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一生写过许多诗,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手莫伸》。诗云:“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作为开国元勋,革命胜利后,首先想到的是“不忘本”,可见“不忘本”的重要。
其实,细细品味陈毅元帅的这首诗,就不难发现,“不忘本”之后的“三个不忘”,无论是“党培养”,还是“衣食住”、“虽有功”,也都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强调“不忘本”的,都是“不忘本”的延伸和补充。可以说,陈毅元帅在《手莫伸》中所强调的其实就是一个问题:不忘本——胜利后的共产党和党的干部不能忘了老百姓。
何谓本?“本”者,草木之根也。没有根,花草树木就无以生存。同样,一个人缺了根本,就不可能健康地生活。“第一想到不忘本”这一生存哲理,是陈毅将军在亲身经历过残酷的战争生活中体验总结出来的。
把“不忘本”摆到第一位,是因为老百姓作为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基本因素”实在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936年,陈毅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历尽艰苦和磨难。在“叹缺粮”,“野菜和水煮”、“三月肉不尝”的恶劣环境下,是人民群众舍命相助,军队才得以坚持下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于是,便有了陈毅元帅的另一著名诗篇《赣南游击词》,有了诗中的那个名句:“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在陈毅元帅的心目中,人民群众的支援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党的组织和军队的再生亲父母,要保持革命军队的力量强大和不败,完全依赖于人民群众。
正是因为有了把人民群众当成“重生亲父母”这一定位,陈毅才会对人民群众有那么深厚的感情。众所周知,1949年5月,上海解放。驻上海的大批解放军,夜宿街头不住民宅。这感天动地的一幕何来?从最近解密的资料得知,这是陈毅元帅送给上海市民的一份“见面礼”。为了让上海百姓不会因解放军的进驻而受到打扰,为了不因解放军的到来而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在部队进驻上海之前,时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下达命令:军队进城后,在没有找到营房之前一律睡马路。解放军露宿街头的生动一幕,是陈毅对人民群众的回报,更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人民群众的厚爱。
陈毅元帅不忘本,不但体现在部署千军万马露宿街头不扰民的“大剧目”上,还体现在许多“报恩还债”的“小节目”上,“还游击债”就是其中之一。1960年七千人大会期间,当年赣粤边游击区大余等县的负责人去看望陈毅。陈毅一见大余县县长,就急着说:“你记得回去时替我带去200块钱还债。”见县长发怔,陈毅便讲了当年欠下“游击债”的情形:1936年赣南游击战期间,陈毅到陈丕显他们的棚子里落脚,而这棚子就搭在周大嫂屋背后的山坳上。端午节那天,周大嫂给住在棚子里的首长们送来一篮子赣南米粽子。陈毅要记下大嫂的名字,可周大嫂说山里女人没名字,于是陈毅给起了“周蓝”这个名字。几十年过去了,周大嫂在当年那么艰难的情况下给部队送粽子这件事陈毅元帅一直不忘。讲完了欠债的原委,陈老总认真地对县长说:“这个债一定要还。共产党是讲信用的。有借有还。”这位县长回去后经过一番查找,终于将钱送到了周蓝的手里,并按有关规定落实了周蓝的有关待遇。陈毅得知后,竟然高兴地念起了《赣南游击词》。
什么叫“不忘本”?从陈毅元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我多少有些感悟。所谓“不忘本”,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不要忘了自己是打哪儿来的,胜利是怎么取得的,天下是怎么坐得的。作为执政党的干部,要深知今天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失去人民群众将会一无所有。所以,共产党人要知人民救命之恩以忠诚相报、知人民养育之恩以服务相报。更重要的是,这种回报是长期的、无条件的,永远没有止境的。 原因只有一个:“若无人民岂能活”?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