套在中国身上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2-06-28 09:52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邓聿文:别把“中等收入陷阱”简单套在中国身上 '...

邓聿文:别把“中等收入陷阱”简单套在中国身上

  把人均收入与“中等收入陷阱”挂起钩来,会怂恿更多的人去崇拜GDP。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命题简单套用到中国,来说明或者解释中国目前遇到的困难,是要小心的。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在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时,存在一个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极少有国家能够跨过这个陷阱。

  世界的发展真的存在一个“中等收入陷阱”的规律吗?要搞清楚有没有“中等收入陷阱”,还是先回到它含义上去。世行2006年发表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针对东亚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提出了这一概念,其涵义是,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一些学者据此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等。

  笔者认为,世行的提法充其量是对一种国际发展经验的现象描述,指出这种现象当然也很有必要,但更有必要的是对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解释。根据一些学者的看法,“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一种在许多国家出现的现象,是因为在进入这个时期后,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从而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但这个解释依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因为每个身陷陷阱的国家情况是不一样的。

  从那些成功跨过陷阱的国家来看,主要有两拨,一拨是欧美等最先工业化的国家,因为它们占有现代化的先机和优势,更兼有殖民条件,现有世界的规则是由它们制定的,所以能成为发达国家,这是主体;另一拨是日韩等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国家,它们能成为高收入国家,除了自身的发展战略正确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冷战,由此得到了西方阵营不遗余力的扶持。在分析“中等收入陷阱”时,看不到这两点是不对的。

  另外,“中等收入陷阱”是以人均国民收入为衡量标准的,它实际建立在GDP的基础上,GDP高,人均收入也高,也就容易跨过这一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但GDP的高低直接与人口规模有关。那些人口多的大国比起人口少的国家来,要跨过该陷阱显然更难。再者,如果GDP的增长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的提高和生产技术及组织机构效率的改进上,自然很好,但若是以消耗资源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则意义就不大,因为它削弱了继续发展的能力,这样的GDP即使一时很高,最后还是要跌下来。还要看到,把人均收入与“中等收入陷阱”挂起钩来,也会怂恿更多的人去崇拜GDP。

  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转型国家,且这种转型是一种双重转型,即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传统农业型社会向现代工业型社会的转换,特别是中国的转型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改革过程,这就导致中国的发展呈现异常复杂的情形,不能简单地用“中等收入陷阱”来描述中国遇到的问题。



  网络编辑:嘉扉

 

发布时间:2012-06-28 09:52:46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思想争鸣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