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今天你红色微博了吗?”在华中农业大学,上“红色微博”已成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党员孙宇腾每天的“必修课”。4 日,他和同学们按惯例用这种方式迎接自己的节日。这个由经管土管学院携手商业网站创建的以党建为主题的高校微博,已吸引 2400 多人参与。“我们很习惯从这里找到精神营养,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信仰的力量!”孙宇腾和他的同学们表示。从北京到南京,从武汉到杭州,各高校面对面、心贴心的信仰教育随处可见;从宿舍书架到红色之旅,从阶梯教室到互联网,信仰不再是远离这一代年轻人的词汇。
信仰培育:宿舍书架上,那一册册红色读本
踏进武汉大学湖滨10舍经管院08级女生彭意的宿舍,4人一间的小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书架上的《毛泽东文选》《邓小平文选》等书籍格外醒目。“除学校统一印发的各种党建学习材料外同学们还自己花钱买许多红色书籍,目的是想多了解共产党历史实践、执政理念。”彭意说,“对这些书产生大的兴趣,缘于学校的党课。”彭意所指的党课,在武汉大学由校党委书记领衔,校党委副书记、院系党委与职能部门负责人走上讲坛,结合实际及个人所学专长,以讲党课的形式同师生交流。到今年 4 月底,武汉大学讲党课的校领导共有 23 人次、院系党务部门负责人等近 200 人次。“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武汉大学党课讲堂上,一首民歌将在座学子思绪带到“两弹一星”研制基地——青海金银滩。校党委书记李健以《共和国不会忘记》为题,将“两弹一星”精神及其背后感人至深的党员故事娓娓道来。这样的党课,李健一年要讲 7 次,内容从创先争优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从“两弹一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武汉大学校史到中国科技发展史。“信仰的培育不是生涩的,党课内容绝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针对不同群体经常更新。”李健说。“我至少聆听了 10 场这样的党课,没有哪一堂课让我失望过。这样的党课不但可以让我构建自己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还增加了我对党史的兴趣。”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一年级学生吴嘉瑞说。
在北京大学,每周五下午不再排课,而是由各院系按单双周组织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公共活动,涵盖学习计划、职业规划、成长路径等方面。“我们还由校领导带头,在全校范围持续开展各类形势政策报告会,比如每年两会期间组织‘相约校长、共话两会’主题教育活动,校长与同学就政府工作报告与两会热点深入交流。”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说。
南京大学哲学系大四学生张义修认为,有人说现在的青年缺乏信仰,对时政与党史不感兴趣,这其实是误解。许多内容与形式有创新的都很受欢迎。“人如果没有信仰而活着,那将是行尸走肉。”张义修说。
信仰成长:向组织靠拢,是大学时代从未停止的愿想
今年“五四”前,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黄洋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历经 6 年思想锤炼和组织考验,从大学一年级就积极申请入党的她,成为中共预备党员。“经过 90 年的风雨历程,不管国内外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最优秀人才组成的群体,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因此,向组织靠拢是我大学时代从未停止过的愿想,我很期待也很自豪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黄洋说。
通过吸引大学生入党,让青年一代的信仰不断成长,是许多高校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在南京艺术学院,每一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党委书记米如群都会亲自参加。针对大学生思维活跃、观点多元的特点,米如群不回避问题,在培训中总是围绕“爱国主义”“腐败问题”“个人感受”“当代青年责任感”等方面来剖析有关问题,许多同学表示这样的培训让人耳目一新。
从今年初开始,浙江大学与浙江日报联合启动大学生赴全国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寻访调研实践活动,鼓励千余名学子尤其是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利用寒假返乡期间,分赴全国各地 200多个红色教育基地,追寻红色记忆。大一学生刘松琪是寻访井冈山小分队的一员。年前的大雪封山,没能阻挡小分队的寻访脚步。“我太爷爷 1930 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爷爷 1960 年入党,一直致力于新中国建设;我的爸爸也是党员,在基层岗位中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刘松琪说,“我沿着他们的足迹重走‘红土地’,最近也有幸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会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藏族学生丹增珠杰从小在雪域高原长大,喜欢用双脚丈量世界。寒假里,他几乎走遍了拉萨的每一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回家,当我看着西藏的发展,都有很多感触。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 6周年,藏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在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丹增珠杰认为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华中科技大学则把入党信仰教育关口前移到入学时。学校围绕学生入党启动“党旗领航工程”包括“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杨超清楚记得,自己刚一入学就接受党的知识教育,加入红色社区;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时候学校组织开展“党旗在我心中”系列活动;当同学中的积极分子光荣加入党组织后,学校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党旗添光彩”。“创新是为了吸引忠诚、优秀的学子进入党组织。”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说。目前,学校本科新生提交入党申请书的比例由原来的 80%提高到 90%以上,学生党员中 90%以上获得过校院、系三级荣誉和奖励。据学工处副处长王学东介绍,截至 2010 年底,全校共有学生党员 1.8 万余人,占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追求进步,追求真理,信仰在青年学子心中成长。
信仰飞扬:它是铁是钢,为推动社会进步注入年轻的力量
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生李青的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那份来自内心的喜悦、踏实,那种对未来的憧憬和信仰,让我更加确信,去西藏基层工作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才是我热爱的事业。对于这个选择,时至今日我依然能够听见自己坚定的心跳……”像李青这样听从党和祖国的召唤,坚定地赴西部、去基层就业的清华毕业生还有很多:去四川汶川工作的上海姑娘程莉、签约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博士生隋少春、夫妻两人一同赴青海工作的靳力和王晓英、去西藏当“村官”的女生邹圣兰……2003 年初秋,18 岁的维吾尔族小伙子艾里肯江·阿布来提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建管系学习。开学前的新生党员培训中,听到老师讲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艾里肯江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一颗理想的种子在心里悄然萌发。6 年来,艾里肯江在清华严谨学风的熏陶下成长,在各种社会工作岗位上锻炼,怀揣的那份理想从未放弃。2009 年夏天,拿到硕士学位的艾里肯江选择回家乡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最基层工作干起。这位年轻党员在博客中写道:“做出去西部的选择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需要说服的只有你自己,更准确地说,是要战胜那个追求浮华与安逸的心灵。”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认为,本校的毕业生一般不愁在大城市找到高薪工作。然而,大城市、高薪并非清华人衡量就业价值的主要标准。通过“起航:我伴祖国共辉煌”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为到西部、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举行隆重欢送仪式,通过优秀校友作报告,近几年间选择京外或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2006 年至 2010 年的五年间,毕业生去京外就业比例提高了 10%。2011 年,这一群体的人数预计占毕业生总数的一半。 “身边人的故事更能坚定自身的信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010 级学生党员万里鹏说。在不久前学校举行的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9 届硕士毕业生夏海亮的报告给万里鹏很大启发,这位学长就业时放弃在京工作机会,主动申请到黑龙江大庆市做了名“村官”,带领全村百姓致富。万里鹏表示,要向学长学习,毕业后到基层工作,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建功立业。“信仰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我坚信只要有信仰、有毅力,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注定会有不平凡的人生!”万里鹏语气中充满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