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学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论坛主席张江出席会议并致辞。
张江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取得了很大成绩和收获,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有影响的理论家。进入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成为理论界提出的新任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张江指出,总体上看,这些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党中央和广大文学工作者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研究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第二,新时期以后,当代西方各种新潮理论被大量引入,大批富有才华的年轻学者将学术兴趣与精力集中在外来的所谓新理论、新见解上,客观上冷落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第三,量化的学术体制是造成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力量贫弱的原因之一,学术研究有数量无质量,重复研究多,学术创新少,称赞叫好多,反思批判少。第四,缺乏“问题意识”,丧失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术研究本有的现实品性和批判精神。第五,重理论轻批评,丧失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热情与勇气。第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原典著作学习不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作家的理论研究不够,对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流派辨析不够,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优秀成果也没有很好总结,缺乏理论自觉,更没有理论自信。以上所有问题的造成,与当下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重视不够,甚至在思想深处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密切相关。这才是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乱象丛生的真正原因。
在谈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问题时,张江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阐释和推动当代中国文学实践,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原典,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道理,认真研究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实践。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文学实际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于2014年7月创办,旨在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学术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我国文艺工作中的重要影响与指导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跃进、所长陆建德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及文学批评家30余人参加会议。
此次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成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过程中,中国古代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西方文论是我们面临的三种主要理论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丁国旗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文论传统被忽视,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同样重视不够,西方文论则随着我国文论“去政治化”的潮流而被过分追捧。“要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新体系,就必须在实践中摆正三者的位置与关系。在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境界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也能为其提供新的滋养。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清民提出,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面临着复杂的语言学、符号学命题,而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历来关注语言学、符号学问题。若能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不仅有助于解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中的语言学、符号学问题,也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增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释力。
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文学批评界曾出现“告别理论”的倾向。由于理论不彻底,文学批评也变得不精准、不透彻。“有的文学批评家笼统提倡‘生命写作’、‘灵魂写作’,将底层文学与人民文学划等号,混淆生理快感与心理美感的辩证关系……”《文艺报》编审熊元义认为,当代文学批评界只有“回归理论”,彻底清理各种似是而非的含混概念,才会有精准的文学批评。
与会者表示,面对各种新兴文化思潮,面对当代审美文化经验的洗礼,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唯有反观传统、反思经验和理论,在一次次回归、借鉴、批判的过程中,展现自身稳定的理论形态与特征,从而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理论范式。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