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不赞同让退休教授‘发挥余热’的说法,我还正在燃烧呢!”卫兴华说。谈到对青年学者的希望,卫兴华深情地说,“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现在的年轻人知识面广,思想活跃,这是优势。面对各种诱惑,青年学者心中应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应多替老百姓说话,多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
讲起自己跌宕起伏的学术人生,慈眉善目、声音洪亮的卫兴华时而低头沉吟,时而开怀大笑。
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现在他也兼任许多社会学术性职务。卫兴华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二届论文奖等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2013年获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马克思经济学大奖。
充满波折的人生经历
“我的个人经历与祖国的命运休戚相关,在前进道路上有起伏、有波折、有顺境、有逆境。”卫兴华说。
卫兴华曾三改其名。1925年10月,他出生于山西五台县善文村。世代务农的父母为他起名“卫玉童”。在即将读完村小学赴东冶镇读高小时,老师给他起名“卫显贵”。1938年秋,日军占领了他的家乡,他被迫辍学务农。1942年秋,他又入东冶镇高小附设中学班学习,为表示抗日兴国之志,他改名“兴华”,使用至今。
1946年,卫兴华参加了地下革命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捕入狱,出狱后,组织安排,于1948年6月到北平从事革命活动。1950年,他由华北大学转入新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学习。1952年,他以全优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文革”期间,卫兴华曾被打成叛徒、特务,谈到所受到的磨难和不公时,快言快语的他声音哽咽了。他说:“在人生最艰难、最无助、生命无保障时,我给自己的最低要求是既不自杀,也不被杀。最后证明了我是清白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能丢
卫兴华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主要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与发展理论。他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主张“不惟上、不惟书、不惟风、不惟众”。他说:“理论是真理的喉舌,而不是权贵的奴仆”。在研究中绝不做“东风来了跟东风,西风来了跟西风”的“风派理论家”。
1956年,他在《经济研究》发文纠正了苏联和我国经济学界在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加总计算上普遍存在的纰误。1980年,他论述了推动国有企业展开竞争以搞活企业的观点。同年,他突破了流行的生产力二要素或三要素论,提出生产力多要素论,并论述了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理论观点。
卫兴华从事经济理论研究至今,发表了约900篇学术论文和文章,是中国最多产的经济学家之一,被学界评为“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之一,也有人称他为“《资本论》研究权威”、“中国稳健的改革派经济学家”。
针对当前有人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也当“左”来反,卫兴华相继发表了《不要制造“传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对立》(2006年)、《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2013年)、《不走老路邪路的经济基础》(2012年)、《为什么说公有制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2012年)等文章,批驳相关论调。
默默以育人为乐
从教60多年,卫兴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虽然年近九十,但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不时有学术论文见诸报刊,不断有新书出版,还经常为博士生上课。他选编的《〈资本论〉精选》最近已出版,《〈资本论〉精选》和《走进马克思经济学殿堂》的解读本也即将推出。
“我不赞同让退休教授‘发挥余热’的说法,我还正在燃烧呢!”卫兴华说。学生们送他一幅词匾:“倾一腔热血,携两袖清风,默默以育人为乐;招八方弟子,探九州方圆,时时凭真诚敬业”。
谈到对青年学者的希望,卫兴华深情地说,“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现在的年轻人知识面广,思想活跃,这是优势。面对各种诱惑,青年学者心中应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应多替老百姓说话,多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中国还没有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泰斗,希望中国出这样的大家。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