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聚焦师德师风的根本性、方向性、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要求。这些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呈现出完整的内容结构,彰显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鲜明特征,为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与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立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判断和现实考量,承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师德思想的价值立场,在中华优秀传统师道精神的丰厚滋养和习近平独特的人生体认中孕育成熟,蕴含着深刻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赓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师德思想的价值立场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引领着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设路向。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出发,提出了丰富的师德思想,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同志们,你们非常明白,任何‘监督’、任何‘领导’、任何‘教学大纲’、‘章程’等等,这一切对教学人员来说都是空谈。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教学人员所决定的课程的方向。”[1]249这明确了教师要将正确政治方向作为师德建设的首要内容。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2]177他还指出:“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这就是我们的善恶论。”[3]8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毛泽东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226并对知识分子提出了“又红又专”的要求。总体而言,这些师德思想始终把教师的政治素养视为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命线,框定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本质意涵与价值立场,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生成奠定了根基和起点。
(二)文化承继:中华优秀传统师道精神的智慧汲取
“师道尊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确保“大国良师”德行并重、修身育人的“文化密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精神明确规定了教师的“为师之道”,确定了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示范作用,倡导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导向。中华传统师道精神以独特的文化基因激活新时代师德师风的民族禀赋,积极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师道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焕新发展,实现以“传统之师道”涵养“时代之师德”的动态跃迁,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提供智慧宝库与精神滋养。习近平多次指出,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阐明了“经师”与“人师”的辩证关系,并指出“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思想作为新时代教师师德养成的源头活水,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格境界,掌握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时代新人的方法与智慧,这些论述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思想的尊重、继承和发扬。
(三)战略考量:新时代世情国情教情的深刻洞察
时代赋予责任,责任体现使命。从国内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的培养靠一流的教育,靠一流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从世界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格局变革加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世界范围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才的战略意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凸显,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者的基础性作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与此同时,各种敌对势力从未停止与我们党争夺青少年,争夺人心。他们妄图从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打开缺口,颠覆中国、搞乱中国。师德师风是确保教师“为谁培养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保证教师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环节。基于此,习近平提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6]“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6]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新时代世情国情教情的战略思考和全局把握,更彰显出新时代教师的重大使命和职业价值。
(四)困境促逼:师德师风现实问题的强烈呼唤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7]235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师德师风建设绝不能仅停留在政策口号或者道德伦理层面,更需要着眼于新问题,根植于广大教师的新期待,立足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实践。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默默奉献、遵纪守法、自尊自励,以特有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和教书育人成效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与此同时,少数教师的师德师风也存在问题,部分教师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模糊,部分教师育人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足、进取意识较差,极个别的甚至出现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是学校体制原因、教师主观原因等“微观因素”造成的,也是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等“宏观因素”造成的。因此,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切实关注师德师风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建设,更要建立“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基本保障,实实在在地提升教师地位,发掘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持续动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深化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建设。为此,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对师德师风的突出问题予以回应,清晰刻画了“好老师”的人格形象。
(五)实践体认:习近平独特的人生经历
习近平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并身体力行、彰显师者风范可以追溯到他在地方任职时期。1985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亲自指导厦门大学本科生张宏樑学习《资本论》,完成毕业论文,并深入厦门大学经济系与青年师生座谈,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强调做人做事要“注重细节”。[8]41989年在任福建宁德地委领导时,习近平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习近平明确指出:“从我开始不当挂名校领导,关心这个学校建设,应该及时解决具体问题。”[8]5他亲自去驻地看望北京大学实践团并与大学生座谈,指出:“同学们的忧国忧民,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8]4这一寄语引发了大学生的强烈反响。在浙江期间,习近平建立了领导干部向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和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2005年6月,习近平以“同大学生谈人生”为主题为在杭州的高校学生作报告,充分彰显了师者的担当与情怀。2007年教师节前夕,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强调:“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努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令人向往的职业。”[9]到中央工作以后,习近平更是从全局角度考虑教育和教师问题。总体而言,习近平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以贯之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角度看待师德师风问题,逐步形成了系统完整、内涵丰富的内容体系。
二、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内容结构
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师德师风的战略定位、核心内容和建设路径,形成了逻辑严密、内容完备、实践指向鲜明的内容结构。
(一)明确了师德师风的战略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0]的重要论断,深化了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战略意义的科学认识。一是师德师风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作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11]习近平立足“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6]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师德师风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指明了师德师风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影响。二是师德师风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始终强调教师承载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与责任,而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决定着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水平。他用“传道者”“筑梦人”“引路人”“系扣人”“大先生”等词语定性教师职业,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教师师德师风在如何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如何履行好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这些论述不但是对广大教师的赞誉,还是对师德师风的具体要求和期待。三是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关乎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5]既明确了师德乃教师之本,师德师风对教师实践活动全过程的统领和影响,也明确了以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廓清了师德师风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提出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具有“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标准,这些标准一脉相承、系统完整,形成了对广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品格修养、爱生情怀、专业素养等方面全方位的要求。具体而言:
一是从“德”的价值立场出发,明确了教师政治素质的内涵指向。好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信仰,自觉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习近平认为,“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5],他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2],勉励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6]基于“四个服务”的价值遵循,他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以及情感认同。这些论述不仅明确了教师“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还阐明了教师要努力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12]的政治使命,深刻揭示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内容。此外,习近平在实践层面提出,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6]。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教师明确政治立场的重要着力点,亦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有力举措。
二是从“德”的张力限度出发,明确了教师品格修养的层级维度。教师既是“一域之师”,也是“全局之师”,教师育人限度的伸张,使其品格修养在与“自我——学生——国家”的三维融生中不断发展。习近平强调:“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6]这表明教师的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囿于自我层面,而要上升为一种具有崇高指向的生命追求与精神坚守。习近平主要从三个维度揭示教师品格修养的基本内涵,从教师与自我的关系来看,强调教师要自觉提升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既要做“学问之师”,也要做“品德之师”,实则是在“术”和“道”两个层面明确了教师如何成为“师之大者”,更要求教师要有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境界。从教师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习近平强调:“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13]好教师人格要正,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14]以奉献、担当、敬业的品格修养为学、为事、为人。从教师与国家的关系来看,习近平勉励广大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5]这表明教师要对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自觉承担起塑造新人的使命,心怀“国之大者”,涵育“崇高之德”。
三是从“德”的内生动力出发,明确了教师爱生情怀的致思理路。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实现这种职业自觉和生命追寻需要教师内在情感力量的激发和推动。爱生情怀作为教师从教的情感之维和动力之源,助推着教师在无私奉献与关怀理解中践履育人使命。从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来看,爱生情怀的“落地”和“生效”需要从两方面加以推动:一方面,聚焦爱生情怀的内在要求。习近平认为,“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6]这表明了教师的仁爱之心不是“盲目地爱”,而是教师基于学生主体需要和成长发展规律,对学生的人格观照和情感互动。另一方面,聚焦爱生情怀的实现过程。习近平强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6]这表明教师是否具备爱生情怀,深刻影响着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更决定着学生能否在心灵深处对教师产生喜爱和认同的情感呼应。
四是从“德”的现实支撑出发,明确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必备条件。习近平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6]首先,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只有学识过硬,学生才能信服。习近平提出,“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6]这就要求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敏锐度与学习力。其次,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习近平指出:“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6]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深化学生学习体验,做到深入浅出,潜移默化,以过硬的教学能力承载“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的崇高使命。此外,习近平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5]指明了教师既需要深谙教学体系与教学管理,也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教师要具备科学的育人方法。教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把握教书育人的规律是创新育人方法的先决条件。对此,习近平强调:“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15]。
(三)提出了师德师风的建设理路
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将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作为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指向,从教育、养成、环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系统化、科学化的实践方略。一是要用教育培养与自我修养辩证统一的思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6]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多次谈及要用教育培养与自我修养辨证统一的思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体现了习近平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强调不断加强师德教育引领,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管理全过程,不断提高教师培训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强调教师的自我修养、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并对教师自身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殷切希望和要求。“三个牢固”“四个引路人”“四有好老师”以及“四个相统一”等都是从教师个体出发,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及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方向。习近平高度重视教师的全方位发展,既突出个体的内力培养,又强调教育培养的跟进,只有形成合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才得以更好地实现。二是坚持制度建设与教育督导相结合,建立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习近平指出:师德师风建设“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5]对于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6]这一论断进一步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不仅需要教师个体的道德自律,还需要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法治化的机制建设来保障。此外,除了刚性的制度约束外,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6]由此注重师德师风的日常教育督导,将高线追求和底线管控并重,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三是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马克思认为,利益是思想的基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6]286师德师风建设既要注重教师的精神需求,也要关注教师的物质利益,不能将师德建设从教师生活中剥离,否认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物质需要。为此,习近平多次提出要“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6]。这些论述,一方面强调了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必须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和职业尊严,替教师着想,关切教师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强调了对广大教师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努力营造尊师重教浓厚社会氛围,有助于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形成了系统的内容体系,彰显出以宏阔的视野境界倾注师德师风深沉情怀、以科学的思维系统谋定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推动师德师风实践养成的理论品格。
(一)以宏阔的视野境界倾注师德师风深沉情怀
习近平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他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根植于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赋予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新内涵,揭示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意义与内在规律。一是体现在对于教师肩负使命的新定位上。习近平多次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7]“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17],同时又明确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6]解决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立场、方向、路径等根本性问题。二是体现在对教师关心关注的情怀上。在历次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书信回信中,都显示出习近平尊师重教的深沉情怀以及对教育改革和教师工作的殷切期望。习近平以“无上光荣”这四个字形容教师的地位:“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17]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18]。在习近平的关怀和激励下,广大教师进一步坚定了不负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的信心决心,鼓足了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的勇气。
(二)以科学的理论思维构建师德师风建设体系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任务,是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工程。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赋予了师德师风新的时代内涵,揭示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规律,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体现在对于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上。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散发着科学思维光芒。例如在系统思维方面,在教师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等多维度提出明确要求;在辩证思维方面,提出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6]在法治思维方面,指出师德师风建设要常抓不懈,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对于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随着《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一系列政策规章的出台,教师的职业规范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师德底线得到进一步明晰和框定,这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有效抓手。二是体现在对于不同教师群体师德师风建设的精准要求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对于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党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的师德师风内涵都有专门的论述,既体现出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全面观照,同时也体现出对于不同教师群体师德师风建设的精准化要求。
(三)以鲜明的问题导向深化师德师风实践创新
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法论,同时也充分体现在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9]一是体现在对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的精准把握上。如,2015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开门见山地提出“有一份调研材料反映,党校师资队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20]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19]要“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6]“要看到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5]习近平始终保持对师德师风现状的清醒认识,对于师德问题直言不讳,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担当。二是体现在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养成上。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是落实到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体现在教书育人环节中。习近平指出:“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6]教师要“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5]“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6]“党校教师在自身党性锻炼上更要严格,努力做模范党员,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员。”[20]这些论述彰显了习近平对于师德师风建设如何落细落小落实的现实路径的框定。因此,新时代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将其真正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切实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成果转化的具体实践中。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