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田:深化对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的认识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重大部署。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召开专门会议,总结检查八项规定的落实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为全党作出了表率,立下了标杆。我们要以此为激励,进一步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密切党群关系与党的作风建设的本质联系,进一步增强改进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自觉性,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一、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我们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一个创造无数奇迹的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翻开历史的壮丽画卷,为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骄傲的同时,不禁会思考:党的生机与活力来自哪里?是什么因素使得党能够历经风雨而更加坚强?答案就在于,我们党能够始终清醒认识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把人民群众视为党的“生命之本”和“力量之源”,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的作风建设的传统和优势,从而不断提高党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获得了不竭的动力和制胜的法宝。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一系列优良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我们党的整个作风建设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作风是立场和世界观在实践活动中的体现,有什么样的立场和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作风。马克思主义以彻底的唯物史观而区别于以往所有的唯心史观,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始终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我们党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世界观,视人民群众为根基和血脉,视群众路线为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努力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付诸实践,不断铸造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因此,从根本上说,抓作风就是抓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立党为谁、执政为谁的问题。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所以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还因为党的作风建设的所有方面,都同党是否密切联系群众紧密相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其源泉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脱离了人民群众,高高在上,也就脱离了最有生命力的实践,难免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是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误的作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的作风。当前我们党的作风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源于脱离群众、违背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一些人心中没有群众,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甚至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之上,当官做老爷,只做表面文章、官样文章。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反映的也是一部分领导干部的群众意识和宗旨观念淡薄,个人利益至上,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党和群众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的作风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的作风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时期,就特别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革命成功,尽在民众”的观点,教育党员干部“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在延安时期,我们党成功进行了延安整风,培育并形成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事业在艰难困苦中星火燎原,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的成效保证了党的宗旨的实现,使我们党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凝聚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伟力。抗战时期,美国军事观察组来华考察后,得出一个结论:国民党占有着大片的土地,而共产党则占有大片的人心。我们正是发挥了密切联系群众、“得民心”的政治优势,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经受住执政考验,中国共产党坚决地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对极其严重的腐化分子,如刘青山、张子善,采取了坚决果断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纠正不正之风、反对领导干部特殊化、脱离群众,倡导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到后来开展整党、“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不断改进。正是通过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充分发挥了我们的密切联系群众、“得民心”的政治优势,我们党才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系列伟大成就。
简要的历史回顾告诉我们,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的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和政治优势。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与执政地位一样,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只有持续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不断地保持自己的政治优势、提升自己的政治优势,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提供重要保障。
当前,从总体上看,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强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我们要致力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解决好这些问题,最大限度发挥好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舍此别无他途。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更大的力度抓作风建设。党中央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以此推动作风方面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八项规定的制定并落实,有力遏制了迎来送往、文山会海、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促进了党风政风转变,带动了社会风气好转,明显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当前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将对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推进密切党群关系常态化长效化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形成一种优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克服一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既是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发扬“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坚不可破。抓作风建设也要像“钉钉子”这样,经常抓、长期抓,一个一个举措扎实抓,切实让每个举措抓出实效。当前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努力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且把着力点放在推进密切党群关系的常态化长效化上。
强化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价值追求不解决,作风问题就不可能真正解决。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认识,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强化领导干部带头作表率。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会对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产生强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从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做起,坚持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坚持打铁自身硬、正人先正己,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把自己摆进去,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真正做到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
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规范人,也造就人。制度问题不解决,作风问题也很难解决。只有建立完备系统、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并且不打折扣严格执行,才能打造好的作风、好的队伍。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但要把群众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且要固化于制。要注意梳理现有的制度、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完善制度体系。要坚持一手立规矩、定制度,一手抓整改、抓落实。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持违规就要问责,就要付出代价。
加强群众监督群众评价。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搞闭门修炼、体内循环,也不能搞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要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认真倾听群众意见、有序组织群众参与、虚心接受群众监督,以群众意见评价活动成效,以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使活动更加符合群众意愿、体现群众需求。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网络编辑:张剑
一、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我们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一个创造无数奇迹的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翻开历史的壮丽画卷,为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骄傲的同时,不禁会思考:党的生机与活力来自哪里?是什么因素使得党能够历经风雨而更加坚强?答案就在于,我们党能够始终清醒认识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把人民群众视为党的“生命之本”和“力量之源”,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的作风建设的传统和优势,从而不断提高党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获得了不竭的动力和制胜的法宝。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一系列优良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我们党的整个作风建设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作风是立场和世界观在实践活动中的体现,有什么样的立场和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作风。马克思主义以彻底的唯物史观而区别于以往所有的唯心史观,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始终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我们党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世界观,视人民群众为根基和血脉,视群众路线为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努力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付诸实践,不断铸造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因此,从根本上说,抓作风就是抓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立党为谁、执政为谁的问题。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所以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还因为党的作风建设的所有方面,都同党是否密切联系群众紧密相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其源泉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脱离了人民群众,高高在上,也就脱离了最有生命力的实践,难免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是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误的作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的作风。当前我们党的作风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源于脱离群众、违背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一些人心中没有群众,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甚至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之上,当官做老爷,只做表面文章、官样文章。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反映的也是一部分领导干部的群众意识和宗旨观念淡薄,个人利益至上,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党和群众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的作风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的作风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时期,就特别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革命成功,尽在民众”的观点,教育党员干部“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在延安时期,我们党成功进行了延安整风,培育并形成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事业在艰难困苦中星火燎原,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的成效保证了党的宗旨的实现,使我们党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凝聚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伟力。抗战时期,美国军事观察组来华考察后,得出一个结论:国民党占有着大片的土地,而共产党则占有大片的人心。我们正是发挥了密切联系群众、“得民心”的政治优势,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经受住执政考验,中国共产党坚决地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对极其严重的腐化分子,如刘青山、张子善,采取了坚决果断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纠正不正之风、反对领导干部特殊化、脱离群众,倡导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到后来开展整党、“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不断改进。正是通过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充分发挥了我们的密切联系群众、“得民心”的政治优势,我们党才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系列伟大成就。
简要的历史回顾告诉我们,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的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和政治优势。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与执政地位一样,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只有持续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不断地保持自己的政治优势、提升自己的政治优势,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提供重要保障。
当前,从总体上看,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强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我们要致力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解决好这些问题,最大限度发挥好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舍此别无他途。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更大的力度抓作风建设。党中央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以此推动作风方面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八项规定的制定并落实,有力遏制了迎来送往、文山会海、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促进了党风政风转变,带动了社会风气好转,明显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当前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将对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推进密切党群关系常态化长效化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形成一种优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克服一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既是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发扬“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坚不可破。抓作风建设也要像“钉钉子”这样,经常抓、长期抓,一个一个举措扎实抓,切实让每个举措抓出实效。当前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努力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且把着力点放在推进密切党群关系的常态化长效化上。
强化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价值追求不解决,作风问题就不可能真正解决。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认识,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强化领导干部带头作表率。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会对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产生强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从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做起,坚持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坚持打铁自身硬、正人先正己,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把自己摆进去,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真正做到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
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规范人,也造就人。制度问题不解决,作风问题也很难解决。只有建立完备系统、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并且不打折扣严格执行,才能打造好的作风、好的队伍。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但要把群众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且要固化于制。要注意梳理现有的制度、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完善制度体系。要坚持一手立规矩、定制度,一手抓整改、抓落实。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持违规就要问责,就要付出代价。
加强群众监督群众评价。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搞闭门修炼、体内循环,也不能搞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要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认真倾听群众意见、有序组织群众参与、虚心接受群众监督,以群众意见评价活动成效,以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使活动更加符合群众意愿、体现群众需求。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网络编辑:张剑
发布时间:2013-07-24 15: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