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简介
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主要学术成就:代表性学术成果有著作《旗帜和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集》《大变局中的世界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论集》《欧洲发达国家共产党的变革》《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通论》《西方世界中的社会主义思潮》《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特点》《阶级结构与“第三条道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等,译著主要有《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关于阶级的冲突》《新市场社会主义》《英国和美国的社会阶级》等;在中央主要报刊《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和主要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发表论文200余篇。长期以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研究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等,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研究等领域有重要广泛的影响。
社会主义这条人间正道,从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发表《乌托邦》起,已历五百年人间沧桑。从始初的一道曙光刺破苍烟叠嶂的资本主义迷雾,社会主义的美好理想就一直激励着无数进步的思想家和实践家们投身到波澜壮阔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五百年后的今天,世界今非昔比,换了人间,世界社会主义在经历了无数辉煌和挫折后,在21世纪迎来了走向振兴的大好历史机遇。社会主义的发展振兴,人间正道的坚守开拓,需要一代代思想者、行动者接续传承奋斗。潜心问道,坚忍不拔,务实笃行,三十余载求知致用,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不做历史的旁观者,用自身的深厚理论积淀和勇毅行动,默默践行着心中的信仰。他,就是学人姜辉。
20世纪90年代后期,姜辉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怀着做学问的兴趣追求,选择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之前,他在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的连续十年时间里,一直沉迷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学习。当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是一种甘于寂寞和清贫的职业选择。从那时起至今的20多年里,时代风云变幻,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事业影响巨大。不论如何,姜辉在中国社科院虽然经历不同的工作岗位,担任不同的职务,但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始终如一,今天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著名学者。2018年,姜辉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这既是对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肯定,也为他在这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更高平台和更广阔天地姜辉的学术历程以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为时代背景,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为学术环境,在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中扎根实践,立足现实,深耕理论,勤勉问道,服务大局,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三十年光阴奉献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事业,将自己的学问写在祖国大地上,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追求真理的路上,因为坚信,所以看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世界局势波诡云谲,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遭受巨大冲击,“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一度甚嚣尘上,资本主义世界一些政客文人“弹冠相庆”。此时的姜辉正在大学政治教育系科学专业学习,也正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成型的年纪。他在年级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在有关学生论坛、学会等经常发表自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观点,坚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社会主义的一次挫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在一定意义上是这些国家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根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他坚定邓小平当时指出的,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基于坚定的信仰信念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在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时期,姜辉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本科毕业后,毅然选择继续攻读本校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当时流行的疑问是:苏联解体后世界将走向何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命运如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红旗还能打多久?中国社会主义将何去何从?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学习研究中的姜辉感到,一方面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另一方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回答世界的变化,真正认清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的根源,认清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探求社会主义再度振兴的必然性和现实途径。而如何证明主义之真、制度之正?身处历史与现实的十字路口,强烈的求知兴趣促使姜辉决心在激荡的思潮中一探究竟。
1994年,他从东北师范大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继续攻读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许征帆教授。在这段与书为伴的时光,姜辉在学业上如饥似渴,通过更系统深入的学习研究,愈发感到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那时候,姜辉在导师的启发指导下更加认识到,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不仅要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知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风云变幻,还要熟谙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国际意义;只有立足中国、心怀世界,才能在错综复杂中找到社会发展规律。他养成钻研经典著作、从理论上思考并从现实问题着眼的学习研究方法途径,对日后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研究,影响很大,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加深了对科学研究和现实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期间,他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打下了更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这成为了此后工作生涯中受用不尽的法宝和看家本领。在此期间,他公开发表了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文。他回忆那段时光时讲到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一段话是对他的心灵最深刻的触动:“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还不到三十岁的姜辉认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必须做到信仰、求知、行动的结合。他认为社会主义运动从挫折再度振兴,更需要马克思主义者鼓与呼、论与行,在新的形势下把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做历史的旁观者,而应当成为见证历史的书写人。
“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1997年,初出茅庐的姜辉来到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他说当时想让自己也成为这个学科领域的一束微光,与学界千千万万同道一起,共同探索和奋斗,孜孜努力,为坚持真理、服务现实,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用无数的微光汇聚迎接社会主义振兴的曙辉。
初来社科院的几年,姜辉潜心钻研,把全部时间都用在科研工作上。凭借勤奋和专注,姜辉在一次次学术攻关中砥砺前行,较早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一权威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当时,他在前辈同行的带领下,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流派、实际活动,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挑战、世界各国共产党的状况和趋势,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他还在《教学与研究》《国外理论动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诸多前沿理论文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开始崭露头角。他入职两年被评为副研究员,并很快担任硕士生导师,担任现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室主任。后来又担任社科院研究室的主任助理,从事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这期间,他又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两者相互促进,更好地把理论阐释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研究,是贯穿姜辉研究工作的一条主线,这使他的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具有更广阔的研究思路、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根基。姜辉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是书斋哲学,不是形而上的教条,而是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必须立足现实,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高度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期间,姜辉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展,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先后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什么?》《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重大观念变革》《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加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建设》等多篇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的力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影响逐渐扩大。
姜辉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只有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在解决现实问题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和作用。这时期,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逐渐结合起来,用世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用研究成果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比如,他认为,“如果不能正确辨析国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那就无法真正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混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种种思潮的界限,就会对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前途产生错误认识。”在姜辉看来,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批驳西方错误思潮的谬误,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此,姜辉与同事将多次国外学术访问中与欧洲各国学者之间的对话实录编辑成书,其中包括《阶级结构与第三条道路——与英国学者对话实录》(2005年)、《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与德国、瑞典学者对话实录》(2010年)等的出版。这些记录成为当时人们研究、认识各种思潮流派的主要参考,对于研究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及其他理论流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姜辉深入研究苏东剧变后国外共产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2004年出版《欧洲发达国家共产党的变革》,全面考察欧洲共产党的理论政策与实践;2008年,姜辉等翻译的《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出版,这部百万余字的译著,全景展示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和左翼运动的历史,旨在为研究世界社会主义提供详实的资料参考。他认为,必须以世界眼光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大背景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和地位作用,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积极研究成果丰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马克思的这句话,姜辉领悟得越发透彻。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揭开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藏矛盾,“繁荣表象”瞬间崩塌,“自由市场”归于萧条,“普世价值”灵光不再。危机四起中,资本主义制度被其最坚定的拥趸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历史终结论”的作者福山面对现实也不得不对自己的虚言妄断作出修正,从渲染“历史终结”到诊断资本主义的“制度衰败”。西方世界的一些政治家、思想家也纷纷为资本主义把脉诊断,指斥资本主义弊端。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及其危机的理论又受到重视, 西方世界兴起一股新的“马克思热”。一些人把目光聚焦社会主义,认为弊端重重的资本主义不可持续,社会主义才是人类的未来。
姜辉对资本主义及其危机的研究由来已久,危机发生后,他主持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资本主义危机》一书,及时撰写了颇有影响的论文《资本主义“危”在何处》及其他相关专业文章。姜辉认为,资本主义危机发生的原因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但最根本的是原因还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他认为,透过笼罩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的迷雾,拨开资本主义的神秘面纱,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便是这无法祛除的“魔咒”。这个基本矛盾,总是通过危机的爆发呈现出来。这次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各种矛盾趋于尖锐化,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的弊端,特别是最深层次的弊端都暴露出来。因而说,列宁在一百年前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在今天再次集中地显现出来。要树立历史眼光、世界尺度和辩证思维。我们讲资本主义寄生和腐朽,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它根本不能发展了,而是像列宁一百年前理解帝国主义一样,是停滞的趋势与快速发展的趋势并存。用世界尺度衡量其腐朽性,也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个濒临死亡病人的那样判断,今天奄奄一息,明天就会死亡。应正确地理解为:资本主义从本质上在逐渐失去其历史合理性和生命的活力,其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经常被全面危机这样的历史现象集中地呈现出来,而其拥护者所鼓吹的完美性和永恒性则一次次在历史考验中破灭。
资本主义发生危机,对世界社会主义有怎样的影响呢?姜辉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他认为:“危机为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不同寻常的机遇和条件,但并不必然带来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涨。资本主义经过近百年的变革和调整,自我调节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胜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进入了长周期的螺旋上升阶段。” 经过对各国危机后的政策和社会状况的分析,姜辉指出, 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而言,危机造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条件,但危机不一定就带来社会主义的复兴。正如上个世纪70年代的资本主义危机,危机过后来临的不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相反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衰落;而资本主义经历危机后奋力突围调整,造成了后30年的全球扩展。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资本主义危机与发展这两种趋势并存,本质上丧失历史合理性与自我调节修复能力仍然很强也并存。哪个时期哪种趋势和力量占优势,取决于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但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不会改变,我们希望社会主义在这场危机之后会有新的作为和发展,希望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新一轮历史竞争中占据主动和优势。
“既要关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也要看到其新问题、新挑战。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不能做悲观保守者,也不能做盲目乐观者。”姜辉始终葆有学者的理性客观,亦不乏责任担当。他集中了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新进展新趋势,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世界马克思主义问题。他发表《剧烈变动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机遇与挑战》《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新格局、新特征、新趋势》《当前世界社会主义正进入谋求振兴期》《21世纪初国外共产党组织总体状况及发展前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特点》多篇理论文章的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21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基本状况、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一文中论述了当今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详细现状。他总结道:“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以雄辩的事实打破了苏东剧变后关于‘资本主义重新一统天下’的狂言妄论,粉碎了资本主义战略家们苦心孤诣地长期推行的‘不战而胜’的和平演变图谋,终结了所谓‘西方自由民主制达到人类社会的终点’的‘历史终结论’的神话。”文中,姜辉还具有前瞻性地做出预测:“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有力而持续地印证着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历史规律,重新恢复提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21世纪是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世纪。” 他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问题》,从民族国家视角与全球视角相结合的维度、从生产关系和权力关系的本质层面,深入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社会关系与阶级关系的实质、特征、态势和趋势,深入分析了全球资本主义的阶级分化和冲突。该文获得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姜辉还研究国外共产党组织的演变和理论政策调整,西方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运动等问题。专门出版了当代中国研究西方工人阶级状况集大成的著作——《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研究》,深入研究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阶级关系、全球资本家阶级与全球工人阶级的形成与特征、西方国家的阶级冲突与阶级斗争、西方国家工人阶级数量与构成的变化、工人阶级与左翼政党、工人阶级与工会组织、工人阶级的行动战略、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主体、工人阶级的“自在”与“自为”、工人阶级运动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等诸多具体问题。《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研究》获2019年中国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此外,姜辉还翻译了《关于阶级的冲突》《美国和英国的社会阶级》等书籍,不懈追问西方国家工人阶级向何处去、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向何处去等问题。这些成果,对于全面了解西方阶级结构变化和工人阶级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这方面早期的学术成果还有著作《欧洲发达国家共产党的变革》《西方世界中的社会主义思潮》《阶级结构与 “第三条道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等, 以及译著《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 (上下)《关于阶级的冲突》《新市场社会主义》《英国和美国的社会阶级》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了伟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姜辉始终胸怀大局、着眼大事、把握大势,从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积极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他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研究,出版《旗帜和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集》《大变局中的世界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论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通论》《欧洲发达国家共产党的变革》《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研究》《西方世界中的社会主义思潮》《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特点》等多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等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百余篇,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尤其是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域、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领域的研究更是具有较大的学术贡献,为基础理论创新、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等发表近百篇理论宣传文章,为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突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理论工作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姜辉撰写的一些关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文章,发挥了积极的思想引导作用。比如,在他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重大意义》等文章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性和民族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又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充分展现了习近平同志作为伟大马克思主义者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优秀品格。这些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鲜明时代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一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创新性、系统性、典范性的理论成果。又如,在《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现代化新路》一文中,他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是充分体现本国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制度属性和实际发展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具有世界意义,是因为我们的现代化是全新的、独特的:中国实现的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姜辉认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开拓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全新现代化道路,打破了“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统治与依附的不平等关系。除此之外,姜辉还有诸多理论文章对新时代的新思想和新实践进行了深刻全面论证,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
姜辉还特别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中国社会主义70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文章发表后,对于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关系、深化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全面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具有鲜明的引领作用。
透过姜辉的文字,我们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他对世界社会主义何去何从之问孜孜不倦的探索,我们能在诸多成果中读出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关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新发展的拳拳关切。除了理论和学术本身的深耕,姜辉还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通俗化作为一项重要责任,多次参加中宣部组织的重要理论读物起草工作。近年来,他参加了中宣部组织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理论读物的撰写和修改工作。他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重大项目的主要专家和执笔人。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他认真审读教材稿和课题研究成果,为推动工程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7年9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进行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在这次集体学习中,姜辉就世界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作了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长期以来,姜辉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理论界的肯定,起到了引领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2018年姜辉担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以来,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把握上升到更高程度和更大格局:既带领研究人员攻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又竭尽全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带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撰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丛书》,研究撰写多卷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黄皮书》、《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黄皮书》等编写出版。这一年底,中央又任命他为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到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后,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他带领全所同志,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国史“三大体系”建设,启动多卷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工程,使得国史研究、编纂与出版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比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年,当代中国研究所完成了中央交办的重要项目《新中国70年》。这部著作“将新中国70年的历史置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史中进行观察和书写,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学理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等中央权威媒体予以报道,称其为“一部权威的新中国史基本著作,可作为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辅助读物”。此外,他带领当代中国研究所科研人员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70年》等一批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出版了中、英文版,中文版被中宣部和中组部共同列为全国干部学习教材,英文版则列入2019年对外推广的重点图书。
姜辉从来到中国社科院起至今已有20多年时间,他始终坚持理论研究,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在学生的心中,姜辉是一名悉心指点迷津、诲人不倦的好导师。据学生描述,姜老师十分温和友善、平易近人,虽然他作为领导干部事务非常忙碌,但是只要学生请教他专业问题,他总是在繁忙工作中抽出时间细心解答,从不敷衍塞责。姜老师也十分关心学生的未来发展,经常给予学习方向的指导,推荐经典好书和资料文献,经常在线上与学生有互动和联系。姜辉兼顾管理工作、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总是在忙碌时空中穿梭,默默躬行于自己钟爱的事业。
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20多年来,姜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域问道、求真、索解。他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必须是知信行统一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做一名历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更要有学者的担当、责任和勇气。他坚信真理如同脚下磐石,经得起千锤百炼,更需要脚踏实地、落地生根。著文立说为济世,问道笃行蕴清辉。他愿意将一生投入到理论研究中去,服务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来源:青马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