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作了系列重要论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最热关键词。培养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和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指向时代新人培育目标体现了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的历史方位下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新时代的阐释表达。立德树人的目标指向就是要培育时代新人,而时代新人的培育必须要通过立德树人来实现。那么,“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归根到底是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研究立德树人与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在关联,既要深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理建构,也要把准其发展脉络、演进过程和历史内涵,还要明晰其现实特点和实践指向。
一 培育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思想发展演进的当代体现
在五千多年历史传承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价值追问有不同的回答,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党的教育方针发展演进的价值内涵,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德行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道德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方针价值取向的变迁,更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立德树人深刻内涵的时代表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立德树人的思想观念
新时代立德树人思想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立德树人思想观念,根植于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文献,体现出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素养,其中不少用典是关于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价值追求的。《礼记·大学》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止善”的思想观点,把对德性的锤炼和塑造摆在教育的最突出的位置,体现了传统教育中对人的品性和德行的关注和重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了“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思想观点,明确把“立德”放在追求人生理想的首要位置。《礼记·大学》中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概念,主张以立德修身为起点逐步实现人生的理想境界。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中评论“智伯之亡”时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强调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反映了司马光的人才思想是以德为先。千百年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北宋的张载这样说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上这些论述都反映出中华民族对树立什么样的“德”和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理想追求,不仅强调把个人的品德塑造放在首要位置,更是把个人德性与家国天下情怀联系起来,强调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任担当。高校关于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就体现在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中,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只有尊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规律,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立德树人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教育领域,我们党始终强调德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德育摆在教育的突出位置,是我们党抓教育工作的一个鲜明特征和基本经验。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重视德育成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一以贯之的鲜明特征。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提出,深化了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规律性认识。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本国实际对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解和把握。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放在育人的优先位置,凸显了对人才培养的价值性和方向性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立德树人时代特征的认识。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对立德树人思想始终坚持批判性的继承与弘扬,始终坚持在传承立德树人思想优秀内核与丰富立德树人深刻内涵相统一的过程中,不断凸显立德树人思想的时代性特征。
(三)深刻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发展演进的价值内涵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事业的总方向和总指针,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方向性。党的教育方针发展演进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不同时期教育领域价值取向的内涵变化。教育方针是蕴含教育价值理念的关键要素,关涉整个宏观教育体系的价值系统,准确把握教育方针价值内涵是理解国家教育政策发展逻辑的科学前提。第一,从价值立场维度分析,从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党的十九大明确教育的“四个服务”根本宗旨,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出执着坚定的人民立场和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教育领域中的充分彰显。第二,从教育哲学价值维度分析,教育培养目标经历了由“建设人才”、“劳动者”到“时代新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转变,人才培养要求由“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转变,人才培养途径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个结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两个结合”,再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转变,教育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和培养途径的转变体现了党对现代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教育方针蕴含的教育价值追求已逐渐从工具价值到本体价值的转向,这种价值取向由新中国成立之初单一的政治性价值取向发展为二元化的政治性、经济性价值取向,后逐步形成为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多元价值体系的整合转向,表现为集政治性、工具性、教育性和社会性价值取向于一体的多元融合的教育价值内涵。
(四)新的历史方位下立德树人思想的时代性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立德树人思想做了深刻丰富的论述、阐释和发展,明确了立德树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这其中深刻蕴含了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规律性把握。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他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指出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法路径遵循。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目标的深刻阐发。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明确了教育质量评价的根本标准,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促进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深刻揭示了立德树人与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统一性。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思想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始终与时代新人的培育目标紧密结合,紧紧围绕时代新人的培育实践展开。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进一步对立德树人和时代新人的培育进行充分阐释,把立德树人和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更加具体化。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赋予立德树人更加深刻的思想灵魂与时代要求。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立德树人和时代新人培育的时代论述,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发展和丰富,体现了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规律的全新认识。
二 立德树人与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论审视
培育时代新人深刻体现了立德树人历史性与时代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内在统一。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立德树人与培育时代新人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立德树人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价值指向,在“立德”和“树人”内在互动中把握好时代新人培育的实践逻辑。
(一)立德树人旨在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整体性优化
立德树人具有非常突出的整体性,旨在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整体性优化。首先,时代新人“德”的内涵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要”,都是对立德树人和时代新人培育整体性的具体化阐释。其中既包括了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道德规范传承的统一,也包括了公民道德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统一,更包括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性与品行的统一,还包括了政治品格上的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也包括了人类情怀上的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的统一。青年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次,立德树人所指向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体性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是德智体美劳整体性、系统性的发展,在人的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要考虑人的各方面素质发展的综合性、协同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具有独特性、层次性、指向性的五育素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融通、统一于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坚持把德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科学分析五育素质之间的地位、作用与相互关系,厘清由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所构建的教育体系的结构问题,为人才培养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度基础。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是整体性的。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内容、要素、方法、载体等方面的整体协同,要立足实际、谋划长远,着眼全局、着眼未来,着力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各育人环节,形成育人合力。最后,高校立德树人治理是整体性的。高校立德树人治理要坚持整体系统治理理念,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既要考虑家庭、学校、政府、社会之间的整体协同,更要考虑高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等各方主体和内容要素的整体协同。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村镇、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
(二)立德树人凸显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指向
德为人才之魂,树人必先立德。“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的“教育灵魂”,立德树人指向时代新人的具体培养过程,“立德”是对人的精神的提升和灵魂的塑造。立德树人包含着文化熏陶、道德引领、行为示范直至个性养成等动态过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首先,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基础作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多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同时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同向同行、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其次,立德树人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时代新人的道德素质培育和养成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更要贯彻在学生成长生活的实践中,重视在学生道德实践体验感悟中感化人、提升人。要研究学生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握他们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把道德教育实践与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熏陶感染,强化心灵共鸣,解决思想困惑,调控价值选择,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优良、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习近平多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与实践者,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所有德行教化都必须经过实践转化为个人本领和能力。应当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三)在“立德”和“树人”内在互动中把握好时代新人培育的实践逻辑
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德是人之德,人是德之本。“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的目的和归宿在于“立德”。“立德”为“树人”服务,“树人”促进“立德”,二者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系蕴含着深刻的育人规律和办学规律。一方面,要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把握“立德树人”与“时代新人”的内在关系。只有从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现实关系出发,准确理解时代新人中“时代”的内涵,才能准确把握人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方位下的变化情况,把握教育对象在新时代的发展实际,厘清立德树人的思想动因、现实依据、内在需求以及与党培养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从育人和育才的辩证统一中把握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逻辑。育人和育才、立德和树人的关系一直是人才培养中讨论最多的基本问题,认识的焦点不在于是否承认育人和育德的重要性,而在于对二者重要性认识的程度。习近平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这既是对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认识,更是对当下教育偏重才智、忽视德性修养的急功近利倾向的深刻批评。培育时代新人就是要把习近平关于人才培养辩证法的重要论述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各环节。
三 立德树人视域下时代新人的培育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运行的矛盾体系决定了立德树人与培育时代新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立德树人的整体性优化指向培育时代新人的具体过程的整体协同,使育人的各种主体、各种阵地、各种资源等形成协同效应。着力落实“六个下功夫”破解时代新人培育的现实难题,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时代新人培育中的道德实践养成,营造良好思想道德文化环境氛围,实现立德树人具体路径的整体优化。
(一)以落实“六个下功夫”破解时代新人培育的现实难题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是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方法论,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与质量评价的要求和准则,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对象成长成才的目标体系,从“志、情、德、识、意、能”六个方面描摹时代新人的基本特征,六个方面蕴含了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内在互动逻辑,体现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培育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之“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一致,培育爱国主义之“情”;品德修养是个人成长成才的立身之本,要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知识见识是个人成长成才的牢固根基,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成长观,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责任、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在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培育为人类做贡献之“识”;昂扬的奋斗精神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应有风貌,习近平强调,“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要引导学生在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中锤炼意志、历练品格、增强心理素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刚健有为,培育担负时代使命之“意”;良好的综合素质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启发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之“能”。
(二)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教学全过程
人的成长是包含了身体、心智、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在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需要给与不同的滋养与“浇灌”。课程的教与学是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最多、获取知识最为直接的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传递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传播科学思想和技能方法,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其中道德品行的塑造培育需要贯穿始终,因为从评价角度看,“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受教客体首要的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应具有的重要素质”。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凸显思想道德引领的重要性。一方面,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生成长发展各阶段,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体系。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是一种育人理念和目标的衔接,更是一种育人方法手段的衔接。根据教育对象的成长阶段特征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制定各阶段培养目标,在各有侧重和接续努力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学校各个单位部门共同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实现目标一致、手段协同、功能互补。要优化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切实发挥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同时坚持按照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载体,丰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尤其要把“主渠道”与“主阵地”建设并重,两者不可偏废,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向、目标、内容、方式、管理评价等方面更好地有机协同和配合,在立德树人与时代新人的培育中发挥更佳的整体效应,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在实处。
(三)重视时代新人培育过程中的道德实践养成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纳入实践去认识,认为所有事物都能够在人的实践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找到合理解释。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也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培育时代新人要立足学生需求、顺应时代发展、响应时代呼声,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中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党和人民的伟大。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四个正确认识”的提出,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反映了当前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薄弱环节,也明确了立德树人在时代新人培育过程中的现实指向。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领会历史知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真实记载了红色政权从哪里来,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开展的奋斗实践,充分说明了新中国来之不易,是一个彼此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特征,是帮助学生确立主流价值观念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把“四个正确认识”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参与中,建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坚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通过政治参与、文化传承等方式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亲身体验,用心感悟,在切实认识的生成中提高时代新人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时代新人成长的良好思想文化育人环境
文化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和社会思潮的特征,同时持续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象,文化具有超然之力,能够以无形的意识和观念,持续而深沉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和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和人的存在的“文化场”,既影响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也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把立德树人贯穿时代新人培育的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重视自觉性文化环境育人功能的发挥,通过积极的文化环境因素熏染影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化过程本身包含了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受特定社会内容的教化过程,文化环境的作用发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此必须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理直气壮唱响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营造有利于时代新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思想文化育人环境。另一方面,要重视文化环境形态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自在性文化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努力构建良好的道德生态和育人文化环境,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地内在滋养时代新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立德树人与培育时代新人还要重视创造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解决好横向和纵向贯通的问题,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贯通,实现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贯通,把时代新人的道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体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德、以文培元,营造明德守礼、弘扬正气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