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网络游戏用户总数达3.45亿人。其中,学生群体占网游用户总量的30.6%,而在学生群体中,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的用户所占比例分别为27.6%和27%。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学生日渐成为网络游戏的主力军。一方面,网络游戏进入青少年学习生活中已经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网络游戏虽然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发展上具有自己的优势,但其超强的黏附性与可玩性常常使青少年不自觉地沉迷于其中,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两难问题。笔者认为,利用好网络游戏来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就必须回答两方面问题:一是网络游戏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培养上的作用或者优势有哪些,如何才能利用好这些优势?二是在利用好这些优势的同时,如何避免网络游戏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乃至学习生活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审视,从而以各种手段规范网络游戏未来的发展。
营利性是网络游戏的市场属性。基于商业牟利的初衷,网络游戏开发商不断设计出画面精良、光色俱全、背景优美、互动方便的网络游戏,“吸引”和“促沉迷”成为其盈利的保障,青少年往往是网络游戏的最大消费群体,也是游戏设计开发商眼中的重点顾客对象。为了吸引顾客,满足游戏玩家的猎奇心理,开发商费尽心思不断增加互动性,制作越来越好的精美画面,加入暴力、血腥乃至色情等文化元素以吸引青少年玩家,客观上加重了青少年玩家对游戏的痴迷程度,从而使其更加迅速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从网络游戏的虚拟现实性来看,青少年通过网络游戏体会到与现实世界相仿的情感体验,实现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自我实现与心理满足。通过游戏里设置的一些规则,体验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和价值,具有积极的社会化教育功能。但是,青少年玩家心智不成熟,辨识能力差,容易混淆网络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的区别,甚至沉迷于网络世界里面对现实世界感到厌恶。通过网络游戏认识的各色人等也极有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恶劣的影响,轻则可能只是影响了他们的一些价值观或者使其更加痴迷于游戏之中,重则甚至被欺骗敲诈勒索。
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取向的问题上,还存在着暴力欺凌与侠义救援的两难选择。现行的很多大型网络游戏,都充斥着打斗激战等暴力行为,当然这种暴力行为并不一定都是违背道义的。然而,在游戏中,因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而选择的暴力行为与恃强凌弱的欺凌行为,往往只有一念之隔。不仅等级高与装备好的玩家欺凌等级低装备差的玩家的行为随处可见,而且网络游戏具有的开放、自由选择角色的特点,也决定了玩家可以自由选择是走一条秉持狭义的路还是一条只为快速升级而不择手段之路。另外,大众多的枪战游戏里面,往往并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这类游戏中常见的PK行为,只能加深游戏玩家之间的仇恨,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误导。
虽然大部分网络游戏承载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价值理念,但是境外网络游戏还蕴含着异国文化元素和意识形态。目前,西方和日韩等国家开发的游戏市场占有率较高,其价值观元素贯穿于游戏主题和环节之中,由于游戏制作国崇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的判断与选择与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激烈冲突,势必会淡化、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在游戏过程、游戏衍生BBS和线下交流中,极易接收到来自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美国军方就充分利用网络游戏的广泛参与性、情节的隐蔽性以及夸张渲染性等特点,作为拓展军事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如较为风靡的《美国陆军》、《未来战争》等。无形中,青少年原本在学校教育中接受的价值观也会逐渐发生转变,甚至还会养成崇洋媚外的心态。
网络游戏本身的可玩性、易进入性、易操作性和玩家自由选择度、暴力打斗甚至色情元素成为了吸引玩家的要素,并潜在地影响着玩家的价值观。网络游戏在设计之初坚持的价值观引导理念与游戏的自由开放性之间,常常产生冲突,往往是后者战胜前者。在价值蕴含上,包括着同情与尊重、窃取与伤害、良知与人性等维度。玩家在身临其境的游戏中很难做出理性、道德的选择。游戏设计的初衷,如游戏精神、规则意识等传统理念变得淡漠并远离青少年玩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单纯指望游戏开发商秉持仁心,减少必要的游戏要素,似乎不大可能;而单纯依靠青少年玩家浅尝辄止,防止沉迷,也似乎难度较大。要真正实现网络游戏的价值承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