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还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观念、内容,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表达出来。这就像做菜一样,同样烧一条鱼,有的人喜欢剁椒鱼头,有的人喜欢红烧中段,有的人喜欢糖醋鱼块,有的人喜欢雪菜鱼汤,如果都一个味道,就难以达到最佳效果。一个主题要有多种传播方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特点,即运用大众化的语言来阐释深刻的道理。其表达丰富多彩,极有内涵,令人回味。
一、讲故事,用生动的故事讲出深刻的道理,使广大群众在故事中体验和把握真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是用生动的故事来讲透一个道理、一个真理。201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讲过一个生动传神的故事。“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后用10年时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三点:第一,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再好的理论如果只是悬在空中,在学术的象牙塔中自说自话,就不会有实际的效果,理论也会逐渐因自身的内卷化而衰亡。第二,科学技术必须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不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就不会产生实际效用。科学发明如果被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被当作炫耀的奇技,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任何作用。我们有的学者把发明搞出来、申请专利后,也不进行转化,自我欣赏、自我炫酷,只是满足于获得了某种奖项,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资金,而且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无论是理论,还是科学技术发明,都是在实践应用中发展的。如果不应用于实践,理论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就会衰减。
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日益壮大?习近平总书记用很多故事阐述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2020年9月16日,在湖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半条被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越来越强大,根本原因就在于永远扎根于人民大众的深厚土壤之中,汲取着永不枯竭的力量。有了半条被子,才有了孟良崮时期30多名妇女在冰凉的汶河中搭人桥的故事,才有了陈毅同志“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的感慨。历史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江山,无论是自然的江山,还是政治的江山,都是人民的江山;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江山的主人。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守住人民的心,守护好人民的心,能够使江山代代相传,使人民利益代代实现。离开了党的领导,江山就不会是人民的江山,可能就是少数人的江山。
二、用否定性判断说明肯定性的理论命题,使人们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这一问题,从而记忆更加深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伟大性质,认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这一结论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中国社会发展得出来的。他明确提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连用了“四个不是”,从否定性的角度告诉我们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创造性和宏伟性,同时引起我们思考其肯定性的一面是什么。
这场伟大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以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最深厚文化软实力,以中国历史文化智慧为基础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活版。这种变革脱胎于母体,又在新的社会基础之上活力四射,一方面吸收着母体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不断自立地强壮着自身的肌体。这种活版不仅激活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而且使社会主义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基础。这场伟大变革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思想,不是一字不差地临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断,而是紧密结合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实际,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版。其创造性在于: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关于国家的思想、关于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等等。这种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十分宏伟巨大的,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场伟大变革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任何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再版,而是学习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勇于创造世界社会主义新历史的正版。这种正版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的社会主义毫无疑问在实现着这一本质要求;是敢于也善于与资本主义的野蛮性进行坚决斗争的,是敢于并善于与各种霸权主义进行坚决斗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是坚决反对一切破坏世界和平事业行为的。这种“正”正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正义,在于坚守人类发展的光明大道,坚守人间正道。这场伟大变革不是西方国家走战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翻版,不是西方国家把很多国家纳入殖民体系而实现现代化的翻版,而是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人与人友善相处的新版。中国的现代化特别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种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国家以对外殖民掠夺、对内盘剥人民而实现的那种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离开了这一目标,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在奉献自己智慧、汗水的过程中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三、十分精当的论断,用一种带有警示性的话语来阐明其中的道理,给人们以醍醐灌顶式的启迪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里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的论断,警示性十分明显。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世界范围来看,许许多多的政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政党就是为权势团体谋利益的,这一点在美国政党政治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早在130年前,恩格斯就分析指出美国政党本质上是为权势团体谋利益的。恩格斯得出的结论在今天依然是正确的,因为美国政党政治的权贵化比130年前更加明显。美国耶鲁大学的雅各布·S哈克(Jacob Hacker)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保罗·皮尔森(Paul Pierson)两位教授在其最新出版的《推特治国:美国的财阀统治与极端不平等》一书中就认为,共和党将竞选重点放在社会文化分歧而不是经济差距上,一方面利用白人身份认同维系财富不平等,另一方面则通过破坏民主政治维持财阀统治。这是美国政党政治的内在逻辑,美国的政党政治就是为权势团体谋利益的政治。
要真正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要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首先,始终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做人民的勤务员,要做人民的公仆,从思想观念上做到不想为权势团体谋利益。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作出了榜样。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西部贫困的十八洞村,不识字也不会说“官话”的苗族大妈石爬专把习近平迎入家中,非常客气地问习近平:“怎么称呼您?”习近平自我介绍:“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他多次强调:“我们党的各级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其次,从制度上使领导干部做到不能为权势团体谋利益。例如,要加快相关法律配套和行政监管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切实防止一些资本向政治领域隐形渗透,这种渗透有可能使我们的一些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资本的代言人。再次,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防止领导干部被“围猎”,从体制机制上使领导干部做到不敢为权势团体谋利益。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党员干部掌握着权力,不可避免“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捧杀都对着你去,往往会成为‘围猎’的对象”。最后,要持续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接受思想洗礼,不断增强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能力。制度化的学习教育活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增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方式,要结合不同的历史任务,开展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活动。
四、从人类文明的视野出发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华文明历经了5000多年演进的过程,自史前时期至今,历经了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三个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其现代形态是什么?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兼容吗?如果能,如何兼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是能够有机结合的。原因在于:第一,中华文明所形成的各种先进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不仅使中华民族5000多年始终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而且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极为深厚的历史和文明资源。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融合中华文明的精华中成长发展起来的。第二,中华文明的理想追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儒家文化提出的小康社会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建成。《礼记·礼运篇》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基础。中华文明的新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动力。
当然,这种结合不会是简简单单、十分容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的结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第一,要寻找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多的契合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有无数变革,既有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又有因变法带来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说到开放,中华民族历史上是开放的。在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的历史中,我们不仅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第二,要剥离中华文明中旧的社会制度的基础。比如“孝”这种独特的文明形态,在过去封建社会是以等级秩序、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当代的“孝”要建立在平等基础和法治基础之上。
五、简明的设问,在设问中提出深刻的问题,引导大众去思考和探析这些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问”阐明制度成熟定型的基本问题。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当年看到邓小平同志这段话时,他脑子里就浮现几个问题: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要强调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什么是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要强调“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才行?这些年来,习近平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是20多年深思熟虑的思考,更是战略性思考。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第一,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指出: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第二,制度竞争是最大的竞争,制度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在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制度的优势及其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质量。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创新的结果,这一制度是能够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成熟定型是这一制度的内在要求。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用30年?这是邓小平着眼于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提出的。邓小平的设想是:1980年到1990年十年解决温饱,1990年到2000年十年实现总体小康。从2000年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这个50年中,邓小平的设计就是前20年把制度体系完善好,再加上1992年到2000年的近10年,基本上就是30年。
对于关涉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根本的问题,习近平也曾经提出过“三问”。他在2014年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全体中国人都关心的问题。现在,这三个问题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党的十九大作出了科学回答,分两步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行长期执政?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就是要用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在推进自我革命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歌猛进。
六、历史的叙说,使大众从丰富的历史文化中体会理论的魅力
一个国家的强盛取决于什么?从大历史的角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的强盛以及长治久安,一定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从我国古代看,凡属盛世都是法制相对健全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偏在雍州的秦国践而行之,秦国迅速跻身强国之列,最终促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汉高祖刘邦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为其一统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就了“贞观之治”;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从世界历史看,国家强盛往往同法治相伴而生。3000多年前,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后,统一全国法令,制定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汉谟拉比法典》,并将法典条文刻于石柱,由此推动古巴比伦王国进入上古两河流域的全盛时代。
这些生动的历史告诉我们:第一,法治能够使国家治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没有了法治,国家治理就失去了根基,就没有客观的依据,就容易造成治理的中断、停滞。第二,法治能够使广大民众对于未来有稳定的预期,能够去创造自己的事业。没有法治的社会,百姓是不敢去创业创造的。第三,法治能够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法律及其实施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
七、用斩钉截铁的话语来阐明重要的论断,使大众能够清晰地接受这些彻底性的理论观点
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用“最”字来阐明党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他多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014年5月9日,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斩钉截铁地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这些“最”来自于中国共产党100年艰辛奋斗的历史,来自于它开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这些“最”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伟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有很多个方面,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面的,但所有这些特征都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本质特征表明,所有其他特征都是由这一特征决定的,有了最本质特征,才有其他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13个显著优势,最重要的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他的制度优势都是从这个优势中派生出来的。这个制度优势决定着其他的12个制度优势,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其他制度优势才能发挥出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多方面的保障:能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始终制定出科学发展的战略;能够以最严密的组织体系把全党9500多万党员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14亿多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通过领导机关和领导层的有序更替,始终确保国家的权力交接平稳有序,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把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国家治理体系整合成既有效率又有公平的有机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这些多维方式能够使其通过不同路径不断掌握最广大的民众,从而使这一思想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